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連 姚彩英 楊娟珍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以幻覺、妄想和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重癥精神疾病[1]。由于病情遷延,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時間缺乏與常人交往,逐漸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和社會功能缺損[2-3]。認知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負擔[4]。如何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康復效果是近年研究的熱點。有研究顯示,內觀認知療法、社交技能訓練可以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自信心,緩解患者精神癥狀,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5-6]。本研究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收到較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4-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入組標準:(1)符合文獻[7]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總病程≥3年;(3)連續(xù)住院時間≥1年,病情穩(wěn)定處于遷延、殘留或部分緩解狀態(tài),以陰性癥狀為主;(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夠理解并配合完成量表的測試;(5)排除精神發(fā)育遲滯,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按住院號奇偶數(shù)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25~58歲,平均(38.1±5.3)歲;病程3~15年,平均(6.27±0.15)年。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23~59歲,平均(41.4±3.8)歲;病程3~15年,平均(6.10±0.3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均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照組實施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干預,鼓勵參加娛療活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兩組均干預3個月。具體方法如下:(1)建立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小組,主要由臨床醫(yī)生、護士和心理咨詢師組成。(2)訓練前由主管醫(yī)師和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目前康復狀況和主要存在問題。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提高其配合度和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3)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操作訓練,重點強調患者主觀信念在感受和行動中所產生的主要作用,改變患者歪曲或錯誤的認知,并根據患者認知缺陷進行相關的答題訓練。積極主動與患者討論病情,解答疑問,使患者了解自己的行為和認知可能會對癥狀造成的影響。(4)指導其循序漸進地完成由易到難的認知作業(yè)。對患者進行提問式或作業(yè)式引導[8],討論患者對癥狀的具體看法,讓患者在這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自己認知的錯誤。(5)重點進行注意、記憶及執(zhí)行功能等方面的訓練。幫助患者建立新的思維模式,重新評價和對待疾病的癥狀和行為,進行認知重建。分析錯誤認知與病態(tài)性行為,引導和鼓勵患者改變錯誤看法、觀念或態(tài)度,并幫助其建立對疾病和治療健康的認知態(tài)度。(6)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評價患者情緒反應和行為表現(xiàn)能力。(7)認知知覺障礙功能訓練由從事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10年以上的護師負責,每周訓練5次,每次約40 min,時間為3個月。
干預前后采用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和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進行評定。NOSIE共30個選項,每項為一句描述性短句,將“無”“有時是或有時有”“較常發(fā)生”“經常發(fā)生”“幾乎總是如此”分別計為0、1、2、3、4分,所有項目共歸為3項積極因子(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4項消極因子(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退縮、抑郁),分值越高,積極因子越好,消極因子越差;NOSIE各因子分計算方法如下:社會能力[20-(13、14、21、24、25項組分和)]×2,社會興趣(4、9、15、17、19項組分和)×2,個人整潔[8+(8、30項組分和)-(1、16項組分和)]×2,激惹(2、6、10、11、12、29項組分和)×2,精神病表現(xiàn)(7、20、26、28項組分和)×2,遲緩(5,22,27項組分和)×2,抑郁(3,18,23項組分和)×2。MRSS量表包含4個分量表:依賴量表、活動能力缺乏量表、社交量表、目前癥狀和一般癥狀行為量表,含28個項目,各項目采用0~7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功能受損越重。
干預前兩組NOSIE各因子分和MRSS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OSIE量表中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和個人整潔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退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MRSS總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NOSIE因子分和MRSS總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患者NOSIE因子分和MRSS總分比較 [分,(±s)]
組別 時間 社會能力 社會興趣 個人整潔 激惹 精神病表現(xiàn) 退縮 抑郁 MRSS總分觀察組(n=50) 干預前 19.63±5.92 12.60±4.12 15.31±5.02 13.97±4.32 7.51±1.98 10.68±2.23 4.87±1.23 60.35±22.31干預后 25.46±5.86 18.11±5.01 21.46±5.13 10.65±4.92 5.89±1.86 6.12±1.84 2.78±1.04 50.75±18.04 t值 4.949 6.007 6.059 0.926 4.217 11.153 9.175 2.366 P值 0.000 0.000 0.000 0.157 0.000 0.000 0.000 0.020對照組(n=50) 干預前 18.87±6.81 13.16±6.01 14.70±4.59 13.21±3.45 8.03±2.75 10.38±2.91 4.75±1.26 61.34±19.86干預后 17.14±5.61 14.91±6.04 16.12±5.07 12.63±3.21 7.17±2.13 8.81±2.21 4.54±1.22 59.65±18.87 t值 1.386 1.452 1.468 0.870 1.748 3.038 0.847 0.436 P值 0.169 0.150 0.145 0.386 0.084 0.003 0.399 0.664兩組干預后t值 7.252 2.883 5.235 2.383 3.201 6.614 8.526 2.411兩組干預后P值 0.000 0.005 0.000 0.019 0.002 0.000 0.000 0.018
認知功能缺陷是慢性精神分裂癥核心癥狀之一[9],目前用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方法主要有藥物干預、工娛治療、正念認知治療等[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NOSIE各因子分和MRSS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OSIE量表中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和個人整潔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退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MRSS總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表明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患病狀況,提高其對治療護理依從性,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各種原因長期住院治療,封閉式病房管理導致其社會功能衰退,判斷、注意、記憶和執(zhí)行功能等受損[12]。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是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全面矯正治療。在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中,治療師根據患者病情,與其分析患者認知錯誤偏差可能是受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支配下出現(xiàn)的感知覺體驗,分析病因、癥狀和特征,讓患者熟悉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藥物不良反應及應對等,引導患者重新認識疾病,改變患者對疾病的看法,糾正偏差。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進了疾病的康復。
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技術,為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提供了一種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情緒體驗,喚起了患者的生活情趣,促使患者將原來根深蒂固的懶散、被動、退縮等不良行為做出不同程度的改變,逐步改善社會功能和康復效果。另一方面,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進一步豐富了精神科病房的康復護理內涵,規(guī)范了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過,由于本研究的病例數(shù)較少,觀察時間較短,且本研究主要為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大樣本量的康復療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