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余,蘇立寧
(安徽大學 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中央著眼于國家治理全局和治理任務而提出的重要目標。實現這個目標既要提升公共管理實踐水平,也要依賴公共管理學科對具體實踐的抽象、概括和總結。通過對公共管理學近十年的研究熱點分析,可以總結出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主體構成、研究主題演變、研究方法發(fā)展等研究態(tài)勢,能夠對未來公共管理學科主要研究內容、研究工具提供參考。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刊物分級和排名,要重點查閱排名靠前的刊物所刊載的文獻。[1]因此,本文選擇了公共管理學科四本代表性期刊進行文獻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9,復合影響因子3.259)、《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復合影響因子3.863)、《政治學研究》(2019,復合影響因子3.868)、《公共管理學報》(2019,復合影響因子7.235),運用文獻分析軟件Citespace,對上述期刊學術論文情況進行綜述分析。
1.中國行政管理
《中國行政管理》自創(chuàng)刊以來,致力于為廣大公共管理領域的具體實踐者和理論研究者提供實踐介紹、經驗交流和理論參考,是探索并構建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科理論的重要理論平臺。
依據Citespace的縱向統(tǒng)計,近十年《中國行政管理》中研究熱度較前的15個主題依次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服務型政府、創(chuàng)新、公共政策、社會組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公務員、社會管理、治理、電子政務、社會管理、應急管理、政府績效管理、績效評估。
2.政治學研究
《政治學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的政治學科領域高水平理論期刊,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理論陣地,也是公共管理研究重要平臺,為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理論探究、方法交流和學科概念供給提供了重要途徑。
從Citespace統(tǒng)計數據可得,近十年《政治學研究》中研究熱度較前的15個主題依次是:政治學、國家治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國家治理體系、民主、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政治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政治參與、協商民主、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公共服務。
3.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是政府行政人員和高校公共管理研究者的重要刊物,是探討公共管理實踐和公共管理學科理論的主要載體,以《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為代表的公共管理類期刊是促進公共管理學科知識體系豐富發(fā)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陣地。
表1 《中國行政管理》論文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表
表2 《政治學研究》論文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表
表3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論文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表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在Citespace統(tǒng)計數據中顯示研究熱度較前的20個主題依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優(yōu)勢、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城鎮(zhèn)化、法治、大數據、國家治理、應急管理、服務型政府、國家治理現代化、新型城鎮(zhèn)化、馬克思主義、公務員、社會建設、社會管理、法治政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4.公共管理學報
《公共管理學報》中的論文主要研究形式是實證性研究,也就是利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方法結合起來分析公共政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等具體實踐問題,研究結果注重中國情境下的實踐和價值。
表4 《公共管理學報》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表
相比較于前三個期刊,《公共管理學報》文章數量較少,但研究熱度靠前的關鍵詞也很明顯,分別是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政策執(zhí)行、精準扶貧、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應急管理、食品安全、政府績效、面板數據、社會資本。
(2)主題內容的比較分析
1. 研究主題的分化
從四種核心期刊的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分析可以得出,每本核心期刊的主要研究熱點和話題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且形成相對固定的主題風格?!吨袊姓芾怼分形恼碌闹饕獌热蓐P注國家治理、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和頂層設計,關注行政體制改革、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政府職能安排的文章較多,即該期刊中的學術論文多關注國家制度、政府管理、社會?!墩螌W研究》刊發(fā)文章的主要關鍵詞多為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等字眼,表明該刊文章對意識形態(tài)、政治思想等政治學基本問題始終關注?!秶倚姓W院學報》中文章的主要關鍵詞既有公共治理、社會治理、簡政放權,又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馬克思主義等,這可以體現出這本期刊中的文章既關注公共管理的現實問題,又關注治理思想、方針政策、社會法治等宏觀制度層面的問題?!豆补芾韺W報》中文章的主要關鍵詞為地方政府、政府績效、精準扶貧、政策執(zhí)行、政府績效、政策執(zhí)行偏差,這說明此期刊的主要關注內容是政府管理中的具體流程和突出問題,更偏向于對政府行為的研究,關注問題相對微觀。
