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十一)將刑事責任年齡從14歲降到12歲,避免一些低齡未成年人在犯罪的歧路上有恃無恐、越走越遠。針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最高法提出“一般不得適用緩刑,一般不得假釋”,意味著該判處重刑乃至死刑的,絕不姑息、絕不手軟。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簡稱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相關規(guī)定的同時,加大了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打擊力度。此外,《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在這次會議上進行了修改。這兩部重要法律修改背后大有深意。
兩個“一般”
此次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guī)定作出調整,規(guī)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jié)惡劣,經(jīng)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惡性犯罪的案件頻頻刺痛人心。在起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不滿16周歲犯罪的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比例持續(xù)上升,2018年和2019年分別為8.9%、9.6%,2020年1至9月為11.7%。從涉及的罪名看,不滿16周歲仍應承擔刑事責任的嚴重犯罪主要集中在搶劫罪、強奸罪,占不滿16周歲犯罪案件的七成多。不少案件情節(jié)之惡劣可謂觸目驚心,也讓14周歲的刑責年齡門檻備受質疑。
專家認為,刑事責任年齡從14歲降到12歲,是根據(j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情況,結合孩子生理心理發(fā)育的普遍狀況,讓那些犯下重罪的孩子得到應有的制裁,為被害人伸張正義,避免一些低齡未成年人在犯罪的歧路上有恃無恐、越走越遠。
針對性侵害未成年人等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較為突出的問題,刑法修正案(十一)進行了多處補充完善:一是修改奸淫幼女犯罪,對奸淫不滿10周歲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傷害等嚴重情形明確適用更重刑罰;二是增加特殊職責人員性侵犯罪,對負有監(jiān)護、收養(yǎng)、看護、教育、醫(yī)療等特殊職責人員,與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女性發(fā)生性關系的,不論未成年人是否同意,都應追究刑事責任;三是修改猥褻兒童罪,進一步明確對猥褻兒童罪適用更重刑罰的具體情形。
除了適用法律條文時適度從嚴從重,此次最高法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提出的兩個“一般”,即“一般不得適用緩刑,一般不得假釋”,意義很不一般。這意味著,一旦認定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性質極為惡劣、危害重大,該判處重刑乃至死刑要堅決依法判處,絕不姑息、絕不手軟,形成不敢侵害未成年人的法治氛圍。
慎之又慎
值得注意的是,刑法修正案(十一)在追究低齡未成年人刑事責任方面,仍然設置了非常嚴格的罪名、情節(jié)和程序限制,立法機關將這一修改明確表述為“極其慎重的、非常有限制、有條件的微調”。
對于更多非惡性犯罪、不用負刑責的低齡未成年人,根據(jù)這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改,要運用“專門矯治教育”的方式來處置。兩部法律將原來規(guī)定的“收容教養(yǎng)”改為“專門矯治教育”,意味著收容教養(yǎng)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人,責令其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不久前,“大連女孩被害案”中年僅13歲的兇手便被處收容教養(yǎng)3年。從科學立法上講,這種側重于懲罰的管教措施并非長久之策。相關法律對收容教養(yǎng)的性質、期限、適用對象、適用條件、決定程序、執(zhí)行機關等必要方面缺乏較為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影響了相關工作正常開展。因此,收容教養(yǎng)退出歷史舞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
補齊“拼圖”
需要指出的是,“專門矯治教育”不是換一個說法的“一放了之”。根據(jù)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專門矯治教育”要設置專門場所、實行閉環(huán)管理,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矯治工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教育工作。
很多人也許并不理解,法律為何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如此慎重,仍然要堅持“教育為主、懲戒為輔”的原則?這是因為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背后究竟有多少教育的失職?這需要深思。
事前的預防永遠好過事后的懲治。值得期待的是,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經(jīng)就此進行了完善。比如,規(guī)定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心理或者行為異常,應當及時了解情況并進行教育、引導和勸誡。又如,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規(guī)定要加強青春期教育、心理關愛、心理矯治和預防犯罪對策的研究,特別是學校應當建立心理健康篩查和早期干預機制,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行為異常問題。
總而言之,破解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僅僅是“拼圖”的其中一塊,“一關了之”絕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當一個“問題孩子”在違法邊緣試探的時候,有更多人伸手拉一把,或許就能改變一個“法外狂徒”的命運。
(新華網(wǎng)、《北京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