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躍 果鳳春
【摘? ? 要】智能傳播時代背景下,技術發(fā)展呈井噴態(tài)勢,而場景探索則成為重塑未來社會秩序的必要條件,AR內容所具備的空間感、在場感以及交互感能夠為場景建構賦能。本文以技術為視角分析了AR內容傳播的能力特征,從以人為本視角探討了場景建構的信息、需求、感官、交互、價值等五個基礎要素,闡述了AR內容對于場景建構的意義和作用,總結出AR內容傳播場景建構的三個實現路徑,為未來AR內容互動傳播的新形態(tài)和未來社會發(fā)展路徑探尋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傳播;AR內容;場景建構;虛實融合
一、AR內容與場景建構
智能傳播時代,AR作為一種將虛擬信息與現實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信息傳播樣態(tài),使受眾獲取信息過程中的感官體驗發(fā)生質的飛躍。AR內容不同于VR視頻全虛擬化的表達方式,其沒有完全重塑虛擬場景,而是通過在現實空間中放置虛擬模型的方式展現真實外景,極大擴展了真實性意涵。AR內容不同于全息投影,不需要大型固定的投影設備來實時展現,受眾只需通過自己的手機、平板電腦、AR眼鏡等智能便攜設備就能隨時隨地獲取內容,具有較強的時空延展性。由是觀之,在不遠的未來,AR技術所建構的內容場景將深刻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場景原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發(fā)生的行動,或者因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畫面,是通過人物行動來表現劇情的一個個特定過程。[1]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場景的意涵發(fā)生了轉變,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z)在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擬劇理論”基礎上提出新“場景”的概念,此后場景又被重新定義為人與周圍景物的關系總和。智能傳播時代,人們的移動、開放、共享、互動的需求被進一步放大,信息溝通過程也愈加需要構建新的場景來重塑傳播秩序。羅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和謝爾·伊斯雷爾(ShelIsrael)在研究中提出,構成場景的五種技術力量分別為移動設備、大數據、傳感器、社交媒體以及定位系統。[2]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場景也將作為未來社會交往的一個個單元,從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助推社會變革。
AR內容以手機等移動設備為載體,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以傳感器、定位系統為數據來源,同時結合社交媒體進行個體互動,具備建構場景的基礎能力。智能傳播時代,AR內容傳播為創(chuàng)新場景的建構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技術視角下AR內容場景建構的能力特征
作為AR內容傳播的底層技術支撐,其技術能力大體分為三方面:一是空間注冊與3D跟蹤能力,即AR可以在三維空間配準注冊,將內容元素放置在現實立體空間的三維坐標上,并對其進行實時定位與跟蹤。二是特效合成與實時渲染能力,即將虛擬信息與現實場景畫面進行合成并實時渲染,以達到虛實融合效果。三是智能識別與智能交互能力,AR通過智能識別技術,調起和操控實時內容,實現人與內容的智能互動?;诖?,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地探索其在應用過程中的效果和意涵,本文根據AR的主要技術能力,將其特征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三維空間:傳統認知方式的再造
AR技術目前被用于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醫(yī)療等垂直領域,AR的空間注冊與3D跟蹤能力,拓展了三維空間中的敘事方式,超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路徑,建構著新的認知方式。早在2013年初《東京新聞》推出了AR新聞,手機攝像頭掃描報紙上的圖片,就會有生動的虛擬人物來朗讀新聞,使報紙于兒童而言不再枯燥。AR所建構的場景并非VR或影視作品中完全虛擬的、現實環(huán)境再造的場景,而是基于真實環(huán)境的,集合人類全新認知行為方式而合成的互動場景,這種場景中不僅承載著高數量、高密度的信息內容,更融合了受眾的生活環(huán)境,并結合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進行互動傳播。因此從認知角度而言,AR內容作為人們在未來智能社會中的信息獲取入口,將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即萬物皆需認知,萬物皆可“AR”。
(二)在場效應:虛擬與真實的邊界消弭
馬里蘭大學教授肖特(John R. Short)、威廉姆斯(EderynWilliams)和克里斯蒂(Bruce Christie)等三位學者提出的在場效應認為,不同媒介在受眾溝通時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觸發(fā)在場感也不盡相同。從技術現象學視角來看,AR等新技術所呈現出的在場感,使得受眾在場域中的交友、決策等行為更加如魚得水。[3]AR內容甚至可以借助社交媒體,打造出一種多角色、多空間、多維度共同在場的壯觀景象。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騰訊推出的“QQ-AR”傳火炬活動參與者覆蓋了366個城市,157個國家,全球超1億人次參與,創(chuàng)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人們通過該方式提升自我的在場感和參與感,虛擬與真實的邊界悄然消失。
(三)智能交互:重構微觀社會互動場域
