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忠韜 馬麗俐 徐 唯 沈 巍 方一妙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3 杭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5
銀屑病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皮損可遍及全身,逐漸加重。根據(jù)銀屑病臨床表現(xiàn)可將銀屑病分為尋常型、膿皰型、紅皮病型、關節(jié)型。尋常型銀屑病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西醫(yī)治療銀屑病以外用及口服為主。長期用藥易產(chǎn)生副作用。因此中醫(yī)藥在治療銀屑病上較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對我院皮膚科2016年9月~2020年3月就診血燥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選用四物消風散加減聯(lián)合外用藥物治療,并與單用外用藥物的對照組進行療效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血燥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87例,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57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31例,女26例;年齡28~56歲,平均年齡42.6歲;病程1.5~17.0年,平均病程9.3年。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9~57歲,平均年齡42.5歲;病程2.1~17.0年,平均病程9.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臨床皮膚病學》[1]有關尋常型銀屑病的診斷標準。皮損為紅色丘疹、斑塊,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有薄膜現(xiàn)象和點狀出血現(xiàn)象。中醫(yī)辨證標準參考《中醫(yī)外科學》[2]有關血燥型白疕的診斷標準。主癥:①皮損淡紅;②鱗屑較多,可以覆蓋住紅斑;③原有皮損部分消退;④皮損干燥脫屑。次癥:①口干咽燥;②舌質淡,舌苔少或薄白;③脈緩或沉細。具備主癥①和其他任何1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在18~60歲之間;患者本人接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膿皰型、關節(jié)型、紅皮病型銀屑??;合并嚴重感染者;有心、肝、肺、腎系統(tǒng)疾病者;近1月來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泊三醇軟膏,口服免疫抑制劑;哺乳或妊娠期婦女。
對照組予中效糖皮質激素藥膏及鈣泊三醇軟膏每日2次外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中藥四物消風散加減:熟地15g,當歸、防風、赤芍、川芎、柴胡各9g。兩組均連續(xù)治療8周后觀察療效,統(tǒng)計癥狀改善率。
3.1 觀察指標:①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shù)(PASI)評分:采用PASI評分法對銀屑病患者皮損面積及嚴重程度進行評分。②中醫(yī)癥候評分:主要涉及瘙癢、口干、心煩、大便的癥狀,分值按照0分、2分、4分、6分4個等級進行評分。中醫(yī)癥候評分總分為0~24分。③鱗狀細胞癌抗原(SCC):采集患者血清空腹5ml,采用化學發(fā)光法,于治療前后定量測定SCC值。④療效判定標準:痊愈:PAS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95%;顯效:60%≤PAS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95%;有效:30%≤PAS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60%;無效:PAS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30%。
3.2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版本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時,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時采用配對t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時采用Wilcoxon、Mann-Whitney秩和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具體如下。
3.3.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評分:治療前,治療組為10.82±3.79分,對照組為10.67±4.31分;治療后,治療組為4.51±3.29分,對照組為7.08±3.05分。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候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中醫(yī)癥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3.2 兩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后PASI評分(±s,分)
表1 治療后PASI評分(±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4周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57 30治療前10.12±2.24 10.24±2.68治療4周6.31±1.69*7.66±2.31治療8周3.63±2.77#&5.71±2.64
3.3.3 兩組治療前后SCC指標比較:治療前,治療組為1.95±1.08ng/ml,對照組為 2.18±1.23ng/ml;治療后,治療組為1.07±0.50ng/ml,對照組為1.60±0.06ng/ml。治療前,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血清SCC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與治療前均有明顯差異,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3.4 兩組PASI評分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PASI評分臨床療效比較
3.3.5 治療前后PASI評分與血清SCC水平相關性:見圖1、2、3。87例患者治療前患者PASI評分與SCC水平呈正相關(P<0.05)。治療8周,治療組及對照組PASI評分與組內血清SCC水平均呈正相關(P<0.05)。
圖1 87例患者治療前PASI評分與血清SCC水平關系
圖2 治療組治療8周PASI評分與血清SCC水平關系
圖 3 對照組治療8周PASI評分與血清SCC水平關系
輕中度尋常型銀屑病主要的治療藥物有外用糖皮質激素藥膏、鈣泊三醇軟膏,口服免疫抑制劑如環(huán)孢素等。其中糖皮質激素等可以減輕皮損炎癥反應、改善癥狀,但長期應用也有萎縮、藥物依賴等副作用。因此中藥與之聯(lián)合能夠加強治療效果,從而減少其長期的用藥量。銀屑病中醫(yī)又稱“白疕”,根據(jù)病機可分為血熱、血瘀、血燥型。血燥型病機乃血分熱毒熾盛日久,耗傷陰液,營血不足,生風生燥,肌膚失養(yǎng)。在治療上以養(yǎng)血潤燥為主。四物消風散加減方中,熟地、赤芍乃血中之血藥,當歸、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動靜結合,起補血行血之效[3];防風、柴胡祛風清熱止癢。
鱗狀細胞癌抗原(SCC)臨床上常用于鱗狀細胞癌的診治。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SCC與銀屑病活動性具有一定聯(lián)系。朱峻等[4]研究了197例銀屑病患者血清SCC水平發(fā)現(xiàn),銀屑病患者血清SCC水平可能與銀屑病活動性有關,在判斷銀屑病療效時可以作為參考指標。根據(jù)本次研究結果,治療組及對照組在治療8周后PASI評分、中醫(yī)癥候評分上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表明中藥聯(lián)合外用藥物相較于單用外用藥物對病情控制具有更好的效果。此外,本次研究SCC水平與PASI評分呈正相關,因此SCC對銀屑病療效評價提供一定的實驗室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