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林 蔣義貴
為了探討雷貝拉唑聯(lián)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及對復發(fā)率的影響,本文選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來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慢性胃炎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來源于2018年3月-2020年2月來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慢性胃炎患者108例,(1)納入標準:①依據文獻[1]《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中的有關診斷標準證實為慢性胃炎,并經胃鏡檢查確診;②入組前2周內未使用過抗組胺類、抑酸類、抗生素等其他藥物治療;③無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等,可正常溝通交流,配合性良好。(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原發(fā)性消化道疾??;②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③合并胃癌等惡性腫瘤;④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⑤凝血功能障礙;⑥存在既往胃腸道手術史;⑦有藥物濫用或依賴史、酒精依賴史;⑧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齡30~66歲,平均(45.13±6.91)歲;病程1~7年,平均(4.41±0.28)年。對照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齡32~68歲,平均(45.29±6.57)歲;病程2~8年,平均(4.56±0.33)年。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呒捌浼覍賹ρ芯勘硎局?,同意參與研究,且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治療和觀察期間堅持健康飲食習慣,嚴禁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Hp陽性患者根除Hp治療,對照組Hp陽性患者進行四聯(lián)療法: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91],2次/d,10 mg/次,飯前服用;口服枸櫞酸鉍鉀顆粒[威特(湖南)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864],2次/d,220 mg/次,飯前服用;口服呋喃唑酮片(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937),2次/d,100 mg/次,飯后服用;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44021518),2次/d,1.0 g/次,飯后服用。觀察組Hp陽性患者在對照組四聯(lián)療法的基礎上加替普瑞酮膠囊[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56],3次/d,50 mg/次,飯后服用。兩組Hp陽性患者根除Hp治療14 d后續(xù)用以下治療方案。
Hp陰性患者,對照組采用雷貝拉唑治療,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2次/d,10 mg/次,飯前服用。觀察組聯(lián)用雷貝拉唑和替普瑞酮治療,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2次/d,10 mg/次,飯前服用,口服替普瑞酮膠囊[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56],3次/d,50 mg/次,飯后服用。
兩組患者總療程均28 d。停藥28 d后胃鏡復查。
(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上腹痛、腹脹、反酸)消失時間。(3)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胃黏膜修復狀況,從慢性炎癥反應、活動性炎癥反應兩個領域進行評價,慢性炎癥反應評分機制:按照輕、中、重分別評以1、2、3分,分值越高說明胃黏膜慢性炎癥反應程度越嚴重;活動性炎癥反應評分機制: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評以0、1、2、3分,分值越高說明胃黏膜活動性炎癥反應程度越嚴重[2-3]。(4)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及復發(fā)率。復發(fā)率=復發(fā)例數(shù)/(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100%。
治療后患者的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明顯改善,改善至輕度,病理檢查顯示異型增生、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等消失評為治愈;經治療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有所減輕,病理檢查顯示異型增生、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等改善2級評為顯效;癥狀體征有所緩解,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變范圍縮?。?/2,病理檢查顯示異型增生、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等有所改善評為有效;治療結束患者各癥狀體征并沒有改善甚至更加嚴重評為無效[4-6]。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為88.89%,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4.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上腹痛、腹脹、反酸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d,(±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d,(±s)]
組別 上腹痛消失時間 腹脹消失時間 反酸消失時間觀察組(n=54) 5.82±1.32 6.02±1.63 5.74±1.77對照組(n=54) 9.23±1.76 9.85±1.76 9.76±1.53 t值 3.802 13.554 11.042 P 值 <0.05 <0.05 <0.05
治療后,患者慢性炎癥反應、活動性炎癥反應兩個領域胃黏膜修復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患者胃黏膜修復狀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修復狀況比較 [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修復狀況比較 [分,(±s)]
注:兩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慢性炎癥反應 活動性炎癥反應觀察組(n=54) 治療前 3.19±0.33 3.03±0.52治療后 0.91±0.16 0.83±0.25對照組(n=54) 治療前 3.25±0.67 3.11±0.43治療后 1.84±0.48 1.95±13.13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血尿常規(guī)異常、嚴重肝腎異常等不良反應。治療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至隨訪末,觀察組中共復發(fā)例,復發(fā)率為6.25%(3/4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50%(9/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92,P<0.05)。
慢性胃炎與Hp密切相關,因該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不易察覺,隨著病程進展會出現(xiàn)上腹隱痛、餐后飽脹等癥狀,甚至導致不可逆性萎縮性胃炎或胃癌。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四聯(lián)療法來治療慢性胃炎,Hp清除率高,但單純清除Hp無法恢復受損的胃黏膜,因此復發(fā)率高[7]。所以治療慢性胃炎應在清除Hp的同時合理應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提高臨床療效,防止復發(fā)。
雷貝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能在胃壁細胞表面吸附,與H+/K+-ATP酶結合并使其失活,對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從而降低胃酸對胃黏膜的腐蝕,同時使胃蛋白酶分泌減少,保護胃黏膜[8-10]。替普瑞酮對黏膜上皮細胞內的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能抑制嗜中性粒細胞超氧自由基釋放,促進合成胃黏膜內源性PG,加快其釋放,提高胃黏膜血流量,對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增強胃黏膜細胞屏障和黏液-碳酸氫鹽屏障,促進胃黏液糖蛋白復合物合成和表皮生長因子表達,從而促進胃黏膜再生,消除臨床癥狀[11]。替普瑞酮和雷貝拉唑聯(lián)用起到協(xié)同作用,既能抑制胃酸,又能修復受損的胃黏膜,加快上腹痛、腹脹、反酸等臨床癥狀的消失。
本研究中采用聯(lián)用雷貝拉唑和替普瑞酮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為88.8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07%;觀察組患者上腹痛、腹脹、反酸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胃黏膜修復狀況較對照組患者更優(yōu);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血尿常規(guī)異常、嚴重肝腎異常等不良反應。隨訪后,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6.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50%。
可見,聯(lián)用雷貝拉唑和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療效更好,可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早期緩解,促進胃黏膜修復,且不易復發(fā),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