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菊
公開課是一線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搖籃,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基石,它展現(xiàn)的應該是真實的“教”與“學”的關系。然而,近年來,語文公開課作秀之風愈演愈烈,公開課成了反復試講后的表演課,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己的舞臺,課堂看上去很美,卻沒有太大實際意義,它耗去了授課老師大量的精力,學生卻收獲甚少。
常常聽到不少老師在聽完一節(jié)公開課后,發(fā)出深深地贊美:“這節(jié)課,簡直完美無缺!”若追問,為什么完美無缺呢?答案常常是:
“整節(jié)課設計的行云流水,一點節(jié)外生枝的東西都沒有。”
“聽這樣的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
“教師的語言太美了,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p>
……
言為心聲,這些議論反映了當下語文公開課的價值導向和老師們聽課的價值追求。無論是上課老師還是聽課老師,大家都在追求課堂的美麗,都把上出唯美的課,聽到唯美的課作為目標,于是,部分上課老師,為了一節(jié)公開課挖空心思,一磨再磨,將各種各樣的奇招怪招都用上了,而部分聽課老師儼然成了獵奇者,關注的焦點在于課堂有哪些新意,有哪些妙招。導致我們的課堂看起越來越美麗,語文公開課簡直就是一場“唯美的盛宴?!庇谑?,聽課現(xiàn)場掌聲不絕,贊嘆不已。上課教師因展示絕技而滿足,聽課教師因大飽眼福而過癮。然而,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的孩子真正獲得了什么,他們是否獲得了他這個年齡所需要獲得的技能或素養(yǎng),這節(jié)課他們的學習起點是什么,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究竟有哪些成長,課堂的行云流水,是老師的行云流水還是學生的行云流水?……我認為造成這種美麗課堂的根本原因是“生本意識”的缺失。
一、課堂應該真實
“美麗課堂”的教學目標與設計往往沒有從學生的需求來考慮,授課教師只需要將自己預定的設計借助學生進行演繹,而不同層次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教師大多并不了解或根本無須了解,這就忽略了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會產(chǎn)生“學”與“教”的矛盾的。這種矛盾表現(xiàn)在課堂上,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行為落差,這種落差是課堂最真實的現(xiàn)象。但是,一到公開課,這種“教”與“學”之間的矛盾便不復存在,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顯得那么行云流水。上過公開課的老師都知道,這種行云流水的課堂,其實是教師經(jīng)過試教,將有可能呈現(xiàn)教學矛盾的環(huán)節(jié)給“砍”掉,因為這些環(huán)節(jié)阻礙了課的順暢推進。而事實上,這不順暢之處,正是需要老師直面的。學生因學習基礎、知識背景、學習習慣等原因,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需要老師的點撥,但在“美麗課堂”上,我們卻看不到學生的接受障礙,更看不到老師是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
真實的課堂是需要“適度障礙”的,行云流水的課堂固然是美麗的,但在這樣的課堂中,我們有可能忽略了課堂上即時生成的各種資源。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的課堂上,學生總是有可能給教師的教學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挑戰(zhàn),使教學脫離預設,出現(xiàn)新的狀態(tài)。一次偶發(fā)性的事件,一個出乎意料的問題,一個未曾想到的特殊舉動,都可能使課堂波瀾四起。這是更為真實的課堂,它可能不那么精美,卻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它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不是照劇本演戲,我們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機制,幫助學生破解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從而使他們的學習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課堂應以生為本
讓課堂綻放精彩,這是每一個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老師所夢寐以求的,然而,實踐中對“精彩”的錯位理解,常常導致教學行為的偏差。從教育學來說,教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學生的發(fā)展上,教師的精彩呈現(xiàn)于學生的精彩之中,讓學生精彩,才能留精彩于課堂。但是,在“美麗的公開課”上,老師們很少去思考學生的發(fā)展,而是想著如何展示自己的才情,如何張揚自己的個性,所以課堂上我們只能看到老師的精彩,學生的主角地位不凸顯,主體展示不充分,這樣的課堂即便精彩,也只是老師的精彩。這種教師壟斷的課堂,學生難以進入真正的角色,也難以獲得真正的成長。
我們的語文課堂應是“以生為本”的課堂,它不應該成為教師表演的舞臺。課堂上,教師應該適度地忘記自己,讓自己往后退,把學生往前推。給他們留下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允許他們對課文質疑問難,允許他們表達真正的屬于自己的感悟,也允許他們表達和教師不同的觀點。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教給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我們應成為他們課堂學習的引路人,要做一個“報春使者”,要做到“俏也不爭春”。
公開課作為一種教研形式,為教育教學研究提供最真實的資料,為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提供了平臺,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堅實的臺階。所以,它應該是原生態(tài)的。那些掩藏問題、精心包裝的“美麗課堂”是無根之花,只會誤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我以為,真實的能帶給一線老師更多啟發(fā)的公開課,應該是不需要反復試教,群策群力,也不需要花一個月甚至更多時間來備課。教師從拿到教材到在課堂上演繹,長則兩星期,短則兩三天,先在心里反復推敲教學方案,然后以樸素的方式走進課堂。這樣的課堂和家常課更為貼近。這樣的課堂,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真實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所生成的智慧,才是一線教師所迫切需要的。而經(jīng)過反復試教的課,學生的學習矛盾被教師人為地遮蔽掉了,學生的挫折無法真實地展現(xiàn),學生的學習困惑如何解開,聽課者無從得從。這樣的課堂所呈現(xiàn)出來的精美就缺乏了普遍意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衡量一節(jié)課是否好,應該去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這節(jié)課,書本知識學生內化了多少,課程內蘊的人文精神有多少成了學生生命的有機構成,為學生將來發(fā)展儲備了多少能量。一節(jié)好課應立足學生的成長,以生為本。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卑颜n堂還給學生,讓語文公開課回歸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