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雪華
情感教育是塑造完整人生,讓生命歷程更加完善的教育。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更應該關注情感的發(fā)展。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對學生形成高級的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小學階段是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應該重視良好情感對于學生的熏陶。首先,可以將情感教育滲入語文教學進程;其次,學生情感發(fā)展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基本要求;再者,學生整體素質提高也能帶動學生的情感朝著更高層次發(fā)展。
一、情感教育的界定
筆者認為,所謂情感教育,就是教師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載體,在教學時利用情感進行教育的方法,使受教育者體驗情感態(tài)度變化,以達到培養(yǎng)高級的情緒情感的目的,促使他們形成獨立而健全的人格。
二、語文情感教育的現(xiàn)狀
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十分突出的學科,通過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意境美、哲理美,體味人物的心靈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使學生獲得心靈上的洗禮。然而由于智育居于主導地位,在教學進程中,很多教師往往更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更注重對學生思維和邏輯的訓練,更在乎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而沒有特別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感意愿的表達,又或是情感教育流于表面,課后簡單談到即止。目前,語文情感領域的研究處于初級階段,而對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認知卻有十分豐富的經(jīng)驗,即使有關情感教育的研究,也大都是為促進認知的發(fā)展而進行的,這并不是情感教育本身的意義。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情感教育的措施
小學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筆者根據(jù)閱讀的文獻資料以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情感教育理念與語文教學結合,嘗試提出一些方法。
(一)吸取經(jīng)典文化,進行情感陶冶
朗讀是感悟文本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朗讀,則會加深個人對文本的情感體驗,達到“以讀促情”的效果。經(jīng)典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燦爛瑰寶,其中蘊含著哲人先賢的智慧,蘊藏著豐富的高尚的情感。對塑造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孔子的“仁”,有屈原的偉大愛國情懷,有李白對祖國大好河山的頌揚之情等等。近期,“中華誦”和“中華詩詞大會”等經(jīng)典文化傳承形式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人心浮躁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喜歡回歸經(jīng)典,去經(jīng)典文化中尋覓先人的經(jīng)驗。
小學階段是兒童通過經(jīng)典誦讀塑造完善人格的關鍵期,但是,兒童的經(jīng)典文化誦讀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兒童接觸的經(jīng)典作品有限,學校教師的指導不足。作為語文老師,除了加強自身的經(jīng)典閱讀積累以外,還應當主動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廣泛收集經(jīng)典作品,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反復朗讀經(jīng)典和摘抄經(jīng)典以及交流學習經(jīng)典的體會等方式,讓圣人先賢的風范和智慧,熏陶和教導我們的學生。通過對經(jīng)典書籍的學習與誦讀,讓經(jīng)典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生長,讓學生的個性與品德得到微妙地滋養(yǎng),不斷塑造學生仁愛、誠信和高尚的品質。
(二)關注個性情感,構建溫馨課堂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序化并安頓人的情感”,這也為情感教育的實施指明了方向。“目的與目標根本不同,你能測量目標,但不能測量目的。一個最后的目的是一種哲學力量,它是我們行動的先驗的本質”。心理學指出,兒童情感波動大,具有不平衡性。個別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發(fā)呆、沉默、叫嚷等行為偏差,這些偏差因人而異,因此,教師不應采取批評的方式。除了受到情感不穩(wěn)定、不成熟等客觀因素影響外,還可能緣于平時教師對他們的忽視。有些教師在課堂中一味地追求教學進度,而忽視學生的發(fā)言權利和主導地位,這往往會以損害教育公平為代價。教育公平是一種非歧視、非偏見的教育態(tài)度、教育情感和教育價值觀。
教育者應該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課堂的權利,都會產(chǎn)生不愿被教師及群體忽視的心理情緒,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人與人之間也渴望溝通,這是人類生命存在的一種基本訴求。新課標指出,語文課堂要“珍視學生獨到的感受和見解”??梢?,語文課堂是學生自由表達主觀思想的天地,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獨特的感受,這些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認識水平等成長經(jīng)歷有關。語文教師要及時洞悉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及時關注學生的情緒,用關懷的眼神、鼓勵而溫情的話語,把情感的關愛撒向課堂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