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鴻
重讀《昆蟲記》11
普羅旺斯的農(nóng)民更加機靈,他們也知道這種春天的泡沫,但注意避免給它一個荒謬怪誕的名稱。我的農(nóng)民鄰居在被問到青蛙唾沫和杜鵑唾沫時,莞爾而笑,只把這些話當(dāng)成不當(dāng)?shù)耐嫘?。?dāng)我問及這些東西的性質(zhì)時,他們回答說:“我們不知道。”好極啦,就像我喜歡他們那樣,這可是個好答復(fù),是個一點沒有被稀奇古怪的解釋弄得晦澀難懂的答復(fù)。
想知道誰真正吐這些唾沫的嗎?那我們得用根麥秸在泡沫堆里去搜尋。我們會從中發(fā)現(xiàn)一只淡黃的小蟲子,圓凸、短粗,好像沒有翅膀的蟬。這就是制作泡沫的昆蟲工人。
把這只昆蟲放在另一片葉子上,它就從下向上搖動,揮動略呈圓形的大肚子尖,露出一部奇妙的機器,我們馬上就會看見它運轉(zhuǎn)。這只小小的昆蟲稍稍長大后,總是在自己泡沫的掩護下干活,漸漸長大,把身體染綠,不發(fā)達(dá)的翅膀像腰帶那樣緊緊貼在身體兩側(cè)。它在干活時,一個鉆頭——一個類似蟬喙的喙,從圓鈍形腦袋上突出來。
摘自《昆蟲記》
(花城出版社)第7卷,179頁
初夏時節(jié),我們在草叢中漫步,或者在山林中游玩時,很容易在一些低矮的灌木或草莖上發(fā)現(xiàn)一小團一小團的白色泡沫狀物體。這種團狀的泡沫質(zhì)地十分稠密,好像是植物從傷口處分泌出的,也有人將這種團狀的泡沫稱為“唾沫”或“植物的口水”。
其實,這并不是植物本身分泌出的物質(zhì),更不是什么“唾沫”或者“口水”,而是一種小昆蟲辛勤勞動的成果。這種昆蟲外表酷似平日里在枝頭歌唱的蟬,因此昆蟲學(xué)家也稱它為“沫蟬”。
是蟬的親戚
沫蟬這種喜歡躲在草叢間飛來飛去的小家伙,實在難與那種在林間大方、灑脫地歌唱的蟬聯(lián)系到一起。但我們仔細(xì)觀察二者的外表會發(fā)現(xiàn),沫蟬除了身體呈菱形、翅膀較短,的確與蟬非常相似。
沒錯,沫蟬是蟬的親戚。它們都隸屬于半翅目,外表形態(tài)也較為相似。但蟬屬于蟬科,沫蟬則屬于自己獨立門戶的沫蟬科,二者并不是同一科下的物種。所以,沫蟬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蟬,只是外表與蟬較為相似罷了。
除了沫蟬之外,我們平日里可能會見到的葉蟬、角蟬等也不屬于蟬科。所以,我們下次再見到它們時,可千萬別叫錯名字哦!
若蟲的“安全屋”
那么,在植物上的那些泡沫是什么呢?沫蟬是不是每天都要回到這堆泡沫里,就像我們晚上要回家那樣?我們輕輕地?fù)荛_這層泡沫,看看里面藏著哪些奧秘吧!
掀開外層的泡沫,我們會看到一只小蟲子正趴在泡沫的正中間。它或許有些驚慌失措,瞪著一雙大眼睛瞅著你;抑或當(dāng)作無事發(fā)生,依然打著盹兒。它渾身呈綠色或黃色,既無翅膀,也無堅硬的身軀,只是一只柔軟的小蟲。
這其實是沫蟬的若蟲。當(dāng)沫蟬還未發(fā)育成熟時,就會藏在植物葉片的背面或者莖上,用腹部結(jié)合空氣,分泌這種白色的泡沫。這種泡沫是沫蟬若蟲利用自己的食物(植物的汁液)和空氣制造出來的。它可以讓若蟲身體始終保持濕潤,不會干死;也可以讓若蟲躲藏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保護效果。如果你惡作劇般地將沫蟬的“小屋”摧毀,那它會重新分泌,制造一個新的“小屋”。
等沫蟬的身體發(fā)育成熟,變成成蟲后,便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這時,它們便不再需要這種泡沫“小屋”來保護自己了。
活潑的成蟲
沫蟬的翅膀那么短,那它們是如何飛行的?答案可能讓你意想不到:沫蟬其實很少用到翅膀,它們更喜歡用足跳躍。
你沒聽錯,正如蝗蟲會用后足跳躍一樣,沫蟬的后足也具有相當(dāng)發(fā)達(dá)的彈跳能力。當(dāng)它們在草叢中嬉戲、覓食時,只需要揮動后足,便能高高地跳起,同時打開翅膀飛一小段距離。如果我們想用手抓住沫蟬,其實也很困難。別看沫蟬若蟲那么害羞,成蟲可是異常喜歡跳躍的。當(dāng)你看見它們準(zhǔn)備出手時,它們可能早就借助自己的后足跳得無影無蹤了。
以植物汁液為食
與蟬一樣,沫蟬也主要以植物的汁液為食。如果沫蟬進(jìn)入農(nóng)田,則會對農(nóng)作物產(chǎn)生潛在的威脅。如水稻赤斑沫蟬,它們會聚集在水稻田里,吸食水稻甜美的汁液。這種行為往往會造成水稻缺乏營養(yǎng)而結(jié)不出稻穗,甚至?xí)?dǎo)致水稻死亡。因此,它們也是農(nóng)民伯伯眼中重要的害蟲之一。
(責(zé)任編輯: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