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峰,李維根,孟 威
(遼寧省農藥檢定站,遼寧 沈陽 110034)
榛子為榛科(Corylaceae)榛屬(Corylus)植物,是東北低山丘陵地區(qū)廣泛分布的經濟林樹種,其果仁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B等多種維生素和鐵、鈣等多種礦物質元素,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遼寧省的鐵嶺、撫順、本溪、丹東、營口、鞍山、遼陽、沈陽、阜新、錦州、葫蘆島、朝陽等地市的丘陵山地、緩坡地常有大面積野生平榛灌叢分布。隨著榛子產業(yè)的發(fā)展,榛子的種植也由野生天養(yǎng)的自然生長階段轉為人工栽培管理階段,榛子病蟲害發(fā)生嚴重[1-2],榛園常發(fā)生的危害較重的病蟲草害主要有榛子白粉病、榛子褐苞病、榛實象甲、榛癭蚊及菟絲子等。
1.1 榛子主要病蟲害情況 結合特色小宗作物試驗用藥篩選項目和查閱文獻,主要對榛實象甲、榛癭蚊、榛白粉病等3種主要病蟲害特點進行匯總(表1)。
表1 榛子主要病蟲害發(fā)生情況
1.2 榛子用藥情況 通過走訪種植農戶實地調查,榛子用藥存在較多問題,一是遼寧省開展用藥篩選之前無登記農藥。2015年以來根據田間藥劑篩選試驗和殘留試驗結果,遼寧省組織開展榛子用藥登記聯(lián)合試驗,目前已經有24個農藥產品獲得了榛實象甲和榛白粉病的登記;二是存在亂用藥現(xiàn)象,有的種植大戶,直接從廠家進藥,很難追蹤溯源,小的種植業(yè)戶,按農資銷售人員推薦,實行購買“禮包”形式的組合產品,過度使用農藥;三是濫用藥情況嚴重,因為榛園施藥難度較大,人工成本較高,所以施藥時常常是品種多,用量大,表現(xiàn)在多種藥劑混合使用,使用濃度過高,防治適期憑經驗,施藥次數(shù)過于頻繁。
2.1 用藥篩選 針對榛園常發(fā)生的主要病蟲害榛癭蚊、榛實象甲、榛白粉病,遼寧省于2015年在鐵嶺、撫順、本溪等地開展藥劑篩選試驗,根據田間藥效試驗篩選出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20%氰戊·馬拉硫磷乳油、25g/L溴氰菊酯乳油防治榛實象甲;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啶蟲脒乳油防治榛癭蚊;5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30%苯甲·丙環(huán)唑懸浮劑防治榛白粉病。
表2 榛子用藥篩選試驗結果及田間GAP數(shù)據
2.2 分析方法 目前,有關榛子中農藥殘留量檢測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氣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3-4],本文研究建立供試農藥在榛子苞片、榛仁中殘留量檢測方法,(表3)整理了的檢測方法、線性、回收率、定量限、最低檢出濃度等數(shù)據。
表3 殘留檢測方法概況
2.3 殘留消解動態(tài) 消解動態(tài)試驗按供試農藥推薦最高劑量的1.5倍施藥,于施藥后間隔6h、1、3、5、7、14、21、28、35d采樣,處理重復3次,各重復間設保護隔離區(qū),另設清水空白對照。按照2.2中的檢測方法,各有效成分半衰期試驗數(shù)據表明,除30%苯醚·丙環(huán)唑懸浮劑中苯醚甲環(huán)唑在榛子苞片上的平均原始沉積量為0.01mg/kg,從第1d開始殘留量均低于最低檢測濃度0.01mg/kg,無法擬合降解曲線外,其他供試農藥各有效成分在榛子苞片中的消解趨勢均符合一級動力學方程y=ae-kt。試驗數(shù)據(表4)。
表4 榛子苞片中的消解試驗數(shù)據
2.4 最終殘留量 最終殘留試驗按各供試農藥的推薦最高劑量及推薦最高劑量的1.5倍,施藥2~3次,施藥間隔15d,2次、3次施藥均按照末次藥后間隔28、35d采集榛子樣品。按照2.2中的檢測方法,榛仁中殘留供試農藥測定濃度均<方法的定量限0.01mg/kg。
GB 2763-2019暫未規(guī)定本文中的各農藥有效成分在榛子上的MRL值,根據殘留試驗數(shù)據,按照《農產品及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應用指南》和《農產品及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制定指南》,推薦各有效成分農藥最大殘留量,結合各農藥有效成分在我國登記情況、ADI、MRL情況以及我國居民膳食結構,進行風險評估[5-6],推薦最大殘留限量及風險評估數(shù)據(表5)。風險概率(RQ)均<100%,結果表明對一般人群健康不會產生不可接受的風險。
表5 推薦最大殘留限量及風險評估數(sh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