所謂交互即兩個或多個主體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而AR、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創(chuàng)新溝通方式來提升個體體驗,減少溝通障礙。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現有傳統場景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為人類建構新的場景。如果說空間在場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那么AR識別交互的技術能力則釋放了人的身體。一方面,AR內容可以基于人臉識別、肢體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將人們的思維、決策通過便捷的動作來表達,減少了觸控步驟,建構起了一個完全無接觸的“人—物”互動場景。另一方面,這種智能交互特征也可以運用于社交領域,不同空間中的個體能通過AR傳遞的信息進行社交互動,構造出全新的多維空間中“人—人”之間微觀社會互動場域。此外,未來的智能社會中,互動不止于人,“物—物”之間的信息交換也可以通過“AR展現—智能識別—信息獲取—數據處理—做出反饋”的方式來進行。因此,未來的微觀社會互動場域將在智能交互的過程中被重構。
三、從以人為本視角看場景建構的基礎要素及AR賦能價值
有學者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應該從滿足欲望、響應需求、創(chuàng)造價值三個維度來思考場景的建構。[4]也有學者從傳者、受者以及終端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建構消費場景。[5]而在筆者看來,未來技術主導的社會條件下,場景建構更加頻繁和容易的同時,也更加離不開人作為主體的感官刺激和交互過程。因此,筆者從以人為本視角將衡量未來社會的場景構成要素進一步拓展為信息、需求、感官、交互、價值五方面,即未來的創(chuàng)新場景一定要在包含一定信息量的基礎上滿足人們某種需求,使人產生感官變化,為人提供相應的交互手段,并且具有一定的價值負載。而AR內容的特性也天然滿足這五個維度的要求,也就是說在萬物皆媒的背景下,AR內容傳播是場景建構的充分非必要條件。
(一)信息要素
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演進,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拓展,信息形態(tài)推陳出新。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建構了豐富多樣的場景。任何場景都存在信息流通,文字符號發(fā)明前人們在談話中完成信息傳遞過程,該過程離不開個體之間在同一空間中面對面交流,而書信則使人的交流擺脫了對時空的依賴。AR內容中所包含的可被創(chuàng)作、復制、傳播、反饋的沉浸式信息,結合虛實融合特性,可建構出全新場景。以家居消費場景為例,以往人們必須將商品買回家后才能感受到其與家居風格的真實匹配度。而宜家布局的AR技術,將家居產品轉換為一種虛擬信息,使人們可以在屋內的實景環(huán)境中自由匹配所挑選的家居產品,降低了人們的決策成本,也由此建構出了全新的家居消費場景。
(二)需求要素
人所生活的所有場景都存在著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將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維度,五個維度的需求層層遞進。人們身處不同的場景會產生不同的需求,而差異化需求同樣也激發(fā)了不同場景的建構。技術在一步步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也不斷地拔高著人的需求。AR內容滿足了人類曾不能企及的虛實融合需求,因此也建構了諸多新的場景。例如當游客在參觀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時候,往往會通過認知和聯想產生了解圓明園原貌的動機,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需求場景,而AR可以在現實遺址的基礎上還原出數百年前的壯觀景象,因此可以說是需求建構了場景,AR內容滿足了該需求,同樣也參與建構了這一場景。
(三)感官要素
從感官視角而言,AR內容賦予人獨特的視聽體驗。感官體驗是場景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維度,人只要活動,就會產生感官變化,人所身處的場景中一切元素都會對人的感官產生影響,換言之就是人無時不刻不在運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世界。新技術的運用先是改變了人的感官體驗,其次才建構了新的場景。耳機的出現讓人的聽覺享受不再受到外界雜音的干擾以及不再干擾其他靜默的環(huán)境和人,人們可以在圖書館、菜市場隨意聽音樂、打電話,建構了新的體驗場景。因此,可以說感官體驗的變化是技術發(fā)展過程中新場景建構的重要因素。在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助推下,AR內容傳播則可以縱向提升人們的感官體驗,以建構新的場景。AR所營造的虛擬人體器官構造模型可以在醫(yī)學知識普及中發(fā)揮作用,相較于圖片和視頻而言提升了人們的感官體驗,建構了全新的教學和醫(yī)療場景,普通人也可以隨時隨地立體、直觀地了解醫(yī)學常識。不僅如此,人們也在感官的變化中延伸出情感,這也是場景中最深層次的內容。
(四)交互要素
交互的本質是行為和活動,上文提到人的微觀社會互動場域中包含人與人的交互、人與物的交互以及物與物的交互,而互動方式的改變和顛覆正是建構新場景的重要方式,因此,AR內容傳播所蘊含的交互屬性是建構場景的重要因素。AR內容的識別能力為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賦能,而這種交互同時也產生了新信息與新價值,從而建構出新場景。以往傳統的線下購物方式被電子商務所沖擊,互聯網上的便捷挑選與在線支付取代了線下的面對面的交互,營造了無接觸的購物場景。AR內容中的識別與跟蹤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控制真實空間中的虛擬模型,并通過個體之間的交互,來完成場景建構,這也是未來智能傳播時代區(qū)別于傳統物理交互、同時空交互的重要特征之一。寶馬研發(fā)的AR HUD(Head Up Display)系統,將虛擬AR路況信息展示在風窗玻璃上,人們可以通過語音、手勢等方式對AR信息進行交互操控,從而減少了低頭看儀表盤所產生的駕駛風險,營造了新的駕駛場景和駕駛體驗。
(五)價值要素
