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麥
《在窮查理寶典》一書中,查理·芒格講述了物理學(xué)家普朗克的故事。1918年,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得獎之后,他每天都要到各地去演講,因為人們喜歡聽他的量子力學(xué)。講的次數(shù)多了,他的司機聽得爛熟。一次,普朗克將要到慕尼黑會議中心時,司機對他說:“普朗克教授,每次重復(fù)講,你有沒有一點兒無聊?”普朗克說:“那是當(dāng)然了?!彼緳C接著說:“待會我上去講,保證一字不差,你聽聽看。”
于是,普朗克坐在第一排,司機在臺上侃侃而談,與普朗克講得一模一樣,一點破綻也沒有。這時,一個學(xué)者提出一個問題,司機微笑著說:“真沒想到在慕尼黑,還有人提如此簡單的問題,請我的司機上臺替我回答?!?/p>
這當(dāng)然是個笑話,所以每次聽到芒格講這個故事,他的好朋友巴菲特都會笑。巴菲特說:“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能力范圍,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yè),公務(wù)員、律師、銷售員都是如此,找不到或者認(rèn)不清這個邊界是非常危險的。人一定要待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
我們無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只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搞清楚這一點,就能讓自己成為幸運的人。錢鐘書便是如此。
1980年,陳寅恪的家人根據(jù)他生前遺愿,決定將他的骨灰葬于杭州西湖楊梅嶺父親陳三立的墓側(cè),但需要立一塊碑文,題寫“陳寅恪先生之墓”七個字。題寫墓碑須請有名望的大家,他們首先想到由錢鐘書題寫。
錢鐘書接到邀請后欣然接受,因為能夠為一代史學(xué)家題碑文,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可是,他又心存顧慮,自己在書法上雖然有一定造詣,可平時寫大字的機會并不多。
為了寫好這幾個字,錢鐘書做足了功課。他在王羲之、蘇軾、黃庭堅等書法家的字帖上分別找到相應(yīng)的字,一個字一個字臨摹,然后讓楊絳提意見,看看哪些地方寫得不好,又重新修改。但練習(xí)過很多次,錢鐘書始終不滿意。
一天,錢鐘書有些難為情地看著楊絳,說道:“我犯錯了。”他覺得自己的字太丑,想要回絕為陳寅恪題寫墓碑。楊絳說:“你不是天天在練習(xí)嗎?”錢鐘書回答:“正因為天天練習(xí),才覺得自己難以勝任。不是墨色偏重,就是結(jié)構(gòu)過疏,至于神采更別提了?!睏罱{勸解道:“你的字他們事先也看到過,估計要求不會太高吧。”錢鐘書忙說:“話不可以這么說,是我自己心里過意不去?!睏罱{知道丈夫的性格脾氣,就不再勸解。她走開時,還聽見錢鐘書在一旁喃喃自語:“唉,該如何跟陳家開口呢?”
后來,錢鐘書決定實話實說,他在給陳寅恪家人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字寫得不是很好,平時寫小字還算湊合,但大字我確實駕馭不了。陳先生是三百年之大家,我恐怕貽笑大方,有辱陳先生英名?!?/p>
不久,錢鐘書不敢題字一事傳了出去,所有人都對他肅然起敬。事實上,正如楊絳先生所說,錢鐘書是大家,別人更看重的是他的學(xué)問和名望。但在錢鐘書看來則不然,他很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對自己的字,他一直都有自知之明。
在自己能力范圍成為一個專家,還是在并不精通的領(lǐng)域成為一個表演者?答案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