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翼飛,程 杰*
(1.無錫市錫山人民醫(yī)院東亭分院,江蘇 無錫 214101;2.無錫市錫山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105)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病及多發(fā)病,該疾病的發(fā)生與患者腹內壓力異常升高有關,同時肌肉強度異常降低,目前對該類患者主要通過外科手術予以治療,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對腹股溝疝患者治療的常用術式,然而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增加,該手術的缺陷也隨之暴露,如切口較大,影響術后機體康復,同時復發(fā)率相對較高影響手術預后[1]。近年來,腹腔鏡技術迅速發(fā)展并廣泛應用,也為腹股溝疝患者的微創(chuàng)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是近年來對于腹股溝腹患者治療的新型術式,然而關于其治療價值尚未完全明確。鑒于此,以下將對比應用無張力修補術或TAPP術對于腹股溝腹患者的治療效果。
抽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本院50例腹股溝疝患者,依據術式方案分組,觀察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齡43~86歲,均值為(63.5±1.3)歲;斜疝患者16例,直疝患者6例,混合疝患者3例。對照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42~87歲,均值為(63.4±1.4)歲;斜疝患者16例,直疝患者7例,混合疝患者2例。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予以治療,術中為腰麻或選擇硬膜外麻醉,保持平臥體位,選擇患側腹股溝區(qū)域做手術切口,長度控制為5.0cm,對皮膚和肌肉組織進行逐層分離,顯露疝囊,之后對疝囊頸進行分離并予以高位結扎,對腹膜前間隙進行分離操作,強生補片置于患者腹膜前間隙與患者腹橫筋膜前側,并將其鋪平,之后在恥骨聯合處進行縫合并固定,明確無出血后即可逐層縫合;同期觀察組行的TAPP手術予以治療,術中為常規(guī)全麻,保持仰臥體位,以臍部做為手術觀察孔,并建立13mmHg的二氧化碳氣腹,于患者臍部平面雙側腹直肌的外緣分別做小戳孔,長度約5mm,放置腹腔鏡與器械設備,對于腹膜前間隙進行分離操作,針對小疝囊進行完全剝離,而對于大疝囊通過T形切開并進行遠端離斷。將事先準備的通用補片進行修剪,并放置在患者腹膜前間隙處,妥善固定。再以可吸收縫線對于腹膜切口處實施連續(xù)縫合,明確無出血后術畢。
(1)比較2組患者的一般圍手術期指標,例如手術用時、術后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和術后24h疼痛評分(VAS評分法,0~10分);(2)觀察2組術后的尿潴留、感染以及陰囊血腫等并發(fā)癥,并于術后隨訪6個月,統(tǒng)計患者的復發(fā)率。
觀察組的手術用時、術后排氣時間、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術后24h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s)
表1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s)
分組 n 手術用時(min) 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天數(d) 術后24h疼痛評分(分)觀察組 25 45.26±3.59 22.15±3.06 3.62±0.75 3.01±0.26對照組 25 78.59±3.96 35.16±4.05 5.52±2.03 5.13±0.35 t值 13.625 9.625 4.062 4.185 P值 0.000 0.002 0.039 0.032
觀察組:尿潴留1例,陰囊血腫1例,該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率為8.00%(2/25);對照組:尿潴留1例,陰囊血腫3例,感染1例,該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率為20.00%(5/2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術后隨訪中腹股溝疝的復發(fā)率為0.0 0%(0/25),對照組為12.00%(3/25),觀察組的腹股溝疝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
腹股溝疝近年來發(fā)病率較高,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該疾病的發(fā)生被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導致的結果[2]?;颊吒贡趶姸认陆狄约案箖葔毫λ缴撸⒃陂L時間站立或咳嗽等腹腔壓力增高的狀態(tài)下發(fā)病,癥狀表現為疼痛以及墜脹感等。目前對于腹股溝疝患者主要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無張力疝修補術通過對手術網片材料適當修補,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并幫助縮短手術時間,取得較優(yōu)的臨床療效,然而隨著無張力疝修補術的逐漸應用[3],該手術的缺陷也隨之暴露,例如對于腹部肌肉和血管形成的損傷相對較大,使得患者術后滲血以及黏連等并發(fā)癥風險較高,影響術后康復。該手術對于患者機體損傷相對較高,例如手術操作中分離組織偏多[4],使得術后感染和意外情況的風險進一步增加。特別是患者術后遠期的復發(fā)率較高,因此該手術的應用受到限制。TAPP手術近年來在腹股溝疝患者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通過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建立氣腹能夠獲得更為清晰的手術操作視野,并對腹股溝區(qū)域實際情況進行觀察,有利于發(fā)現患者的隱匿疝情況和復合疝情況[5],并且操作中有利于縮小盲區(qū),并降低對腹壁血管等形成的損傷,所以可有效降低術后的并發(fā)癥率和復發(fā)率。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手術用時、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和疼痛評分等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術后的并發(fā)癥率和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這也進一步證實在腹股溝疝患者治療中行TAPP手術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中行TAPP術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無張力修補術,TAPP術的應用更有助于減少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率及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