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老妖,南京大學化學博士、西華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講師?!兑曈X之旅:化學世界的分子奧秘(彩色典藏版)》《地球簡史》等圖書譯者、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獲得者(譯著類),撰寫過大量科普文章,熱衷于寫偵探小說。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森林火災、極寒暴雪、冰架垮塌等自然災害屢見不鮮。為了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帶來的嚴重危害,國際社會紛紛采取各種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作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被認為是遏制全球變暖的突破點。于是,科學界對二氧化碳動手了,其中,“碳捕捉”技術格外引人注意。最近,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更是宣布將捐贈1億美元,用以獎勵最佳“碳捕捉”技術。所以,“碳捕捉”技術真的那么神奇嗎?
拯救全球氣候,講究“收支平衡”
一提到二氧化碳的產生,我們通常會想到人類呼氣、工廠廢氣排放、汽車尾氣排放等,你或許很難想象,我們手里小小的一部手機,在生產過程中就會排放大約200斤的二氧化碳。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當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是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于是在治理全球氣候變暖的思路中,“碳中和”的概念應運而生。
從字面意義上說,“碳中和”就是在某個時期、某個區(qū)域內,通過植樹造林和其他技術手段,從大氣層中捕捉、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恰好等于因為人類活動而產生,并且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總量。也就是說,如果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看作一個整體的話,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視為“收入”,而人類從大氣中獲取、利用的二氧化碳則視為“支出”,當收支相抵的時候,便達成“碳中和”。
目前全球普遍達成共識,為了把整體上升溫度控制在人類能夠接受的程度(平均上升2℃),需要在本世紀末,在全球普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就需要“開源節(jié)流”:一方面,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拓寬二氧化碳的利用途徑。前者在全球實行經濟大發(fā)展、生產大進步的前提下,無法做到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各界普遍把目光聚焦在后者——把碳捕捉,并利用起來。
將二氧化碳變成液態(tài),深度封存
“碳捕捉”技術其中一個解決思路,就是把二氧化碳集中搜集起來,再以高壓將其直接灌入地層深處,利用厚實的地層將二氧化碳“封印”起來。這被稱為“碳捕集和儲存技術”。
而在“碳捕集和儲存技術”中,將二氧化碳變成液態(tài)(超臨界流體)再進行封存的方法,備受科學界重視。這項技術最大的好處,是門檻較低,成本也較低。一般來說,在大約60個標準大氣壓下,二氧化碳就可以在室溫下變成液態(tài),而這個壓強在工業(yè)上很容易實現。液態(tài)二氧化碳的流動性也很好,通過耐壓長管輸送到地下,并不難做到。
同時,用來“封印”的場所也是現成的,那就是全球已經接近采完的油田、氣田甚至煤礦,都包含了容積巨大的地下采空區(qū)。它們的容積量加在一起,遠遠超過了人類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
此外,很多國家都在嘗試把二氧化碳封印和石油開采相結合,也就是把超臨界態(tài)的二氧化碳,注入到含油的巖層,從而降低石油的黏度;而氣化膨脹的二氧化碳,又會把石油“擠”向井口,就像你用吸管往利樂包的飲料里吹氣,飲料會從管口自己飆出——這就叫做“二氧化碳捕集與儲存、驅油技術”。
然而,這個方案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人類還不確定,這么做會不會影響地層的穩(wěn)定?,F有的研究表明,在活動斷層存在大量的水時,發(fā)生斷層粘滑的概率會提高,進而誘發(fā)地質災害。那么,液態(tài)二氧化碳會不會也有類似效果呢?此外,如果發(fā)生了地震,會不會讓這些被“封印”的二氧化碳脫離牢籠,重新回到大氣之中?高壓下的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相應增大,會不會對地下水構成污染,甚至造成“二氧化碳施肥效應”,讓一些植物大面積地瘋長,破壞現有的生態(tài)平衡?
所有問題,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已經都在科學家們努力的探索研究之中了。
礦物封存法的利與弊
除了上述“液態(tài)封存法”之外,還有一種“碳捕集和儲存技術”,把二氧化碳先通過化學反應,變成固態(tài)的化合物,再拿去封存,稱為“二氧化碳的礦物封存”。
科學家用氧化鎂(MgO)、氧化鈣(CaO)等活潑金屬的氧化物,在加熱、加壓的條件下,和水、二氧化碳一起發(fā)生反應,生成碳酸鈣(CaCO3)、碳酸鎂(MgCO3)等碳酸鹽;而這些固態(tài)的碳酸鹽,無論是埋入地下還是用作建筑材料,安全性都很好。
同樣,我們也非常容易獲得氧化鎂和氧化鈣:它們主要來自工業(yè)和采礦業(yè)的廢渣。比如,煉鋼產生的鋼渣、發(fā)電產生的粉煤灰、制造水泥產生的水泥窯灰,都富含氧化鈣;采礦產生的石棉尾礦、鎳尾礦,則富含氧化鎂。而這種“以廢制廢”的策略,不僅能以低廉的價格得到礦物封存的原料,還能順帶降低這些廢渣本身對環(huán)境的污染風險,屬于一舉兩得。
然而,加熱、加壓,意味著巨大的能源消耗;而水和催化劑的使用,又會帶來新的環(huán)保壓力。兩者加在一起,也會使成本相應增高,這大約是“液態(tài)封存”的幾十倍之多,影響了其應用推廣。
“碳捕捉”的未來在何方
事實上,“碳捕集和儲存技術”中的“液態(tài)封存法”和“礦物封存法”,主要針對的是工業(yè)排放的氣體,其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而這也是目前二氧化碳增量的最大來源。與之相比,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僅有萬分之三左右,捕捉起來效率很低,上述兩種方式就難以發(fā)揮作用了。
對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有人想出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方案:用鋼鐵制造很多棵“人工樹”,頂端建一層面積很大的薄膜,薄膜上有石灰水等堿性物質,使其外觀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鋼鐵蒼蠅拍。當風吹過時,這些薄膜上的物質,就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把它固定下來。當物質被“吸收”滿了,再把“拍面”整個拆下,刮下碳酸鈣來,便完成了“碳捕捉”。
還有人提出,用二氧化碳直接加氫還原,從而制作燃料;或者是作為化工的原料,減少對石油的依賴。這些技術在實驗室中都有一定進展,但距離其產業(yè)化還有很長距離。
目前,要真正解決碳捕集、利用的難題,科技人員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也難怪馬斯克砸重金尋找最佳的“碳捕捉”技術了,畢竟,一旦技術成熟,除了商業(yè)目的,的確也將造福整個人類社會。
科研人員在努力,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同樣可以貢獻自己力量。一方面,盡可能地選擇低碳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比如,少用紙巾、保護森林、隨手關燈、多采用共享方式出行;另一方面,支持和參與植樹造林,讓樹木來吸收、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還能起到涵養(yǎng)水源、防風固沙、保護野生動物的作用,且成本相對更低,實在是一舉兩得的減碳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