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青島市黃島區(qū)法院一紙補正裁定,在法律界和輿論都引起了極大爭議。2020年8月16日,黃島區(qū)法院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fā)布通報,承認相關裁定“顯屬不當”,屬于嚴重錯誤,將追究相關人員的辦案責任。
據澎湃新聞報道,一份落款時間為2020年8月10日、蓋有黃島區(qū)法院公章的民事裁定書稱,該院7月21日作出的一份民事判決書內容有誤,應予補正,并裁定將原判決書中的判決結果“被告向原告返回投資款40000元,案件受理費減半,由被告負擔”改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減半,由原告負擔”。
這一裁定,直接推翻了原判決書的內容,是對補正裁定的錯誤應用。根據民訴法第154條規(guī)定,裁定可以用于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而根據最高法關于適用民訴法的司法解釋,民訴法中規(guī)定的筆誤是指法律文書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算和其他筆誤。而黃島區(qū)法院的這份裁定直接翻轉了原判決結果,并不是簡單的筆誤或者“誤寫、誤算”。根據黃島區(qū)法院的通報,該案原判決書中,判決理由、裁判依據都是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但判決主文卻寫成了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屬于判決結果錯誤,而不是筆誤,不能用裁定的方式補正。
值得注意的是,原判決書作出于2020年7月21日。根據民訴法,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應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提起上訴,逾期不上訴,則判決生效。以現在的通信效率,判決書在一兩天內就能夠送達雙方當事人,到8月10日,雙方都沒有上訴,那判決就已經生效了。
法院判決應該是非常嚴肅的,一經作出是不能通過“勘誤”的方式改變判決結果的,更遑論已經生效的判決。尊重法院判決是當事雙方的義務和責任。不服判決可以上訴,可以申訴,但必須遵循嚴格的法律程序。但公民尊重法院判決的前提,是法院的裁決同樣是嚴格遵循程序作出的,有公信力。如果法院可以通過一紙裁定就完全推翻之前作出的判決,那判決的穩(wěn)定性就不復存在,公信力也就不復存在,失去了被尊重的基本前提。
這一事件的發(fā)生,暴露了對法律正當程序的漠視。對于該案原判決書中出現的判決結果錯誤,法律也有規(guī)定的途徑來解決。首先,原判決是不利于被告的,被告在收到判決書后可以上訴,通過二審來解決一審中的錯誤。即使被告沒有上訴,法院也可以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啟動重審。民訴法規(guī)定,法院院長發(fā)現本院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上級法院發(fā)現下級法院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確有錯誤的,也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據此,當原審法官發(fā)現之前作出的判決書判決結果錯誤并且雙方當事人都沒有上訴,判決已生效時,應該向院長報告,由院長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予以糾正,而不是自行作出裁定,直接推翻原判決結果。當法官都不遵守法定程序,如何要求公民尊重法院的判決?
黃島區(qū)法院的通報稱,原審中的判決理由和裁判依據都指向駁回原告訴求,但判決結果卻寫成了支持原告訴求。如果事實如此,必須追問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因為如果法官在對判決書簽字之前通讀一遍,應該不難發(fā)現其中的矛盾之處。但是現實中,這樣自相矛盾的判決書卻出爐了。然后法官企圖用裁定來彌補這個判決書中的錯誤,并且成功做到了。可是,在法律程序中,用一個錯誤去修正另一個錯誤,并不會讓結果變成正確,反而會讓錯誤變得更大。這并不是一句“辦案人已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能夠解決的。
這樣的錯誤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究竟出于什么考量而突破了應有的正當程序?作“勘誤”之用的民事裁定書何能以法院的名義發(fā)出來?僅僅是法官本人的責任嗎?對這些疑問,應該有更高層級介入,一一調查清楚并公之于眾,無論是因為法官缺乏基本的法律素養(yǎng),粗心大意不負責任,還是因為缺乏基本法律素養(yǎng)的不僅僅是法官,抑或是因為有其他內幕。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