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種愛計劃”的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yè),每個志愿者,都有一段關(guān)乎愛、關(guān)乎留守兒童的故事……
其實,小志愿者也需要傾訴
有人說,一家人一起做同一件事是幸福美好的,作為一家三口都參與了“種愛計劃”的王英來說,想必對這句話體會更深。
忙碌的時候,老公會幫她一起審核編輯孩子們的信件,招募小志愿者的時候,女兒會在學校里幫她做宣傳。
老公是王英與“種愛計劃”的牽線人,他把這個項目介紹給王英,夫妻倆一起參與進來,在深入了解項目之后,感覺不錯,又推薦給了在國際學校上學的女兒。
“女兒以前參加的公益活動大都跟捐錢捐物有關(guān),學校跟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結(jié)對子,幫助小朋友實現(xiàn)心愿卡上的愿望;學校還設(shè)立了二手衣服的捐贈箱,方便孩子們捐贈物品。但‘種愛計劃卻不同,它讓孩子們知道,原來公益并不只是捐錢捐物,還可以在精神上給予對方更多的幫助。女兒很感興趣,也成了‘種愛計劃的志愿者?!?/p>
通過女兒的感受,王英想到,也許很多孩子跟女兒一樣,對于公益并沒有太深刻的了解,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參與到“種愛計劃”中來,知道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做公益。
王英決定從女兒的學校招募一批小志愿者,她做了一份招募海報,并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有這樣一群孩子,年齡和你相近,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年不在身邊,他們只能由爺爺奶奶照顧,甚至自己照顧自己。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少了一些身邊人的關(guān)心,會比較孤獨,渴望與人交流,你愿意給他們寫寫信,跟他們像朋友一樣談?wù)剬W習聊聊生活嗎?
由于多了你這個小伙伴,由于你的關(guān)心和問候,那些孩子可能多了一些歡笑,變得更加開朗,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也變得明亮了一些。
一開始我們是互相寫信,未來,可以去看看他們,一起參加夏令營,一起開party。
除了王英的網(wǎng)上招募,女兒還會把資料拿到學校,去幫媽媽做宣傳。
隨著母女倆宣傳的范圍不斷擴大,小志愿者的數(shù)量從最初的幾個人,到現(xiàn)在的100多人,數(shù)量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大,從國內(nèi)到國外。
跟許多孩子和父母接觸之后,王英發(fā)現(xiàn),不少人對于留守兒童的認識還停留在想象中,認為留守兒童都生活在窮鄉(xiāng)僻壤,貧窮就是他們的標簽。
一位小志愿者甚至在信里寫道:“你是不是住在山里,天天挑水砍柴,幫著爺爺奶奶做飯……”
為此,王英對孩子們進行了培訓,告訴他們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狀況,也告訴他們該如何跟留守兒童進行溝通……
“很多小志愿者的家境都比較好,孩子們有時候并不是炫富,但有意無意會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上的落差。我們會在培訓中告訴孩子們,盡量避免和減少這些情況的發(fā)生,可以多聊一些有共性的事情。這個過程,讓孩子們慢慢懂得如何去跟人溝通、懂得如何尊重別人、如何設(shè)身處地去為對方著想。”
小志愿者們第一次寫信的時候,王英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范:字數(shù)、格式,還有“內(nèi)容”,她希望每一個小志愿者都抱著跟留守兒童建立一段長久友誼的想法去寫每一封信。
每次收集完孩子們的信,王英都會進行認真審核、編輯修改,她也在這個過程中讀到了很多小志愿者的心聲:
有的孩子說,爸爸常年不在身邊,媽媽又特別忙碌,經(jīng)常是自己放學了,媽媽還沒回來,等媽媽回來的時候自己又睡著了;
有的孩子說,因為頻繁轉(zhuǎn)學、頻繁分班,要一次次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很痛苦;
還有的孩子說,媽媽特別關(guān)心自己的學習成績,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他曾經(jīng)一度懷疑,如果成績還提不上來,媽媽是不是就不愛自己了,甚至不要自己了……
其實小志愿者也需要傾訴,書信往來的過程,看似是他們在幫助留守兒童,其實也是很多小志愿者自己抒發(fā)情感和傾訴心事的過程。
王英特別高興的是,自己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讓孩子們有了溝通和表達的渠道。
用心,才能讓項目更好地運轉(zhuǎn)下去
當然,孩子們在信里并不只是傾訴苦惱,他們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過程中,也在慢慢思考,慢慢捋順很多東西,甚至也在給留守兒童賦能。
比如,那個因為父母忙碌缺少陪伴的孩子,也會理解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那個覺得媽媽會因為自己成績不好不要自己的孩子,其實知道媽媽并不會那么做,只是自己的擔心而已。
比如,8年級的姐姐在給5年級的小朋友回信時,會非常認真地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包括如何做計劃、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做筆記、如何復習等。
再比如王英的女兒,曾經(jīng)收到過一個小朋友的來信:“我的理想就是不用學習、只玩游戲。”
王英的女兒在給對方回復的時候?qū)懴铝诉@些文字:“我也曾經(jīng)和你一樣,希望隨便玩游戲隨便吃零食,但現(xiàn)在我的想法發(fā)生了改變,因為我慢慢發(fā)現(xiàn),那并不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p>
公益并不是義務(wù),但很多參與活動的小朋友都非常認真。
他們的媽媽告訴王英,孩子們在寫信的過程中,會花費不少時間來琢磨內(nèi)容、斟酌用詞,還會盡可能避免無心之語給對方造成刺激或傷害。
還有些孩子很用心地在文字里插上一些小圖標,或者親手畫個小插畫。更是有小志愿者在收到信的當天就抽出時間給對方回信,希望能盡早把信寄出去。
活動的順利開展,也和爸爸媽媽的支持分不開。
有的小志愿者剛從國外回來,中文并不流暢,有的甚至只能用英文寫信,爸爸媽媽就幫孩子把語言關(guān),甚至幫孩子把信件翻譯成中文;還有一些媽媽怕王英一個人忙不過來,就幫她一起招募小志愿者,或者審核編輯信件。
不只是王英一家,還有不少家庭也是一家人都參與到“種愛計劃”中來了,這其中發(fā)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比如,他們會同時寫到國慶節(jié)里發(fā)生的某一件事,會同時寫到家里的那只小狗……
孩子們的信里總是充滿了童言童語和童趣。
有的孩子說:“弟弟又咬我了,我要去跟媽媽告狀?!?/p>
有的孩子說:“媽媽讓我自己做校車轉(zhuǎn)地鐵,說是為了讓我多鍛煉,其實我覺得她就是懶,不想來回接送我。”
還有的孩子說:“我媽就喜歡買東西,要是錯過‘雙十一,那估計要崩潰了?!?/p>
……
王英經(jīng)??粗粗屯抵鴺菲饋?。
如今,王英已經(jīng)帶領(lǐng)小志愿者給留守兒童多次回信,她特別想對家長和孩子們說一句感謝。當然,偶爾也會遇到有孩子需要催促,發(fā)來的信件不符合規(guī)范……王英也因此希望得到父母和孩子們更多支持和理解,使得項目能夠更高效、更好地運轉(zhuǎn)下去。
雖然有時候也累,也辛苦,但王英知道,這件事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