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皮膚是人體最重要的構(gòu)成器官之一,是一種覆蓋于肌肉外的組織,具有抵御外部病原菌、排出汗液等廢棄物、調(diào)節(jié)體溫及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隨著人體年齡的增長和皮膚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使得皮膚發(fā)生衰老[1,2]。微針是當前皮膚年輕化治療中不良反應較小的一種方法,可保證患者在治療中的安全性,但因其滾針作用,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發(fā)不適感,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3]。為解決以上問題,本次研究將相控微針射頻應用于面部皮膚年輕化治療中,并對其療效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接受面部皮膚年輕化治療的30 例患者,應用計算機數(shù)字隨機排序方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5 例。對照組男3 例,女12 例;年齡28~55 歲,平均年齡(36.7±6.8 歲)歲。研究組男2 例,女13 例;年齡26~54 歲,平均年齡(36.9±6.7 歲)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臨床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且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均為外源性皮膚衰老;②入組患者面部存在明顯松弛、皺紋和色素沉著情況;③入組患者按照Fitzpatrick 皮膚分型在Ⅲ(有時燒傷,有時曬黑)~Ⅳ型(很少燒傷,經(jīng)常曬黑);④入組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處于妊娠期的患者;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等器官功能不足、基礎(chǔ)性疾病(2 型糖尿病等)、腫瘤疾病患者;③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④面部有感染性創(chuàng)傷的患者;⑤3 個月內(nèi)接受過面部治療的患者;⑥存在過敏體質(zhì)的患者;⑦一般資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治療前3 h 由責任護士告知患者使用洗面奶進行全面徹底的面部清潔,并用相機拍攝患者正面,左右側(cè)45°和左右側(cè)90°的成像,并進行保存,外涂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封包1 h。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微針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持微針在皮損區(qū)或色素沉積區(qū)做水平、垂直及斜對角方向交叉的來回滾動,用力緩慢均勻,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并用均勻的力度在相同部位來回滾刺3~5 次。在進行滾刺時醫(yī)師應時刻注意患者滾刺部位皮膚變化情況,通常以皮膚微微潮紅而不出血為基準。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相控微針射頻治療,選用以色列EndyMed 相控微針射頻設備,依照患者面部皮膚的厚度差異將儀器能量調(diào)整至10~17 W 不等,脈沖時間為80~110 ms,儀器射頻頭每發(fā)重疊20%,依次對皮損區(qū)或色素沉積區(qū)治療后外涂伊膚泉水光抗皺套組,再外敷常溫果凍面膜。兩組患者在完成治療后護士叮囑其在8 h 不得進行洗臉,并建議患者應用吸管飲水,兩組患者治療次數(shù)均為2次,每次治療間隔期間為2個月,并于首次治療后和第二次治療后均對患者面部進行拍照,拍照角度與治療前保持一致。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效果及對治療后滿意度。癥狀積分總分為1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該項癥狀情況越嚴重,其中得分0 分為無癥狀,0~3 分為輕度癥狀,4~6 分為中度癥狀,7~10 分為重度癥狀,評分內(nèi)容包括患者面部毛孔大小、色素沉著、皮膚粗糙、膚色4 項。不良反應包括皮膚水腫、紅斑、出血。治療效果可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療效判定標準:若患者治療后皮膚癥狀(細小皺紋、皮膚粗糙、色斑等)基本消失,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產(chǎn)生,則可判定為顯效;若治療后皮膚癥狀獲得明顯改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則可判定為有效;若治療后患者面部皮膚無顯著改善,則可判定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diào)查滿意度,問卷效度α=0.816,總分為100 分,得分在90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得分在70~90 為滿意,70 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面部毛孔大小、色素沉著、粗糙程度、膚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面部毛孔大小、色素沉著、粗糙程度、膚色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0%(3/1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3%(5/1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治療顯效13 例,有效2 例,無效0 例,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治療顯效0 例,有效5 例,無效10 例,總有效率為33.33%;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對治療的總滿意率為86.67%,其中非常滿意8 例,滿意5 例,不滿意2 例;對照組對治療的總滿意率為46.67%,其中非常滿意3 例,滿意4 例,不滿意8 例;研究組對治療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近年來我國國民年輕群體生活節(jié)奏加快,不良作息時間以及長期暴露于紫外線環(huán)境下導致發(fā)生面部外源性皮膚老化的年齡群體越來越小。通常出現(xiàn)面部老化的患者其皮膚會逐漸出現(xiàn)皺紋、色斑,同時伴隨皮膚松弛和局部脂肪堆積,不僅影響美觀度,也會對面部皮膚功能直接造成影響,因此為重塑肌膚老化前的狀態(tài)則需對患者開展面部皮膚年輕化治療[4]。
陳杰等[5]專家的研究報告顯示,當前西方國家對于接受面部皮膚年輕化治療的方法最常用于光電技術(shù)(激光換膚、光子嫩膚)配合化學剝脫(肉毒素的注射),上述兩種方法對患者面部肌膚改善效果顯著,已成為皮膚年輕化治療的金標準。我國有關(guān)面部皮膚年輕化治療主要采用穩(wěn)定性較強的微針滾刺治療,該治療措施是在皮膚針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穿刺性修復技術(shù),研發(fā)初期主要用于皮損疾病的治療,例如面部痤瘡等[6]。近年來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微針可利用微小滾針實施對皮膚軟組織的刺激,同時結(jié)合藥液或有效成分的同步外用以增加透皮吸收率,微針的作用主要通過局灶的機械性損傷刺激膠原新生[7],因此將微針應用于面部皮膚年輕化治療中,能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面部像瘢痕、色斑等進行清理,臨床效果雖不如激光換膚等方法明顯,但安全性可得到保障。但在微針過程治療中未對組織進行加熱,對真皮無熱凝固帶的產(chǎn)生,加之機械性刺激引起患者的疼痛感明顯,從而導致患者在滾刺時出現(xiàn)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影響其整體的治療依從性[8]。為提高微針滾刺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引用了相控微針射頻技術(shù),該技術(shù)是通過在真皮乳頭層和網(wǎng)狀層形成微小的熱凝固帶,觸發(fā)了生長因子的釋放從而啟動皮膚的創(chuàng)傷修復機制,引起膠原的重塑[9]。該設備在微針滾刺治療中具有以下優(yōu)勢[10]:①可幫助微針穿刺更深的表皮層,同時在深度的控制上更加精確,能同時對不同治療區(qū)域進行調(diào)節(jié);②儀器所配置的微針較傳統(tǒng)微針更為光滑和鋒利,同時由于微針是由非絕緣體材料制成,因此在加熱后能更長時間使微針處于發(fā)熱狀態(tài);③相控微針射頻全程采用電子控制,使微針能夠更為規(guī)范平滑進針,進而有效降低出血等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接受面部皮膚年輕化治療的患者采用相控微針射頻能在保證治療安全的同時進一步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整體療效,且患者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