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寧 涂建華
摘要:本文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尋覓神秘地貌”、“觀賞礦冶峽谷”、“找尋礦冶遺跡”、“傳承革命精神”、“感受采礦勞動”五大地理研學旅行主題活動,采用“問題驅動—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交流共享”的研學模式,從設計、實施、評價等方面,滲透“礦山精神”、鄉(xiāng)土情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國家發(fā)展意識、“落后就要挨打”的領土主權意識,“勞動光榮”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等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發(fā)揮地理學科育人價值。
關鍵詞:愛國主義精神地理研學旅行思政教育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自古以來便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深深刻印在華夏兒女的基因之中[1]。它始終激勵著我們?yōu)樽鎳鴴侇^顱、灑熱血,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而當代愛國主義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當前中國正處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所提出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綱要》,為新時代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2]。
地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兼具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其教學內容滲透資源、人口、環(huán)境、國土、民族等要素,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優(yōu)勢。而地理研學旅行作為《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倡導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戶外,在真實的地理教學情境中觀察、體驗、測量、考察地理事象[3]。本文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為例,探討如何將地理研學旅行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為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概況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位于110°E,30°N,下轄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qū)。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礦區(qū)主體為典型的褶皺構造,并發(fā)育了一系列的褶皺斷層系。地質景觀資源包括巖漿熱動力作用影響下的香腸石,地質構造運動下的峽谷、斷層等[4]。當地形成了以鐵礦為主,銅礦為輔的礦床,是華中地區(qū)的“鋼鐵糧倉”。
從商周開始,先民就在此開采銅鐵礦,孕育了璀璨的青銅文化。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漢冶萍公司的鐵礦石由這里開采而出,是中國近代工業(yè)起點之一。建國之后,毛主席多次視察此處礦山,為礦山開采提出指導性意見。中南地區(qū)重工業(yè)發(fā)展需要的鐵礦石都由這里產出,為國家重工業(yè)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近十幾年來,鐵山區(qū)礦產資源枯竭,同時為配合生態(tài)文明建設,礦區(qū)積極走上生態(tài)轉型恢復之路,進行工業(yè)旅游開發(fā),改造為中國第一家礦山公園。
二、適宜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研學旅行資源分析
通過對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景點整合分析,其地理研學旅游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如表1所示。
依據愛國主義教育結構,將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適宜于進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研學旅行資源歸納如下:如表2所示。
三、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課程思政滲透實踐
1.確定研學目標
地理研學目標是開展研學活動的行動指南和設計綱要,目標的設定不僅有利于課程內容的選取和組織,而且還可以作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評價依據和準則。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與《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目標的設計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地理核心素養(yǎng)為基本導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設置研學目標。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地理研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尋覓神秘地貌”、“觀賞礦冶峽谷”、“找尋礦冶遺跡”、“傳承革命精神”、“感受采礦勞動”這五大地理研學主題。其內容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關內容。自然地理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礦山地質地貌(褶皺、斷層、喀斯特地貌)的觀察、描述、分析其內外力作用與形成過程、三大類巖石的特點和判斷、區(qū)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等;人文地理課程內容包括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引發(fā)的環(huán)境問題、工業(yè)區(qū)位條件、人地關系的探究,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相關內容。本文將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研學旅行案例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從知識技能和愛國主義情感兩方面設計研學目標。具體目標如表3所示。
2.研學方法選擇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將采取“大主題”和“小問題”兩種探究模式相結合,共包含五個主題活動,不同主題下設置若干問題。采用“問題驅動——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交流共享”的活動流程。
全體學生將被分成4-6人組,合作探究研學問題、深入參與研學過程、交流分享研學成果。核心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聯(lián)系理論知識,借助考察工具、專家講解、資料收集、實地體驗等方式,實現(xiàn)感性知識像理性思維的跨越。
3.研學實施過程
本次研學實施過程是在觀察、游覽、走訪研學主題景點中,教師預設任務或者問題,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查閱資料、聆聽講解、使用儀器等描述地理事象,解決實際問題,實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如表4所示。
四、評價和反思
1.建立評價體系:
地理研學旅行評價是地理實踐活動的指揮棒與風向標。研學旅行評價應遵循全面性原則、表現(xiàn)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建立評價體系。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地理研學旅行評價體系,從目標達成、過程表現(xiàn)、成果評價三個維度對學生及研學結果進行總結。目標達成主要從知識能力目標和愛國主義情感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評價,過程表現(xiàn)主要從小組成員互評、自評、教師評價組成,成果評價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PPT匯報組內研學成果,并上交研學實習報告,如表5所示。
2.反思
依托黃石市國家礦山公園的研學資源設計研學旅行活動,將地理研學旅行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在研學過程這一真實的地理情境中啟發(fā)學生通過研學區(qū)域的“小切面”認識到祖國的地大物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及當代中國在高速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要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主權問題等,從而培育學生的優(yōu)越意識、憂患意識、領土主權意識、鄉(xiāng)土情感及人地觀念,發(fā)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杜靜靜.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重要論述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2]王易,王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路徑優(yōu)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7):57-6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陶敏,虞繼進.對大冶鐵礦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景觀應用的設想[J].現(xiàn)代測繪,2010,33(02):57-59.
[5]毛錦旗,郭劍峰.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學旅行設計與實踐——以河西走廊研途問景為例[J].地理教學,2020(15):50-53+64.
[6]陳仕濤,張明禮,張志剛,王祥樞.地理研學旅行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與實踐[J].地理教學,2021(09):35-37+56.
[7]高書蕾.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聊城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