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楊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媒體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了在捍衛(wèi)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全球協(xié)同發(fā)展的目標,需要提高對外宣報道中中國話語構建的重視。
在“一帶一路”的外宣報道中,存在報道內容不夠充足和全面的情況。在人民網首頁中有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專題頻道,由于“一帶一路”的全媒體平臺對新聞的時效性過于重視,導致其中部分板塊的內容出現(xiàn)過少的情況,通常情況下,此類板塊包含的主要內容具備的特點是記錄事實,缺少對相關事件或者信息的描寫及議論內容,致使此部分內容得到的實際關注相對較少。在“一帶一路”外宣報道進行過程中,對新聞媒體的應用優(yōu)勢缺少深入了解和有效利用,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思維模式,無法實現(xiàn)對國內和國際雙視角進行兼顧。除此之外,在報道過程中,選詞缺乏較強的專業(yè)性,“一帶一路”涉及到的范圍較為廣泛,同時包含文化、經濟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要內容,與多種不同領域的實際發(fā)展息息相關,人民網針對“一帶一路”的外宣報道中,由于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以及文化認知等方面的影響,其中存在的差異性使得高頻詞匯較少,很難突顯“一帶一路”的主體內容以及核心思想。
通過對中國話語的利用可以實現(xiàn)對中國理論、經驗、思想以及政策的有效表達,同時需要使用具備較強現(xiàn)代性的中國話語進行表達。對中國聲音的傳播來說,中國媒體的外宣報道是具有關鍵作用的重要窗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西方媒介的壟斷模式。針對“一帶一路”的外宣報道中,需要針對很多類問題做好解答,如“如何說話”、“為誰說話”以及“如何對話”等,主要目的是對“中國性”的真實做好揭露,同時正確解讀“西方性”的含義和作用,讓“中國性”存在的缺失得到有效彌補,讓中國形象實現(xiàn)在中國話語權下的合理塑造。為了讓“一帶一路”建設可以通過正面發(fā)聲的形式面對西方國家針對中國開展的輿論戰(zhàn),需要對語篇功能以及詞匯語法進行充分利用,進而使得輿論宣傳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對“一帶一路”的概念問題進行明確
為了讓概念功能得到進一步實現(xiàn),需要在開展外宣報道工作過程中對“一帶一路”涉及到的概念問題進行明確?!耙粠б宦贰钡幕A是中國古代路上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其具有穿越不同國家中心城市的特點和優(yōu)勢,并且貫穿了亞歐非大陸,同時存在與東亞經濟圈以及歐洲經濟圈的實際連接,創(chuàng)建了一條經濟走廊,幫助不同的國家實現(xiàn)共同成長以及經濟互助。而新聞輿論工作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其處于意識形態(tài)的最前沿,中國需要建立完善且全面的新聞發(fā)布制度,進而正確引導新聞輿論,讓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得到充分體現(xiàn)及合理擴大,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中國領導人的不同出訪以及重要的國際交流工作,其實際目的是實現(xiàn)和平穩(wěn)定鄰國關系的營造,同時創(chuàng)設和諧的國際發(fā)展環(huán)境,讓各國民生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進而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機遇。
2.不斷豐富外宣報道的稿件來源
為了讓人際功能得到更好的呈現(xiàn),需要在外宣報道中對報道人的態(tài)度、地位以及身份評判進行清晰且充分地表達,進而提高對受眾態(tài)度及行為的實際影響力,讓新型的國際關系得到良好的構建及科學維持。但是在實際報道過程中,缺少對國外媒體稿件的轉載及援引,致使在外宣報道過程中,呈現(xiàn)出較為嚴重的自我為中心狀態(tài)。需要不斷豐富稿件來源,同時挖掘獨特的新聞立場及新聞視角,讓不同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具備自身的特點,讓外宣報道中的稿件來源渠道得到拓展,同時不斷增加思考的角度,讓中國的對外宣傳效果得到有效增強。需要重視中國話語與語篇功能的深度融合,將“一帶一路”中涉及到的國際關系做好高效處理,同時加強中國話語與語篇人際功能的深度融合,加強中國與國際的深入交流及有效溝通,讓中國的發(fā)展具備更強的開放性。
3.通過合理措辭加深國際對“一帶一路”的理解
中國話語需要提高對與其他國家語言互通性的重視,在措辭方面,應該注重姿態(tài),不能將“中國主導”等字眼帶入措辭中,應該以“各參與國共同參與”為主要方向,針對重要的事情需要采用共同協(xié)商的方式,對相關決策進行明確,所以可以對“共同協(xié)商”以及“共同建設”等詞匯進行多方面應用。例如在海外版《人民日報》的稿件主要來源當中,有一半的比重是原創(chuàng)作品,而其余部分的稿件主要來源于對國外媒體的轉載以及援引。此種構成模式讓稿件的選擇不再單一,變得更加多元化,讓文化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得到兼顧,使得人們對“一帶一路”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4.加強對外交話語及元文化的重視
為了讓中國話語實現(xiàn)與語篇功能的深度融合,需要對中國的外交話語以及元文化提高重視,加大尊重力度,進而使得中國的實際發(fā)展能夠滿足國際化發(fā)展新要求,并且讓國際信息的傳播更加高效。在中國價值觀中,存在“無私奉獻”等詞語的使用,但是在外宣報道中,需要進行正確的翻譯,所以在詞匯選擇方面需要小心謹慎。不同的國家之間存在文化方面的差異,部分詞匯在中文中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經過向英文的翻譯后,容易出現(xiàn)歧義,為了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xiàn),需要增強遣詞造句控制意識,將存在的文化差異性引入到報道內容編輯過程中,避免因出現(xiàn)的歧義引發(fā)誤會。
在針對語料庫進行統(tǒng)計分析過程中,詞匯密度較為常見,此項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分析語篇中的信息量,通常采用類符/型符比的測量方式,進而實現(xiàn)對語篇詞匯難度的說明。只有保證語篇報道中使用的詞匯具有適中的密度和信息量,才能使得語篇變得容易理解,從而實現(xiàn)對要點及觀點的有效掌握。在文本分析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到詞匯頻率的統(tǒng)計,而通過對詞匯密度和頻率的分析,能夠有效反映文本對應的語義表征,在《中國日報》的版面中涉及到中國領導人員的出訪、國際化交流以及雙邊關系等內容,通過對高頻詞語分布的分析,可以知曉針對“一帶一路”的報道中,對與中國存在聯(lián)系的內容予以更多的重視,尤其針對中國領導人的出訪,存在較為明顯的突出。隨著“一帶一路”相關政策的穩(wěn)步落實,為了適應新時期的發(fā)展形勢,需要做好公開宣傳,并保證具備較強的全面性及準確性,例如高頻動詞said與China、Xi以及road等詞語的語義搭配,不僅對“一帶一路”的發(fā)展理念普及存在有利影響,還會使國際上對此種倡議的理解更加深刻。
對我國的實際發(fā)展而言,“一帶一路”的倡議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實存在較大的影響和重要意義。在中國的外宣報道中,能夠加深更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有利于國際性信息溝通交流的實現(xiàn),同時能夠在資源整合、經濟推動等方面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為了讓中國形象得到良好塑造,需要加強中國話語與語篇功能的有機結合,熟練掌握詞匯語法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