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鯨
陳繼儒《小窗幽記》(節(jié)選) 贠長青/作
初識仁兄贠長青先生,緣起書畫鑒賞與交流,我們志趣相投。這些年來,他專注于書法的學習,臨池不輟,自得其樂,書藝亦漸入佳境。
先生齋號曰“半九十齋”,語出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詩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搜阅┞分y也。”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越要堅持到最后。正是基于這樣的態(tài)度,他在學書道路上知難而進,載譽走來。先生生于沁源,幼年習字,以唐楷為基礎,主攻柳公權《玄秘塔》,后學行書《蘭亭序》,崇尚規(guī)范整飭、清新雅致的書風。多年之后,經常組織三晉書畫名家筆會,開闊了眼界,曾問學于碩儒陳巨鎖先生門下,臨池不輟,書法功力日增。工作之余,他不僅常參觀博物院、美術館的書畫類展覽,更是遍訪省城名賢,求教于劉鎖祥教授,受益頗大。近年來,他隨劉剛老師學習篆刻,掌握沖、切刀法之特點,知悉印學之流派,提高了對篆刻藝術的審美;后又專門赴書法高研班學習,聽汪能江老師授課,系統(tǒng)學習篆書、楷書、行書等書體,臨習歷代經典碑帖,體會碑學與帖學風格之異同,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根據書體、尺幅、內容的需要,用筆、用墨、章法安排得心應手。書法作品入展省、市書協(xié)多項展覽,并在國內外書法雜志刊登。參與書法交流活動增多,書藝遂大進。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二》 贠長青/ 作
先生于書畫篆刻,癡愛非常,其微信簽名“喜石、愛畫、習書,三大嗜,缺一憾一生”,可以見之。所藏王肇凡之閑章“行寂靜行”,用作此次書法集的主題,體現了他篤定清凈的心境,用于書法,就是不慕虛妄、直追本源。所學篆書,以《石鼓文》 《嶧山刻石》為宗,進而臨習吳讓之、趙之謙,形成古意與流暢兼有的風格;所習行書,勤于米芾《蜀素帖》 《苕溪詩卷》,形成欹側多姿、開張有力的結體特點;所寫小楷,始臨鐘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得其古樸寬博,后學文徵明、傅山,深刻領會“作小楷,須用大力,柱筆著紙,如以千斤鐵杖柱地”之要領。
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各學科知識滋養(yǎng)。古文字學對各時期的文字形態(tài)、字法進行分類,學之可體現書法之用字準確、格調高古;文學可提高書家的詩詞文賦修養(yǎng),使所書內容主題明確、言之有物;史學對歷代書家、經典碑帖的時代背景了然于心,明晰書法傳承之序;哲學引導書法之審美,倡導自然質樸、正大氣象。書法亦與國畫、篆刻相得益彰,學國畫可得墨法之變化、章法之疏密;學篆刻可養(yǎng)金石之韻味、勁挺之神采。先生正是耕耘于這些知識領域,未嘗一日寡過,書法之進步一日一境界。
以上淺見,未能以偏概全,先生之德才,儒雅而博學,是我學習之楷模。書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有云“佳想安善”,是盼想山陰張侯一切安好。我想仁兄的書法之路也會更上層樓,觀覽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