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姐姐
不同水域的人們,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其實大同小異。
是嗎?那它們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好吧,我就帶你們去揭秘船的奧秘。如果感興趣,我們還可以從海底到太空,到圖書里去窺探不同的運載工具。
古代造船技術,看我國
我國古代的造船技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自新石器時代起,我國就出現(xiàn)了竹筏、獨木舟等原始船舶。秦漢時期,人們發(fā)明了樓船。樓船是當時的作戰(zhàn)用船,方首無帆,兩側設劃槳,每層標配防御矮墻,墻上有發(fā)射弓弩的孔,依靠舵和槳掌控前進的方向和速度。
唐宋時期經(jīng)濟繁榮,海上貿易頻繁,造船工藝越來越先進,晉代就已出現(xiàn)的水密隔艙技術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很成熟——用隔艙板把船體嚴密分隔成若干個互不相通的艙室,即使部分船體受損也不會波及其他艙區(qū),大大增強了整艘船的抗沉性和穩(wěn)定性。這一技術在18 世紀傳入歐洲,逐漸成為造船的統(tǒng)一標準。史上著名的輪船“泰坦尼克號”就設有16 個水密隔艙,只是它的水密門質量不好,在水壓作用下破裂,船只最后還是沉沒了。
明朝,我國古代造船技術登峰造極。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其尺寸、規(guī)格、結構等均有嚴格的型式規(guī)范和統(tǒng)一的工藝標準,可容納1 000 人。
船的基本結構
無論古代的船,還是現(xiàn)代的船,都有骨架。骨架要做得堅固且輕便,船才能漂浮在水面上。骨架由許多部件組成。首先,需要制造龍骨,即船的“脊柱”;接著,用螺栓將船的“肋骨”——框架固定到龍骨上;最后,沿著兩側框架固定縱梁,并以橫梁連接。
船體是船的主要部分,船的前部稱為“船首”,后部為“船尾”。在船體的側面有一條吃水線,它標示著船的安全吃水深度。
船體水平方向布置的木板或鋼板被稱為“甲板”,它們將船體分成若干層。在上甲板上,建有上層建筑和裝甲;在下層甲板,有客艙、貨倉和發(fā)動機艙。上甲板從船頭一直延伸到船尾,覆蓋整個船體。它可以增加船體水平方向的強度,并保證艙面的防水性能。上甲板的板材被安裝在曲梁上。這些曲梁讓上甲板拱起,呈中間高兩邊低的態(tài)勢,使得水流向船的兩側。
帆船上用來緊固帆的裝置有很多,包括:桅桿、中桅、帆桁、船首斜桅和其他索具,被統(tǒng)稱為“帆桅”。前桅距離船首最近,主桅在船的中部,后桅位于船尾。除此之外,船上還有很多設備,它們被用于駕駛、導航以及控制整個船舶系統(tǒng):陀螺羅盤幫助指引船的航向;航海計時器顯示確切的時間;六分儀被用來測量船的坐標;起錨機被用來起錨;舵被用來控制船的航向……正是它們共同作用,船才得以在海面上安全、平穩(wěn)地行駛。
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
歷史上有一艘著名的輪船,即前面我們提到的擁有16 個水密隔艙的泰坦尼克號,號稱“永不沉沒”,卻在首航的途中就撞上冰山永沉海底了。它是鋼制船體,擁有雙層船底,長約269 米,有將近3 個足球場那么大;包括煙囪在內,它高約53 米,相當于一座18 層的大樓;它重達45 000 噸,相當于4 座埃菲爾鐵塔那么重;它的巡航速度約為每小時40 千米。出事那天晚上,它的速度非??欤瑤缀跏侨偾斑M。在當時,泰坦尼克號確實是當之無愧的豪華客輪。
盡管這艘豪華客輪成為人類征服海洋歷史上的一場悲劇,但人類對海洋、對太空的探索永無止境。人類憑借自己的智慧,讓海底和太空不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