總體來看,上述期刊的發(fā)文表明該學科已形成若干相對獨立明確的研究領域,在基層研究層面,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國家治理現代化、國際政治等;在應用研究層面,主要包括公共服務實踐、政府績效評估、行政體制改革、基層治理、社區(qū)治理、干部人事等。
2.研究內容的共性
(1)四期刊共同關注的高頻熱點。雖然這四個期刊中主體研究內容各有側重,但是作為公共管理學科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核心期刊,也存在期刊共同認可的研究主題。盡管這些具體的話題在各自期刊中所占的比重有高有低,但是依據Citespace對四個期刊中關鍵詞的整體統(tǒng)計,可以總結出這些期刊關注度較高的共同熱點。通過整理數據可得,在四本期刊中研究熱度靠前的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服務型政府、創(chuàng)新、社會組織、公共政策、應急管理、公務員、社會管理、國家治理、大數據、政治學、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
圖1 四個期刊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熱點關鍵詞分布圖
(2)研究熱點演變趨勢。從2009年到2013年,四期刊的關注熱點較分散,《中國行政管理》、《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公共管理學報》前半期主要關注地方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公共政策、群體性事件、政府績效等話題;《政治學研究》在這段時期多關注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政黨制度、民主政治等話題。Citespace中的突發(fā)檢測(burst detection)是對一個變量的值在短期內有多大變化的檢測,數值(strength)越大表明該變量在一段時間內被提及的頻率越高。結果顯示,自2014年開始四期刊出現共同漸熱話題——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國家治理體系等關于“良治”“善治”的話題受到學者廣泛關注(見表5),討論研究治理問題的論文在這四期刊中占比逐漸升高。
表5 2009—2019年公共管理領域治理類關鍵詞突發(fā)(bursts)檢測結果
由此可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前公共管理領域研究高度關注的問題。這與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密切相關,目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已成為我國全面深化和推進改革歷史進程的定向指南針。[2]
《中國行政管理》中發(fā)文數量靠前并且發(fā)文10篇以上的學者是高小平、劉杰、沈榮華、朱正威、張定安、藍志勇、徐曉林、鮑靜、郝鄭飛、李珊、佘暉、商弘、石亞軍、文宏、趙蜀蓉。發(fā)文數量居前10位的機構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
圖2 《中國行政管理》發(fā)文前十位的機構
《政治學研究》中發(fā)文數量靠前的學者是王浦劬、樊鵬、吳曉林、張明軍、鄭建君、包剛升,這些學者的發(fā)文數量均在4篇以上。發(fā)文數量靠前并且發(fā)文數量10篇以上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中發(fā)文數量靠前且超過5篇的學者是溫鐵軍、胡鞍鋼、鄭寰、韓康、賈康、馬京鵬、汪玉凱。發(fā)文數量靠前且超過10篇的機構是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湖北大學、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南開大學、上海行政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廈門大學。
《公共管理學報》中發(fā)文數量靠前且超過5篇的學者是李大宇、米加寧、張翔、章昌平。發(fā)文數量靠前且超過3篇以上的機構是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蘭州大學管理學院、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綜上所述,學科研究的實力學者是高小平、王浦劬、劉杰、藍志勇、朱正威、文宏、鮑靜、薛瀾、沈榮華、胡鞍鋼、張定安、吳曉林,他們在這四本期刊上的發(fā)文量均在15篇以上。另外,每個期刊都有相對固定的主力學者群體。《中國行政管理》主力學者群體是高小平、劉杰、沈榮華、朱正威、張定安、藍志勇等?!墩螌W研究》主力學者群體是王浦劬、樊鵬、吳曉林、張明軍、鄭建君、包剛升等?!秶倚姓W院學報》主力學者群體是溫鐵軍、胡鞍鋼、鄭寰、韓康、賈康、馬京鵬、汪玉凱等。《公共管理學報》主力學者群體是李大宇、米加寧、張翔、章昌平等。
四本期刊發(fā)文的主要研究機構是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這些機構在這三篇期刊上的發(fā)文量均在60篇以上。
此外,各個機構在學術研究中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因此不同期刊主要發(fā)文機構也有所不同。高校所屬管理學類、政治學類的院系是《中國行政管理》、《政治學研究》、《公共管理學報》主要的發(fā)文機構,發(fā)文數量比重大于黨校、行政學院和科研院所。各高校學院發(fā)揮自身人才和科研積累優(yōu)勢,積極研究公共管理和社會管理中的各種現象問題,為國家治理提供有利的政策參考。黨校、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研究院是《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的主要發(fā)文機構,它們充分利用自身與思想政治、政府治理的密切聯系特點,積極開展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有關的內容研究。
公共管理學科熱點帶有鮮明的時代和實踐特征。它通常是公共管理實踐中反映出的核心問題,迫切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來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3]但是熱點變化特征也有其規(guī)律可循,它是公共管理領域研究內容變化內在邏輯的顯著體現。通過對《中國行政管理》、《國家行政學院學報》、《政治學研究》、《公共管理學報》熱點內容分析,本文分析歸納出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熱點的特征如下。
