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亞蘭
(黃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徽文化作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內(nèi)容博大精深而又極具地方特色,以新安理學、徽菜、徽州雕刻、徽派建筑等傳頌于世。其中,徽派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風格鮮明獨特、結(jié)構(gòu)嚴謹、雕鏤精湛,展現(xiàn)了徽州的山川靈氣和人文情懷,承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演進?;张山ㄖ侵袊鴤鹘y(tǒng)建筑的重要流派,在我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等背景下,對徽派建筑的英譯研究不僅能夠提升徽派建筑的國際影響力,更能幫助外國友人了解徽文化,推動徽文化的對外傳播。
文化意象,實際上是一種經(jīng)過時間積淀形成的文化符號,凝聚著各個民族智慧和歷史文化,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lián)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立刻心領(lǐng)神會[1]。文化意象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有寄情植物的,如漢民族語言里的梅花、竹子等;有以動物表意的,如漢語中的烏鴉、喜鵲、龍等;也可以是成語、諺語、典故等,如漢語中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甚至可以是數(shù)字,如漢語中的“八”因為與“發(fā)”諧音而取得了“發(fā)達”“發(fā)財”的意思。文化意象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物象和寓意。物象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以具體的事物為表現(xiàn)形式,是文化意象涵義的載體;而寓意則是物象在特定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所引申出的文化負載涵義[2]。在翻譯過程中,必然會對文化意象進行譯介,針對此種譯介,一方面要呈現(xiàn)客觀存在的物象,另一方面還要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寓意進行傳遞。因此,對文化意象的翻譯要做到全面、深入、準確。
徽派建筑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特征,必然體現(xiàn)所在地域的文化內(nèi)涵,建筑具有靈魂,外在的規(guī)劃布局和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造型,都能夠體現(xiàn)出建筑的內(nèi)在本質(zhì),甚至是門窗的裝飾,都展現(xiàn)著徽州風俗、徽商精神、徽州宗法、人文理念?;张山ㄖg介時如何將其承載的文化意象完整、準確地呈現(xiàn)出來是譯者需要重點思考的方面。
筆者為了研究徽派建筑譯介,進行了詳細的走訪和系統(tǒng)的調(diào)研,通過研究一些典型的徽派建筑旅游景區(qū)、景點,感受徽文化賦予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也通過參觀安徽省博物院徽州古建筑館,體會建筑群體的恢弘和壯麗,此外還搜集市面上的一些旅游書籍、宣傳手冊,查閱了政府、旅游局相關(guān)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對徽派建筑介紹的英譯文本等。仔細查看和研究這些英譯資料,發(fā)現(xiàn)很多的翻譯不盡人意,譯介過程中徽派建筑承載的文化意象傳遞出現(xiàn)缺損和歪曲的現(xiàn)象,給外國友人了解徽文化帶來困惑,不利于徽文化的有效傳播。
地理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有些物象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翻譯時,無法從目的語中找到相應(yīng)的對等詞,或者詞匯中沒有相近的表達詞語,這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難題。比如,被譽為“徽州三絕”之一的牌坊,俗稱牌樓,是用來旌表功德、榮耀及忠孝節(jié)義的門型建筑物,是徽文化中典型的文化意象。但從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倫理道德桎梏方面考慮,這一詞語就無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相近的詞來描述。所以,造成翻譯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譯介資料牌坊一詞都被譯成“archway”,直譯為“拱門”。中國文化中“牌坊”的其他內(nèi)在含義不能表現(xiàn)出來,給目的語讀者僅僅展示的是外在的“一扇門”,而牌坊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在譯介時則發(fā)生了缺失,造成目的語讀者無法產(chǎn)生文化共鳴和情感認同。
