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梧桐
中央民族大學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得益于水的滋潤。河流是文明的搖籃,文明孕育于江河之畔。自西向東流淌奔騰在祖國北方大地上的黃河,就是我們中華文明孕育和發(fā)展的搖籃。地球上原先并沒有黃河,是持續(xù)不斷的地質(zhì)運動,才促成了黃河的誕生。
由于持續(xù)不斷的地質(zhì)運動,在中國北部的大地上,從西部的青藏高原到東部的山東丘陵,逐漸形成了四段各有源頭、互不連接的河流。地質(zhì)年代第四紀的早期,即距今100 萬年前后,中國西部地區(qū)冰川融化,氣候變得溫暖而濕潤,降水量充沛,河水迅速暴漲,流水的沖刷下切作用不斷加劇,使當時還是獨立水系的河流下游日益向下延伸。此時,中國中西部高原繼續(xù)處于上升階段,益發(fā)加強了這種流水的下切侵蝕作用。流水的溯源侵蝕和下切侵蝕,終于將兩段獨立河流中間的分水嶺打通,使各個封閉的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獨立的河段連接起來,古黃河至此已初露端倪。不過,此時的古黃河還是一條內(nèi)陸河,其東端止于浩瀚的三門古湖,因為東面的中條山還阻擋著她通向大海的道路。但是,古黃河繼續(xù)以頑強的毅力,發(fā)揮其溯源下切的侵蝕作用。當上游的來水大量進入三門古湖,水位升高,超過三門地壘的高度,湖水就向東漫流,并不斷下切。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她終于切穿三門峽,流入華北平原,并與中條山東側(cè)的流水連接起來,浩浩蕩蕩地向東奔流,投入大海的懷抱。一個偉大的生命從此誕生了!
今日的黃河,全長約5464 公里,是長度僅次于長江的中國第二大河。她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 個省區(qū),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流域面積約達75.3 萬平方公里。如果加上鄂爾多斯內(nèi)流區(qū)面積,則約為79.5 萬平方公里,是全國國土面積的8.3%。黃河流域有耕地1627 萬公頃,農(nóng)村人均耕地0.23 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1.4 倍,流域內(nèi)現(xiàn)有林地3020 萬公頃、牧草地2793 萬公頃。黃河流域至2012年總?cè)丝跒?1368萬人,占全國總?cè)丝诘?.6%。據(jù)1956-2000年系列統(tǒng)計,流域內(nèi)人均水量473.3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2%;耕地畝均水量230 立方米,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5%。考慮到還要遠距離地向流域之外的地區(qū)調(diào)水,實際上人均畝均占有的水資源數(shù)量就更少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碧拼笤娙死畎住秾⑦M酒》中這一傳誦千古的詩句,寫出了黃河源出西部高原,一瀉千里,東流入海的雄偉氣勢。由于西部高原海拔很高,上接云天,黃河從這里發(fā)源東流,就仿佛是從天上的銀河傾瀉下來似的。所以,有人說她是“高源云外懸”。
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人們對她的源頭很早就有著強烈的興趣。但是,由于那里距離中原地區(qū)較遠,而且海拔很高,人跡罕至,古代的人們只能根據(jù)傳聞作出種種猜測。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經(jīng)》說:“昆侖之丘……河水出焉?!惫湃苏归_想象的翅膀,將昆侖描繪成一座非常高大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神山、仙山,上面住著一個戴著首飾、長著虎齒、拖著一條豹尾的半人半獸的西王母,掌管瘟疫刑罰。戰(zhàn)國時成書的《穆天子傳》,則將西王母說成氣象雍穆的天帝之女。傳說周穆王西游,還見到過這位西王母。到了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西王母又成了掌管不死藥的吉神,傳說射日除害的英雄人物后羿曾從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藥,還未來得及服用,他的妻子嫦娥就偷偷服下,變成神仙,飛奔入月,化成了月精。道教興起后,西王母又被奉為女仙之宗,居昆侖之丘,掌管著不死藥和“三千年一著子”的仙桃。昆侖,成為中國古代神話的一個中心。