公共管理學科研究內容始終以公共管理實踐為源泉。公共管理學科作為研究國家治理、社會管理的一門學科,問題導向非常鮮明。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的不斷推進,精準扶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鄉(xiāng)村振興等新興話題出現,與此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媒體、“互聯網+”等新興事物蓬勃發(fā)展。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界積極探討如何解決新問題、如何利用這些新型治理工具提升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效率和水平,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研究正如陳振明所說的那樣,必須順應迅速變化著的中國與全球公共治理實踐,植根歷史,立足現實,著眼問題,直面中國與全球公共治理的新場景、新實踐、新趨勢和新問題,拓展公共管理的學科內涵與主題,強化公共管理的科學基礎,彰顯公共管理學的中國特色。[4]應當說,從十年來的期刊論文看,學界一直在緊跟公共管理實踐,并力圖奉獻具有現實指導或前瞻性的政策建議。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薛瀾認為,中國的實踐探索已超越了傳統(tǒng)的公共政策理論,公共管理學科需要加強理論建設,關注中國在實踐中區(qū)別于發(fā)達國家政府的作用和角色。[5]從文章前面的分析結論可以得出,我國專家學者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公務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公眾參與、基層治理始終保持較高的關注度,著力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思想話語,當然這也是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基本理論內容。這些話題經久不衰,形成的理論成果有助于國家治理策略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始終構成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主體內容。其中部分研究熱點中國情境特點明顯,例如上述期刊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準扶貧、“放管服”這些主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學者對我國公共管理領域內的學術論文進行抽樣分析后發(fā)現,邏輯演繹法和定性分析仍然是大多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而定量研究方法不僅采用數量很少且水平不高。[6]目前,為了豐富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科學性,許多專家學者提倡在公共管理學科研究過程中將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本文對四本期刊的關鍵詞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文本分析、扎根分析、層次分析法、評價指標體系、面板數據、研究方法等關鍵詞也有出現。從分析軟件看,大部分研究者常用統(tǒng)計軟件是Spss、State等,常用的文獻分析軟件是Citespace,文本分析軟件多為Nivivo。發(fā)展定量研究對于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fā)展的國際化和范式轉變,以及更好的用國際學術界通行的語言和邏輯,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故事有非常深遠和重大的影響和意義。[7]而國內公共管理學界研究也越來越重視量化分析,但與此同時,量化分析與定性分析相融合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從核心期刊發(fā)文情況看,單純建模驗證某些假設的論文固然有一定比重,但多數量化分析文章還是具有較好學術思想性,即依然追求理論上的學術共享。
公共管理對于善政良治具有直接、密切而深刻的影響,70年的國家治理歷程已經證明,高品質的公共管理知識供給,對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振興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8]回顧十年來的學術熱點,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研究啟示。
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學術之源、學術養(yǎng)料、學術追求在于人民和國家的治理實踐,而學科的學術貢獻最終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呼應黨和國家的理論政策需求。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目前發(fā)展勢頭良好,學科研究始終立足于現實的管理實踐,學科發(fā)展始終圍繞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進行。第一,中國公共管理學科應當構建自己的本土治理理論,學科研究內容應該在借鑒他人的基礎上,始終立足中國自身實際,堅持創(chuàng)新中國公共治理方法為目標導向,從理論的層面豐富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知識架構。從我國目前公共管理實踐出發(fā),應盡快構建諸如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鄉(xiāng)村善治、公共危機管理、大數據治理等領域的理論體系。第二,中國公共管理學術成果應有中國理想,體現中國智慧。從古至今,悠久的中華歷史中蘊育出豐富的治理思想,“天下大同”“為民造福”等治理主張,于今依然有現實意義。因此,公共管理學界也應重視與歷史學、哲學等學科的融合,開展交叉研究,挖掘、整理、研究中國優(yōu)秀的治理思想。
公共管理學科研究應注重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公共管理學科要不斷探索學科研究新方法,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在公共管理學科領域創(chuàng)新使用定量研究、質化研究和實證研究等研究方法。但應注意,形式新穎并不代表能說好中國故事?!豆芾硎澜纭飞玳L李志軍刊文指出:亟需糾正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因此,面對復雜的公共管理問題,應該提倡以管理學的質性方法與量化方法為主,同時吸納經濟學、社會學、圖書情報學等學科研究方法,用科學方法取得可靠結論。此外,公共管理學科要創(chuàng)新自身學科知識體系。公共管理學科需要為公共管理問題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圍繞復雜的公共問題,公共管理學科必須要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學科知識,加強自身交叉學科知識體系的建設。誠如夏書章先生所言:“公共管理知識分子要秉承治國理政的遠大抱負,為民族復興貢獻理論智慧?!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