再如,潛口民宅景區(qū)的誠仁堂、義仁堂、萬盛記分別被譯成了“Cheng Ren Hall”“Yi Ren Hall”“Wan Sheng Ji”,譯者采用了音譯或者直譯的方法,但“誠仁”“義仁”“萬盛”在徽文化中都有豐富的寓意,這種簡單的音譯法無法將這些內(nèi)涵傳遞給外國游客,致使文化意象出現(xiàn)缺失。
除了意義表達的缺失之外,徽派建筑英譯過程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文化意象扭曲的現(xiàn)象,這種行為造成的不良影響更為嚴重。英譯的目的在于傳遞對象的意義,包括表層含義和文化意象,扭曲翻譯內(nèi)容,最終會使目的語受眾對其承載文化意象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表達失去了目的性功能,最終不利于徽文化的對外傳播。
徽派民居中常見的結(jié)構(gòu)“天井”,是被一棟建筑內(nèi)三面或四面不同房間所圍成的敞頂式空間。在大部分徽派建筑英譯資料中,天井都被翻譯成“skylight”?!皊kylight”在英語中指的是“a window in a roof or a ceiling”,即“天窗”。天窗是遮蔽的,一般選用玻璃材質(zhì),而“天井”是露天不遮蔽的。“skylight”這樣的翻譯會讓目的語讀者很快聯(lián)想到天窗的樣子,從而無法真正了解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天井設(shè)計的特征及功用,其文化意象沒得到準確傳遞。
徽派建筑的代表——徽州祠堂是祭祖的圣壇,也是維系宗族團聚的紐帶。在筆者所查閱的譯介資料中,大部分都將“祠堂”翻譯成了“temple”?!皌emple”一詞意為“寺廟”,是與宗教聯(lián)系緊密的建筑,而“祠堂”并沒有宗教色彩,這是明顯的詞義誤區(qū),從而造成文化意象的扭曲。
徽派建筑英譯過程中出現(xiàn)文化意象缺損和扭曲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兩點:一是,譯者對于中西方文化了解不夠深入,不能融會貫通,再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對文化意象的理解不準確,從而造成翻譯的偏差和錯誤。二是,語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方式。人類借助語言將文化在不同的范圍內(nèi)進行傳播,由此形成世界文明。但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巨大,在譯介過程中常常由于文化意象難以在目的語文化中找到對等的意象,而使得表達受阻礙。如“龍”“蝙蝠”等,如果譯者按照字面直接譯出,勢必造成文化意象的缺損,甚至扭曲。
功能翻譯理論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學者費米爾(Hans J. Vermeer)提出的“目的論”是該理論的核心。目的論認為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skopos theory):即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譯者根據(jù)翻譯目的來決定保留、調(diào)整或修改源語文本內(nèi)容, 并考慮目的語讀者或聽眾的需求和期望,而采用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3]。
功能翻譯理論拓展了譯者的文化視野,使其可以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和方法,進行更具目的性的翻譯實踐,為譯介過程中文化意象的傳遞和轉(zhuǎn)換提供一套較為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論。
徽派建筑英譯有助于提升徽派建筑的國際影響力,是推動徽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鑒于此,譯者在英譯過程中要詳細描述出徽派建筑的特點、功用和類型,并結(jié)合其反映的歷史變化,從而將其承載的文化意象完整、準確地傳達給目的讀者,使其體會到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使徽文化得到有效傳播。
筆者對徽派建筑中的文化意象做了系統(tǒng)研究,并以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的翻譯實例為對象,在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探討分析徽派建筑中文化意象的英譯策略。
音譯,即在翻譯時保留漢語的發(fā)音或采用近似發(fā)音,這種方法通常用于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等詞匯時,或以之表達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事物或概念[4]。音譯,后面通常要加注釋,注釋應(yīng)盡量簡短,使目的語讀者能夠了解該詞的內(nèi)涵即可,過長的注釋會使他們產(chǎn)生倦怠心理,甚至失去了解該文化意象的興趣,從而影響其文化傳遞的效果。