魏晉時期,中原人民與崛起于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渾有著密切的交往,從吐谷渾那里逐漸了解到黃河的源頭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內(nèi)。晉代張華的《博物志》,首次提出了“源出星宿”的說法。隋煬帝大業(yè)五年(609),觀王楊雄和宇文述等統(tǒng)帥大軍平定吐谷渾后,在吐谷渾故地設(shè)置河源(今青海南境)等四郡,用“河源”作為郡名,顯然是對黃河源出青海南部的一種確認。不過,當時還沒有弄清河源的確切地點,故《隋書·地理志》在河源郡下注曰:“有曼頭城、積石山,河所出。”這里的積石山指的是阿尼瑪卿山,黃河實際上只是從這座山下繞過而已,其源頭應在河源郡西邊的另一座山脈。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南京天界寺高僧宗泐出使吐蕃,招諭阿里地區(qū)的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和巴者萬戶府。洪武十年(1377)冬,宗泐銜命西行,途中曾路過河源,飲過河源水,并在那里的山中過夜。完成使命返回京師后,宗泐撰寫了一部《西游集》,記述沿途的所見所聞。此書在清代已失傳,但他途經(jīng)河源地區(qū)所作的《過河源》一詩至今還存在。在詩序中,宗泐對河源地區(qū)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并首次闡明黃河與長江源頭的關(guān)系,指出:“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藏)人呼黃河為抹處,牦牛河為必力處,赤巴者,分界處。其山西南出之水,則流入牦牛河;東北之水,是為河源?!边@里所說的抹必力赤巴山是指巴顏喀拉山,牦牛河指今長江上游通天河,說明巴顏喀拉山既是黃河與長江上游通天河的共同發(fā)源地,也是黃河與通天河的分水嶺。詩序還批駁了“河出昆侖”的錯誤說法,指出:“中國相傳以為(黃河)源自昆侖,非也。昆侖名麻琫剌……番書載其境內(nèi)祭祀之山有九,此其一也?!边z憾的是,宗泐的正確觀點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許多人仍然繼續(xù)彈著“河出昆侖”的老調(diào)。
清朝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治理黃河,決心“探河源以窮水患”??滴跛氖辏?704),清圣祖玄燁命侍衛(wèi)拉錫及內(nèi)閣侍讀舒蘭等人前往探尋河源。但是,他們只走到星宿海未再前進,并沒有尋到河源。乾隆四十七年(1782),黃河在河南青龍岡決口泛濫,清高宗弘歷命侍衛(wèi)阿彌達赴西寧祭告河神,探尋黃河真源。阿彌達這次走到星宿海,見到三道溪流,“自北面及中間流出者,水系綠色;從西南流出者,水系黃色……西面一山,山間有泉流出,其色黃。詢之蒙、蕃等,其水名阿勒坦郭勒,此即河源也”。他又循阿勒坦河上溯,在星宿海以西300 里處找到噶達素齊老山,認為那就是阿勒坦河的源頭。阿彌達的考察比前人前進了一大步,將河源推移到星宿海以西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的某座山峰。不過,他所說的噶達素齊老山是塊孤立挺拔的巖石,并不是一座重要的山峰。而且,他所撰寫的《河源紀略》一書,也還沿襲“河出昆侖”的傳統(tǒng)觀點,說黃河源于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流經(jīng)羅布泊后潛入地下,至青海再冒出地面。黃河的正源問題,仍有待于后人的探索。
對黃河源頭展開大規(guī)模的科學考察,并真正窮盡河源,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了一支黃河河源查勘隊,對河源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他們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并訪問了世世代代在當?shù)赜文恋牟刈迥撩?。藏民習慣上將流入星宿海的三條河流,自北向南分別稱為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而把夾在中間那條約一百多公里長的約古宗列曲稱為瑪曲,把其上游部分叫作“瑪曲曲果”?!艾斍笔遣卣Z黃河源頭的意思。黃河河源查勘隊根據(jù)藏民的傳說,沿著約古宗列曲西行,尋找黃河的源頭。這次考察歷時4 個月,行程約萬里,查明約古宗列曲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中部雅拉達澤山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西南緣。在那里,從地下涌出的許多泉水匯成細流,串連盆地中星羅棋布的湖泊,形成一條寬2至3 米的小河,緩緩地流淌在約古宗列大草灘上,向東流經(jīng)馬涌灘,注入星宿海,在巴顏禾欠山的北側(cè)同卡日曲匯合,再向東注入扎陵、鄂陵兩個姊妹湖。黃河水利委員會認為,歷史上所指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是黃河正源。
