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徐澤,李玲
(吉林省樺甸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科,吉林 樺甸)
目前臨床糖尿病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且向年輕化發(fā)展,因此,需要引起臨床高度重視[1]。本文探討分析給予糖尿病患者相應臨床治療措施后,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以明確臨床最佳治療方案,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提高。
抽取的94例臨床研究對象為本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間收診的糖尿病患者,所選患者中,男女比例為55:39;年齡均為41-86歲,平均年齡為(52.31±6.46)歲;病程為2-17年,平均病程為(7.36±3.24)年。所有患者糖尿病癥均符合相關臨床診斷標準,且所選患者中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嚴重感染性疾病者等均已排除。
臨床均針對所選患者糖尿病臨床分型及病情程度,在對其進行病情監(jiān)測與飲食控制的基礎上,采取與其病癥相應的藥物治療措施。一是予患者飲食控制與生活干預等常規(guī)治療。為增強患者身體素質,提高其免疫力,要求患者戒煙禁酒、控制飲食、保持良好心態(tài)及維持適當運動,以確保有效控制其病情發(fā)展。即:①控制飲食:做到定量定時定餐定營養(yǎng),尤其是控制攝入主食量及蛋、魚、肉、油等副食品,以確保總熱量糖控制在合理范圍。②若患者體重過于肥胖時,需通過加強體育鍛煉,將體重保持在合理區(qū)間。③定期監(jiān)測患者病情,即監(jiān)測其血糖,同時讓患者定期復查A1C,并就其眼底、心、腎等病情進行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出現(xiàn),則需及時采取相應治療措施。④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生活與工作習慣,同時樹立糖尿病既不影響壽命,又可防可治可控的治療理念。二是予患者相應藥物治療措施[2-4]。即:①在予患者治療前1周,若患者一直在服用降壓藥物,需讓其停止服用,但可持續(xù)服用胰島素或者降糖藥物,以有效控制血糖,患者服藥后,其空腹血糖<7.0mmol/L,而用餐2h血糖<10.0mmol/L。②每日予患者服用1次替米沙坦40mg+氨氯地平5mL。③患者需堅持連續(xù)服藥12周[5,6]。
觀察分析所選94例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
觀察分析所選94例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各指標情況。
本次探究分析所涉及觀察指標均通過統(tǒng)計學軟化SPSS36.0對臨床相關指標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處理,若治療前后各指標對比結果P<0.05時,則表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7]。
經回顧性分析,所選94例患者接受治療后,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其中,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為75.53%(71/94),病情好轉患者為12.77%(12/94),治療效果不明顯患者為2.13%(2/94)。
患者臨床各指標情況,見表1,與治療前對比,所選患者治療后,臨床血糖指標及血壓指標均得以改善,且各觀察指標對比P<0.05,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表1 所選94例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各指標情況(±s)
表1 所選94例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各指標情況(±s)
組別 例數 甘油三酯 空腹血糖 總膽固醇 收縮壓 舒張壓臨床治療前 94 2.3±0.8 9.1±1.5 6.1±0.9 165.4±7.6 106.4±6.2臨床治療后 94 1.1±0.6 6.8±1.0 4.4±0.8 132.5±12.6 72.9±6.8 t-3.269 5.094 4.921 5.819 6.683 P-<0.05 <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高血糖,是臨床較為常見且多發(fā)的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其發(fā)病與多種致病因子相關,患者一旦患病,即表現(xiàn)出胰島素功能衰退及綜合型代謝紊亂癥狀。近年來,伴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及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該病癥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危害,尤其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高血壓等臨床合并癥,增加患者出現(xiàn)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8]。
臨床對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主要是以降血糖藥物為主,主要有二甲雙胍、胰島素以及噻唑烷二酮類、糖苷酶抑制劑等藥物,其中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以二甲雙胍為主,該類藥物利于促進患者血糖耐受性的有效提高,同時降低患者肝糖產生,從而減少腸道對糖的吸收,而臨床再配合胰島素的使用,則利于促進胰島素敏感性的提高,且可有效規(guī)避低血糖癥產生,是臨床有效的降糖藥物之一;而糖苷酶抑制劑作為含氮類化合物,對于糖苷鍵形成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即通過對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糖苷酶的抑制,延緩吸收碳水化合物,從而實現(xiàn)血糖降低效果;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主要包括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磺酰脲類等,對于增強機體組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具有積極作用,即通過促進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實現(xiàn)長期控制血糖的功效,且可有效預防患者出現(xiàn)各類并發(fā)癥。在予患者用藥治療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其飲食,并指導患者進行適量運動[9,10]。
本次分析結果表明,予患者用藥治療中,再輔以飲食結構調理與控制,指導患者運動鍛煉等治療措施,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分析結果提示,臨床對于糖病尿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只要治療方法得當,且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積極配合治療,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死亡率,獲得良好的預后是切實可行的[11]。
綜上所述,給予糖尿病患者相應臨床治療措施后,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該治療結果表明,對于糖尿病臨床需高度重視,需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且臨床需針對患者病情發(fā)展,采取規(guī)范合理的治療措施,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確保其生活質量提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