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肅
從左到右:吳其萃、陳世哲、方肅
閩南的初冬陽光和煦,毫無寒意,吳其萃董事長約我去看看陳世哲老師。他曾是華光攝影學院早期的領導,對華光攝影學院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聽說他近期身體欠佳,我欣然隨行。陳世哲這個名字我剛到華光就已有耳聞,據(jù)說是當?shù)匾晃煌〞郧倨鍟嫼蛿z影的資深的文藝老“青年”。
他的府邸在離華光學院不遠的城鄉(xiāng)結合部,見縫插針的村民小樓一棟挨著一棟,但通往各家的便道倒是打掃得很干凈,得知我們過來略顯清瘦陳老師早已在門口迎候,他說這是他祖上的宅基地,晚年回歸故里就是想重新找回“選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生活,這無疑是人到暮年對童學少年時鄉(xiāng)土情景的重新?lián)焓啊j惱蠋煾改冈缒暌咽菑B門大學教授,書香之家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包括陳老師在內四個子女也都相繼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在不同崗位也算成果斐然。
進得屋內一片書卷氣象映入眼眶,環(huán)顧四壁不乏攝影書畫作品裝點空白,一把略顯陳舊的小提琴置于架上,用小楷恭錄的古人詩詞懸于廳堂,一臺六十年代英國產的電子管收音機正在播放音樂,那種老式電子管收音機特有的音質讓我聯(lián)想到當年我家一臺熊貓六燈(六個電子管)收音機每到下午三點時刻播放的“孫敬修爺爺講故事”在居住的筒子樓道里回響,那是孩子們的下午茶。
據(jù)陳老師說這是他用不菲的價格海淘而得,足以見先生懷舊“心切”。我實在沒有想明白當年那些紙質的古董電容器和變壓器是如何能支撐了五十多年而沒有灰飛煙滅。記得我原來寫過一篇文字在“人無古意何以養(yǎng)情懷”里提到的“懷舊是一種品格,在驀然回首時才真正感到如煙的往事充滿趣味”。此時那臺電子管收音機里播放的什么并不重要,在如今多聲道立體聲振聾發(fā)聵摧殘耳膜的年代,那些略帶交流聲的單聲道播放激活了我們這一代人聽覺的味蕾,那才是當年的味道。
放滿書籍的落地書柜里擺放著瑞士的SINAR(仙娜)大畫幅相機和德國ZEISS(蔡司)135 相機,包括ROLLEIFLEX(如徠福徠)120 相機在內的數(shù)臺“相機中的戰(zhàn)斗機”也擺放在客廳的不同位置,內行一看便知這些相機的主人非一般“發(fā)燒友”,而是一位對攝影文化(器材)有著深刻理解的“好攝之人”,他對攝影器材的占有做到了基于年代的甄選和使用,件件皆精品。
落座品茗,肉桂、水仙、鐵觀音分別沖泡,頓時茶香彌漫,福建人沖泡功夫茶所特有的儀式感,頓覺心靜無瑕,其間陳老師一摯友拿來一張古典音樂的CD,據(jù)說是朋友轉讓所得甚是喜歡希望與之分享,我這才發(fā)現(xiàn)陳老師還是一位音響發(fā)燒友,這與他對小提琴的演奏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也與我曾經(jīng)的愛好高度吻合,我從上個世紀六十年起因尋得一本《無線電》雜志開啟了我對包括收音機之類的興趣,我們都是從 “礦石收音機”入門,到對半導體收音機的癡迷,從省吃儉用湊足零錢去“淘”元器件安裝“超外差”收音機,到在“廣闊天地”為貧下中農修有線廣播,那種艱難并快樂的過程唯有一代人自己獨享,共同的興趣使我們的話題和由這些話題衍生出來的年少故事如入時空隧道一路逆行折返了半個世紀。
陳老師1948 年生人,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我們共同被裹挾到上山下鄉(xiāng)的洪流中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下福建德化我下湖北洪湖,我們聊起在廣闊天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難歲月”唏噓不已,我們屬于 知青中的“文青”在農村苦中求樂追求精神慰藉成為“文青”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盡管這種狀態(tài)在當時相隔千里(福建,湖北),但共同的經(jīng)歷共同的感受在50 年后再一次激活了封存在心靈深處的對激情歲月的感懷,那是一代人“無悔青春”的記憶。
前日陳老師再邀董事長參加他的《泉南舊事》2020 版紀實攝影展,我也一同前往,展廳位于豐澤區(qū)北峰工業(yè)區(qū)內利用廠房改造的“未來有印”博物館。展廳內除了陳列的幾臺古董的印刷機和活字鉛版外就是懸于四壁的這次展覽的作品,根據(jù)照片中的故事,由策展人創(chuàng)建的體驗場景是四處搜集而來的當年與圖片故事有關的實物,置于作品下方,使二維的呈現(xiàn)延伸出三維的空間。
一張十五米的長卷上打印了百十幅往年作品,留白處落筆“歡迎涂鴉 歡迎吐槽”,搜尋留言勉勵之詞并不多見,80 后90 后感悟之語和孩子們的隨筆涂鴉落墨于留白之處,這種介入式的參與感讓展覽的講述多了一份延伸向外的訴求,也使原本對艱辛的歲月回憶少了些許“憶苦思甜”的一廂情愿,多了幾筆幽默與稚嫩的表達,那種基于歷史的自上而下的俯視和對現(xiàn)實由下而上的仰望使這件經(jīng)過二次創(chuàng)作的作品具備了對如煙往事的回眸和現(xiàn)實社會的反思。
長卷上打印的作品是他1980 年轉行攝影后拍攝的發(fā)生在泉州的凡人瑣事。八十年代初攝影界極左余孽尚存,粉飾生活的所謂攝影創(chuàng)作不時見諸報端,人們還習慣于意識形態(tài)的思維,那些在今天看來土得掉渣的對生活的采集在當時如果沒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的觀察力,很難在當時成為拍攝者關注的對象而將其收入鏡中,今天再看這些作品,無論經(jīng)歷過還是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會懷揣著一份好奇,兩份敬仰,三份感動沉浸于作品之前,畢竟眼前的觀者是一代又一代曾經(jīng)年輕或仍然年輕的不同身份的人。他們被一個時代的圖像所感召,趨之若鶩。
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詮釋著當年真實的人間百態(tài),那時沒有流光溢彩的粉飾,沒有鼓樂齊鳴的歌頌。那是對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開始啟動的聚焦,也正是今天80 后90 后的父輩們經(jīng)歷過的“春天的故事”。
我?guī)缀跖c陳老師同時背起相機,但我那時更多一些對所謂形而上的美學關注,那種虛無的表現(xiàn)與陳老師直取人間煙火的情懷幾成陌路,虛實之表現(xiàn)一目了然。
攝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既不可以回望過去也不可能展望未來,她的第一屬性是對現(xiàn)實的記錄,這也是攝影的實證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成為佐證歷史的工具的原因,因為她和審美無關所以她在基于歷史的講述時會更多一份莊嚴。這就是攝影的靈魂。陳老師從他海量的拍攝中整理出的是一份對故土的情愫,對人本追憶的刷新。我游走在他呈現(xiàn)的視覺隧道里或穿越,或流連,冥想中我看見一位智者向我走來又擦肩而過。留下的是美好的講述和如歌的感懷。
方 肅 教授 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副校長
寫于2020 庚子年冬月于石船村
陳世哲《泉南舊事》專題照之一
陳世哲《泉南舊事》專題照之二
陳世哲《泉南舊事》專題照之三
《泉南舊事》專題照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