不過,有人對此持有異議,認為注入星宿海的三條河流,除北邊的扎曲長70 公里左右,流長遠不及其他兩條河流,水流量也不大,經(jīng)常處于干涸狀態(tài),從未有人把它當作黃河的正源外,最靠南邊的卡日曲也曾被很多人視為黃河的正源。據(jù)考證,明代宗泐出使吐蕃,過河源區(qū),夜宿的山中就在卡日曲河邊。清代阿彌達確認的黃河正源阿勒坦河也是卡日曲。時至今日,當?shù)氐牟糠植孛?,還是把卡日曲當作河源看待。于是,1978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南水北調(diào)查勘隊、南京地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地理系湖泊查勘隊,再次前往河源地區(qū)進行調(diào)查研究。與此同時,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軍區(qū),也邀請有關(guān)單位組成一個考察組,深入河源地區(qū)進行考察。他們經(jīng)過一個月的考察后,認為黃河的正源應是卡日曲。因為從長度看,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長25 公里;從三條河流匯合處看,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大一倍多;從源頭的出水量看,卡日曲的泉水比約古宗列曲旺盛,旱季仍不干涸,約古宗列曲在旱季河床多干涸;從流域面積看,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大700 多平方公里;從歷史文獻看,古人把卡日曲作為入藏孔道的記載較多,卻不把約古宗列曲作為入藏的孔道。對于這種不同的看法,黃河水利委員會經(jīng)過研究,根據(jù)歷史傳統(tǒng)和各家意見,于1985年作出答復,仍確認約古宗列曲即瑪曲為黃河正源,并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即東經(jīng)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志。
當然,作為一個學術(shù)問題,黃河河源不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允許有不同的看法。經(jīng)過多次實地查勘,人們對于源頭地區(qū)的面貌畢竟也有了真實的了解。據(jù)考察,在黃河的上源,不論是被確認為正源的約古宗列曲,還是卡日曲和扎曲,三條河流都是源出于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因此當?shù)氐拿晒拍撩窬涂偡Q這三條河為“古爾坂索爾馬”。約古宗列盆地是一個多水的草地,面積約150 平方公里,海拔4500 米。盆地周邊多為山嶺丘陵,各地涌出的地下泉水都向那里匯聚,貯積在一些低洼的地方,形成眾多的湖沼和一條條寬狹不等的細流。這些細小的水流就是卡日曲、約古宗列曲和扎曲的源頭。所以,這個約古宗列盆地,也就成為大家公認的黃河發(fā)源地。
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曲
那么,作為黃河之源的那些細小的泉水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它們來自約古宗列盆地南邊的巴顏喀拉山。巴顏喀拉山是昆侖山脈向東延伸的部分。山上終年積滿皚皚的冰雪,形成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冰雪消融之后,慢慢滲入地下,再逐漸涌出地面,成為黃河和長江常流不斷的泉源。其中,在巴顏喀拉山的北麓涌出的泉水,匯聚到約古宗列盆地,成為黃河的源頭,在南麓涌出的泉水,則成為長江上游通天河的源頭。兩大水系只有一嶺之隔,可謂是近在咫尺。作為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可以說是巴顏喀拉山哺育出來的一對親生姊妹。
