徐燕 張凡
幕墻化石近景
走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前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塊面積達100平方米的遠古生命足跡遺跡化石幕墻,它向參觀者訴說著兩億多年前生物活動的故事。若不注意看,會以為這是一面十分普通的由一塊塊長方形的石磚拼成的石墻,其實這是一塊完整的以“龍”足跡和魚類游泳跡為主的遺跡化石。
盧宗盛在野外采集標本
工作人員在整理化石標本
這塊遺跡化石從何而來?
這塊幕墻化石,曾是全國室內(nèi)展出整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內(nèi)容最豐富的遺跡化石。右邊那條規(guī)矩的正弦曲線,.貼近水底游動時,魚鰭掃過水底沉積界面留下的痕跡。下邊一道一道彎曲的線條,是當時的無脊椎動物在水底爬行或者尋找食物時留下的痕跡;左邊大量的“爪子印”則是當時四足動物留下的足跡。在這些四足動物足跡中,尤以龍的足跡最為豐富。龍是古生物學上對爬行動物的通稱。
盧宗盛在野外采集標本
這塊大面積以生物足跡為主的化石群落幕墻,再現(xiàn)了兩億多年前動物之間追逐、爭斗、覓食等場景,重現(xiàn)兩億多年前的地球生態(tài)。
地大地球科學學院盧宗盛教授是這塊化石的采集者和捐獻者。盧老師從事古生物研究,常年在野外奔波。1998年,盧老師在陜西北部橫山縣附近的一個山崖上發(fā)現(xiàn)了這塊遺跡化石。
當時這塊化石只露出了一部分,僅僅只有一小塊花紋,然而也就是這塊小花紋讓盧老師意識到了這塊化石的重要性。
“整整花了5年的時間才將其挖掘出來,”盧老師說,“雖然這塊化石最厚之處只有10多厘米,然而上面卻覆蓋了20米到30米厚的巖石,于是我就聘請了當?shù)鼐用駥⑦@些巖石從化石表面剝離開來?!币院蟮膸啄昀铮磕瓯R老師都會在當?shù)伛v扎1個月,指導化石采集。
化石層剝離出來后,盧老師帶人將其分解成60多塊、每塊重達七八百斤的化石后,再將其搬到兩公里外的馬路上,由于沒有公路,只靠人力,化石搬運整整花了近1個月的時間。
經(jīng)反復思量,盧老師決定將化石標本捐給正在籌建的逸夫博物館。
這塊化石及附帶物重量接近100噸,如何將化石完美、安全地展現(xiàn)出來?這是擺在博物館工作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逸夫博物館組成布展小組,并邀請原博物館的建筑師共同討論布展方案,確定將化石安裝在逸夫博物館前廳,并采用幕墻方式布展。
2001年,博物館人員將化石一塊塊擺在原博物館地面上,歷時3個月,還原出一幅完整拼圖。
工程人員做好地基后,工作人員將每塊化石打磨平整,并拼成最后的形狀,前后耗時3年。2004年,這塊高7.2米、寬13.9米,由60多塊化石拼接成的幕墻終于完整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這塊化石幕墻落成后,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和學生前來參觀學習。有專家感慨地說,這塊幕墻化石清晰、優(yōu)美、壯觀,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具有很好的觀賞性,實屬罕見。
逸夫博物館館藏物品高達4萬多件,幾乎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責任編輯: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