場景的功能之一是價值負載,新場景的建構必須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同時場景也承擔著價值“放大器”的功能。產品設計者一方面在用戶的使用場景中去尋找產品價值,另一方面又為產品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探索使用場景,因此場景與其中主體所蘊含的價值密不可分,主體的價值就是場景的價值,同時場景也在不斷的互動過程中提升自身價值。美國社會思想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將人類社會發(fā)展階段定義為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信息文明三次浪潮,每一次浪潮都完成了社會變革,每次技術革命都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價值,而在第四次浪潮(智能文明)即將到來之時,作為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技術領域,即便AR內容傳播還具備較大的探索空間,我們也已經感受到AR內容傳播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其中蘊含的價值可見一斑。在廣告營銷領域,AR內容以其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和便捷智能的交互模式贏得比傳統廣告更多的關注;由百度公益和宋慶齡基金會聯合發(fā)起的“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用AR來記錄和還原中華文化遺產,喚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以及對傳統技藝現狀的關注。
四、AR內容傳播賦能場景建構的實現路徑
AR內容傳播賦能場景建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本文在厘清AR技術能力與場景建構要素的同時,也對其實現路徑進行了探索。
(一)激發(fā)大眾創(chuàng)作熱情,尋求由量到質的轉變
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階段可知,目前的AR仍然處于羅杰斯的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中所指出的“早期使用者階段”。該理論認為本階段的新技術使用者僅占所有人的13.5%,難以形成規(guī)模化內容以觸達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不利于創(chuàng)新場景的建構。要想進行范圍更廣、價值更高的AR內容傳播場景探索,就需要更多的內容去積淀和支撐。目前該過程還存在著一定局限,那就是內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內容生產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難以提升。[6]這也對整個行業(yè)提出了挑戰(zhàn),要通過資本激勵、建設內容平臺、降低技術門檻等方式來共同作用于AR內容傳播行業(yè),尋求AR內容量到質的轉變,以創(chuàng)新出更豐富的傳播場景。
(二)探索未來技術能力,滿足受眾定制化、差異化需求
AR賦能場景建構不僅僅是內容驅動,也是技術驅動。未來的人工智能社會是被技術主導的社會,底層技術的研發(fā)將賦予AR更多的功能特性,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差異化、定制化需求。人的需求被滿足的過程既是新場景價值被激發(fā)的過程,也是拓展用戶使用場景的過程。此過程中,應用場景逐漸具備了商業(yè)特性,也就轉化為了商業(yè)場景,具備了變現能力。因此,技術能力的擴充是一切場景拓展的基礎,只有不斷探索未來技術能力,才能滿足受眾定制化、差異化需求,才能建構更多更有價值的使用場景。
(三)打開社交風口,在人與人的交互中完成場景建構
社交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人在與他人的交互中獲得安慰、建構自我以及享受娛樂。人類的“社交語言”經歷了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的升級,并正在借助智能科技革命向未來的沉浸式信息載體過渡,AR內容傳播利用其技術能力重塑了社交空間,使人與人的交往更加立體和便捷,不僅提高了受眾的使用體驗,并且借助“共鳴—確認—參與—擴散”的循環(huán)社交模型建構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交場景。因此,充分發(fā)揮社交優(yōu)勢,進一步打開AR內容傳播的社交風口,探索垂直領域的社交,是完成場景建構的重要方式。
結語
任何新技術、新范式的普及應用都不能獨立于場景的范疇去探討,這也是智能傳播時代技術發(fā)展的要義。AR技術也是如此,技術歸根結底是為人類服務的,一旦其具有了提供信息的功能,就有了成為媒介的可能,在此基礎上結合技術特性進一步探索使用場景,打通信息傳播閉環(huán),提高價值負載。要想探索更多的未來場景,更好地讓AR內容為人類服務,就要在其技術特征的基礎上,自信息、需求、感官、交互和價值五個維度去建構全新的場景。本文總結了AR內容傳播賦能場景建構的三種實現路徑,旨在拋磚引玉,以引發(fā)學界與業(yè)界的廣泛探討。
注釋:
[1]吳聲.場景革命:重構人與商業(yè)的連接[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28.
[2]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趙乾坤,周寶曜 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1-30.
[3]楊雅,喻國明.試論技術現象學視域下媒介技術的在場效應[J].當代傳播,2018(01):54-59.
[4]譚天.從渠道爭奪到終端制勝,從受眾場景到用戶場景——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的關鍵[J].新聞記者,2015(04):15-20.
[5]賴黎捷,陳晨.移動視頻時代購物節(jié)目的消費場景建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5):31-33.
[6]李康躍,果鳳春.5G時代下AR對傳媒內容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影響[J].東南傳播,2020(05):46-48.
(作者:李康躍,武警后勤學院新聞文化室助理編輯;果鳳春,武警后勤學院新聞文化室副編審)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