約古宗列盆地的細小水流,最后逐漸匯合到一起,順著一條寬約千余米、深不足一米的明顯河道,緩慢地流入星宿海。黃河流經(jīng)星宿海這個中轉(zhuǎn)站,再往東流淌時,已經(jīng)變成一條清澈的小河,水大時河面寬至約50 米,深達1 至2 米左右,再往東流20 公里,便注入扎陵湖與鄂陵湖。這兩個湖泊皆呈寶葫蘆形狀,中間隔著巴顏朗馬山,由黃河的20 公里水道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像一對孿生的姊妹。扎陵湖平均水深9 米,最大水深13.1 米,黃河從西南方向流來,將泥沙帶入湖中,遇到風起浪涌,泥沙從湖底泛起,湖水呈灰白色。鄂陵湖比扎陵湖要深,平均水深約17.6 米,最大水深可達30.7 米,進湖泥沙較少,湖水呈現(xiàn)青藍色。兩湖的水面面積雖然不算太大,扎陵湖526平方公里,鄂陵湖610 平方公里,但兩湖的水面海拔高度卻達到4200 米,比《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被認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南美洲的的喀喀湖,還要高出300 米。每當春季來臨,岸邊草泛青綠,花灑荒灘,藏民驅(qū)趕著牛羊來此放牧,大雁、棕頸鷗、魚鷗、赤麻鴨等南來的候鳥在湖中的小島上互相追逐,在湖面上上下翻飛,呈現(xiàn)出一派蓬勃的生機。
巴顏喀拉山脈的地理位置
黃河通過兩湖,由鄂陵湖的東北流出后,折向東南,流至瑪多。有人把從黃河源頭直到瑪多的這段黃河總稱為河源段。事實上,從黃河源頭直到瑪多,我們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盆地。其間地勢雖有起伏,但東西的高度相差不大,因而水流滯緩,河寬而淺,在一些地段水流分散,河汊很多,有的地方甚至看不到明顯的干流,而一些低洼的地方則積滿各處的來水,不斷為黃河提供水源的補充。因此,我們在廣義上也可以把巴顏喀拉山北麓這個低洼的盆地看作是黃河源頭。1988年9月,青海省瑪多縣人民政府,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西南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的措哇尕澤山頂豎起一座黃河源頭紀念碑。碑身由青銅鑄就,3 米高的兩只牦牛角,直抵藍天白云,氣勢非凡,令人肅然起敬。
黃河的干流從河源區(qū)流出后,直到入海的河口,依據(jù)區(qū)域地質(zhì)環(huán)境、河谷地貌特征、水資源條件、流域社會狀況、治理開發(fā)要求等各種因素,分為上、中、下游三大段。從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源頭開始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的河口鎮(zhèn),是黃河的上游,長度約為3472 公里;從河口鎮(zhèn)到河南鄭州的桃花峪是黃河的中游,全長約1206 公里;桃花峪以下是黃河的下游,全長約786 公里。黃河還擁有眾多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0 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有76 條,43 條匯入上游干流,30 條匯入中游干流,只有3 條匯入下游干流。
黃河上游是全河最長的河段,也是匯注支流最多的河段,成為黃河水量的主要來源區(qū)。黃河的水量,有約61%來自蘭州以上地區(qū)。這一河段的支流,以湟水最為著名。湟水發(fā)源于青海湖畔,有兩個源頭:一個在青海湖東北海晏縣的包呼圖山,另一個在青海湖東南的日月山東側(cè)。湟水從這兩座高山流出后,向東南流經(jīng)西寧市,沿途匯合大通河等支流,在甘肅蘭州市西達家川注入黃河,全長約349 公里。湟水的河谷地帶,覆蓋著一層深厚而肥沃的黃土,又因地處青藏高原的邊緣,降水量較多,加上有河水可供灌溉,具有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良好條件,成為古代黃河流域農(nóng)耕民族活動的最西部地區(qū)。
黃河源頭紀念碑
黃河中游的支流,數(shù)量雖不及上游,但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卻具有重大意義。其中的無定河、渭河、汾河與伊洛河,都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刻影響。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較小的一條支流。它的上源叫紅柳河,又名薩拉烏蘇河,源出于陜北白于山的北側(cè),向北繞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端,穿過毛烏素沙地,向東折回陜西境內(nèi),匯合榆林河后,轉(zhuǎn)向東南經(jīng)綏德縣,到清澗縣河口注入黃河,全長約491 公里。這里是陜北黃土高原與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的接鄰處,古代的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適宜人類居住。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著名的薩拉烏蘇人即河套人化石,就是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它在中國古人類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直到十六國之時,那里仍然“臨廣澤而帶清流”,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東晉末年,匈奴赫連勃勃稱天王,建國大夏,曾征發(fā)10萬勞力,在此修建都城,定名為統(tǒng)萬城。此后很長的時間里,統(tǒng)萬城一直是北方的重鎮(zhèn)之一。
