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基
茶場調(diào)研
小黑江與瀾滄江交匯處的雙江,是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個主體民族聯(lián)合組成的多民族自治縣。2018年7月的一個午后,我們成團了。于是和雙江成為朋友,一生一起走的那種。
初次見面,先黑為敬。云南雙江,想必會很熱,很曬。所以去之前做了一番功課,帽子、防曬霜等防曬用品都帶全了。到了之后發(fā)現(xiàn),不是“很”曬,是非常曬。一周之后,從同學(xué)、家人那里聽到最多的就是:“這是你嗎?”“怎么黑成這樣了?”
接下來,應(yīng)該是請多關(guān)照。當(dāng)?shù)厝苏f這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當(dāng)時心里還想著,這景觀有機會一定要領(lǐng)略一下。但好像根本不需要等待時機,立馬就下起雨來,全身酸痛。然后,開始了長達一周的磨合。
好在磨合得還算快,我們掛職在團委、茶辦、農(nóng)場。然后發(fā)現(xiàn),這里太陽很曬、雨水很多,充滿了生機。
掛職鍛煉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是茶產(chǎn)業(yè)品牌價值調(diào)研。我們來了一次“冰島行”,不過此冰島非彼冰島。此冰島是一個偏僻山村,因古茶樹和冰島茶出名。以前,冰島村民出行極其不便,山路十八彎,“你挑著擔(dān),我牽著馬”,鈴兒響叮當(dāng)。那時古茶樹藏在深山中,與旁邊的灌木無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漸漸地,人們認(rèn)識到古茶樹就是山中仙、水中龍。如何化龍升仙?“要想富,先修路”,一條通往冰島村的路修通了。
那天農(nóng)場王叔開車帶我們?nèi)ケ鶏u,之前需走一天的路程現(xiàn)在只需三個小時。經(jīng)過一條之字形路就進入冰島村了,真的是“水村山郭茶旗風(fēng)”,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層層向上的茶田,像漂浮的條狀綠絲帶。將視線拉近,村舍鱗次櫛比,以茶為后綴的招牌、標(biāo)語比比皆是。
我們來到一戶茶農(nóng)家,家中到處都是與茶相關(guān)的東西,修剪茶樹的土刀、采茶的竹簍、炒茶的灶臺、晾茶的卷席、喝茶的茶桌對他們來說,茶是生活,茶樹是生計。
冰島人圍繞古茶樹開始了各種經(jīng)營,茶樹承包、茶藝交流、古茶鑒賞等。如今冰島茶已經(jīng)遠近聞名,成為茶中精品。
“茶癡”蘇東坡非常講究飲茶,有“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盎钏€須活火烹”是他對用水的要求;“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是他對煮水的認(rèn)真;“銅腥鐵澀不宜泉”是他對茶壺的執(zhí)著。當(dāng)然我們普通人喝茶沒這么講究,但若問喝茶需要幾步?答案一般是三步:取茶、放茶、泡茶,這總是免不了的。那要是把茶葉放到礦泉水瓶里,搖一搖,泡一泡,就能喝到香香的茶呢?有人可能覺得這是異想天開,但茶坊劉叔不覺得。他就是想既保留泡茶的樂趣,又讓喝茶變得簡單,“扭一扭、搖一搖、泡一泡”即可。
在一個不太大,甚至有點昏暗的小屋里,劉叔開始了讓人眼前一亮的追夢之旅。自制工具,圓的、方的、橢圓的各種形狀的模具擺滿了工具架,每種形狀的模具又有多個尺寸,只為了能將茶葉放進礦泉水瓶里。改進工藝,從茶葉采摘、殺青、炒制、晾曬等環(huán)節(jié),用控制變量法去一次次嘗試,只為了能用涼水解除茶葉清香與活力的封印。一次、十次、百次、千次,“茶癡”劉叔向著夢想愈走愈近。我們有幸品嘗到了“涼水泡茶”,不到十分鐘,杯中茶葉舒緩地展開,就像午睡的小貓伸著懶腰。抿一口,微澀,但清涼甜潤;再抿一口,回味無窮。劉叔說他還要再把泡茶的時間減一減,爭取做到五分鐘以內(nèi)。我們期待劉叔的“涼水泡茶”有一天能香飄萬里。
責(zé)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