渭河是黃河支流中水量最為充沛的河流,每年輸入黃河的水量占到黃河總水量的17.3%。它全長約810 公里,發(fā)源于甘肅渭源縣西南約10 公里處的鳥鼠山(又名鳥鼠同穴山),流經(jīng)甘肅的天水盆地與陜西的關(guān)中平原,在潼關(guān)注入黃河。天水盆地與關(guān)中平原之間隔著險峻的高山,渭河從中間穿過,形成一條峽谷。峽谷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山崩和滑坡,人馬難以通行。古人從關(guān)中平原前往天水盆地、河西走廊直至西域,大多經(jīng)過其北面的隴山或經(jīng)平?jīng)龅貐^(qū)的六盤山繞道而行。所以,隴山成為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
汾河是黃河中游的第二大支流。它源出山西寧武縣的管涔山,河流兩側(cè)夾峙著太行山脈與呂梁山脈,因此缺乏較大的支流,年徑流量只占黃河年徑流量的3.5%,在黃河諸支流中僅居第7 位。夾在兩條山脈之間的汾河谷地,由太原盆地、晉中盆地、臨汾盆地、侯馬盆地等串聯(lián)而成。每個盆地面積都不很大,但都較為寬廣平坦,土層也較深厚。汾河谷地的南面,在山西的西南角,有黃河另一條較小的支流涑水,穿過運城盆地,在蒲州注入黃河。涑水的南側(cè),則是中條山。太行山、呂梁山和中條山,把汾河流城與涑水流域包圍起來,使之形成一個單獨的地域單元,稱為汾涑流域。
古代的太行山、呂梁山和中條山植被覆蓋較好,氣候條件比較優(yōu)越,山前地帶川土寬平,有眾多的溪流和清泉,加上運城盆地著名的鹽池——解池盛產(chǎn)食鹽,為古代人類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從遠古時代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汾涑流域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原始的文化。中國北方黃河流域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丁村人遺址,即位于晉西南汾河下游襄汾縣的河邊高臺地上。此后,新石器時代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在汾涑流城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發(fā)現(xiàn),形成文化發(fā)展的序列。
汾涑流域后來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中,長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的晉祠,是紀念晉國開國之君叔虞的祠廟。晉國在西周初年受周天子之封,著力屏藩周室,春秋時期又變法圖強,尊王攘夷,長期稱霸中原,為了紀念叔虞的歷史功績,北魏前期開始在懸甕山下晉水的發(fā)源處建造晉祠。后經(jīng)歷代不斷增筑修繕,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殿閣巍峨。為紀念叔虞的母親邑姜而建的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是晉祠的主殿,整個大殿無一明柱,由山墻內(nèi)的暗柱和廊柱支撐著屋頂。殿內(nèi)塑有秀麗多彩的43 尊侍女塑像,展現(xiàn)了宋代雕塑的高超藝術(shù)。
涑水注入黃河之處,是古代的晉西南重鎮(zhèn)蒲州城(在今山西永濟市境內(nèi)),北周曾建有一座三層的塔形樓閣,因樓上常棲鸛鵲而名為鸛鵲樓。登樓遠眺,西面的黃河似一條白練飄蕩在天地之間,東面的中條山云蒸霞蔚。唐宋時代的文人騷客常在此會友賞景,憑吊抒懷。唐代詩人王之渙,曾在此寫下《登鸛鵲樓》一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丙X鵲樓在元初毀于戰(zhàn)火,蒲州城后來也因黃河泛濫而被沖毀殆盡,令人望河而興嘆。近年為了滿足人們對鸛鵲樓的悠悠思念,永濟市在蒲州古城黃河之濱進行復建?,F(xiàn)今人們又可以重睹鸛鵲樓昔日的風采,登臨觀賞“白日依山盡”的壯麗景觀。
伊洛河是黃河中游較小的一條支流,但其流域也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史上起著重大作用。伊洛河的主干流洛河,發(fā)源于陜西華山的南麓,向東南流入河南省,在盧氏縣折向東北,在偃師市楊村附近接納伊河后稱伊洛河,到鞏義市洛口以北注入黃河,全長約477 公里。洛河沿途接納伊河、澗水和瀍水等支流,其中以源出欒川縣伏牛山北麓的伊河較大,全長約420 公里。伊洛河中段穿過洛陽盆地。盆地北面有邙山,東面有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南面和西南面有外方山、熊耳山和崤山,群山環(huán)繞。這里土質(zhì)肥沃,物產(chǎn)豐饒,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考古工作者曾在豫西盧氏縣鋤溝峪發(fā)現(xiàn)過距今約10萬年的包括4 塊頭骨殘片和2 枚牙齒的古人類化石,在洛陽西北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過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伊洛河流域是夏族的活動中心,史稱“有夏之居”。傳說舜帝的繼承人禹,當年治水時曾從熊耳山開始疏導洛河,使之流向東北,與澗水、瀍水匯合,再向東與伊水匯合,向東注入黃河。伊水通過洛陽市南的伊闕時,受到兩側(cè)夾峙的香山、龍門山(又稱伊闕山)的阻擋,宣泄不暢,常泛濫成災。禹鑿開山口,伊水才得以暢通無阻地向下宣泄。伊闕又稱龍門,據(jù)傳就是禹鑿龍門的地方。公元前2070年,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建立。在洛陽東面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經(jīng)過考古學者多年的發(fā)掘和研究,證實那里曾存在一個以高聳的宮殿為中心的封閉而成組的威嚴建筑群,是夏朝早期的都城遺址。
嵌綠松石銅牌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黃河下游的三條較大支流中,山東省中部的大汶河算是較大的一條。它源出萊蕪市沂源縣松崮山南麓,向西南流到泰安大汶口與柴汶河即小汶河匯合。下游分成兩支,北支注入東平湖后流入黃河,長約200 公里;南支原本流入大運河,1960年筑壩后被堵塞。大汶河是一條相對較小的河流,流域面積也不是很大,但它流經(jīng)的大汶口土質(zhì)肥美,加上有河水的滋潤,為古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優(yōu)越環(huán)境。著名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遺址,就是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大汶口流域的北緣,矗立著“五岳之尊”的泰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545 米,在峰頂觀日出云海為千古一大奇觀。從秦始皇到清高宗,先后有12 位皇帝來到這里祭告天地,歷代名家也幾乎都到過這里,歷史遺跡極為豐富,現(xiàn)已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以大汶河為中心的魯西地區(qū),還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誕生在距大汶河不遠的泗水之濱曲阜。距離曲阜不遠的鄒縣,是僅次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孟子的故鄉(xiāng)。此外,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大汶河還為大運河的濟州河段提供了水源。小小的大汶河,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河因沿途接納百川,匯聚千流,才得以從源頭的涓涓細流,變成一條年徑流量達到580 億立方米的滾滾洪流,奔騰入海。黃河也因其寬廣的胸懷,兼容并蓄的氣度,沿途接納在各支流兩岸涌現(xiàn)的眾多民族文化,汲取域外傳入的各種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匯于一爐,才得以熔鑄出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一代偉人毛澤東說得好:“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黃河不僅是一條流淌在中國北方黃土地上的自然河流,更是一個跳動著脈搏的偉大生命,一個哺育千千萬萬炎黃子孫、塑造我們民族的偉大母親。一部黃河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一首悲壯激昂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