如“牌坊”,具有鮮明的徽州地域文化特色,這一文化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是缺失的,在英語中找不到對等詞,可將其直接音譯為“Pai Fang”,為使目的語讀者了解其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表彰功勛、忠孝節(jié)義等),應(yīng)在其后加上注釋:“a huge archway-like 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feats, loyalty, filialness,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再如,徽派建筑門窗雕飾的“如意”,大部分都直接音譯為“Ruiyi”,沒有添加注釋,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目的語讀者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這樣的譯介并沒有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叭缫狻?,最初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后漸漸成了上層人物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并寓意萬事順利、稱心如意。所以,英譯時,要添加注釋“an ornament which is a symbol of bringing good luck”,將其文化內(nèi)涵:吉祥如意之意表達出來。再如,龍紋也是徽派建筑常見的雕刻內(nèi)容,“龍”不能簡單地譯成“dragon”,因為中國文化中的“龍”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是外形特征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動物,屬于不同的物象,所以,兩者不能互為對等詞,“龍”可音譯為“l(fā)ong”,并加上簡短的注釋“an animal symbolizing potent and auspicious power in Chinese myth”。
直譯,即在英譯過程中保持源語文本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目的語中找到和源語文本對應(yīng)的對等詞,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為更全面完整展示物象所承載的文化寓意,使目的語讀者更準確地把握其文化內(nèi)涵,有時也可考慮添加注釋。直譯后的注釋根據(jù)需要可以稍長一些,通過直譯,目的語讀者對該文化意象已經(jīng)有所了解,較為細致的注釋可以滿足他們想更深入了解其文化寓意的心理,實現(xiàn)文化意象的傳遞。比如,徽派建筑的特色“馬頭墻”可譯為“horse-headshaped walls ”,“馬頭”是指墻的外觀形狀如“馬頭”,直譯“horse-head”讓目的語讀者對這一物象有了直觀的印象,而后面添加的注釋則進一步說明了“馬”的文化寓意:“一馬當先、馬到成功”,并且也解釋了“馬頭墻”防火的實際用途,這樣“馬頭墻”的物象及文化寓意就完整準確地傳遞給目的語讀者。又如,徽派建筑門窗雕飾的“荷蟹圖”也可直譯為“the pattern of lotus and crab”,目的語讀者對這一物象的形狀有了基本了解,但后面還要添加注釋,以確保其文化寓意得以傳遞?!昂苫ā焙汀绑π贰边@兩個物象在中國文化中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昂苫ā背鲇倌喽蝗?,寓意清廉、高潔、雅致;古人歷來重視科舉,渴望中甲,而科舉中的“甲”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天生帶甲的螃蟹,所以,“螃蟹”被視為富貴吉祥、仕途發(fā)達的吉祥物。同時,螃蟹橫行,又因其長有八只腳,也被賦予“八方來財,縱橫天下”的寓意。“荷蟹”表達了徽州人民的清廉自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在直譯后面應(yīng)加上注釋:“Lotus symbolizes purity, elegance and nobility for lotus is unsullied from mud; Crab’s walking sideways is a homophonic with striking it rich in Chinese, so crab stands for wealth and success.”
英譯過程中,有時看似能在目的語中找到對等詞,但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該對等詞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截然不同。這種情況下,直譯后面需要加上注釋,以確保該文化意象能準確地傳遞給目的語讀者,避免造成理解偏差。如蝙蝠紋飾是徽派建筑中常見的雕刻圖案,“蝙蝠”在英語中的對等詞是“bat”,但文化內(nèi)涵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是一種邪惡生物,是吸血鬼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因“蝠”與“?!敝C音,蝙蝠象征著福氣和好運,五只蝙蝠組成的圖案,如“五蝠臨門”“五蝠捧壽”,則象征著五種天賜之福[5]。可見,“蝙蝠”在中英文化中的文化寓意差別巨大,直譯是不能進行有效傳遞的,在譯介時需加上恰當?shù)淖⑨專骸癇at which is homophonic with happines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symbolizes ‘good luck’.”
意譯是指對源語文本不進行字面上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翻譯出原文的大意,這種方法通常用于源語與目的語出現(xiàn)巨大文化差異時?;张山ㄖ械奈幕庀缶哂絮r明的徽州地方特色,有時字面上的直譯無法將其表達出來,這時非常有限的方式就是借助意譯來傳遞。如徽派建筑中的“四水歸明堂”即由三面或四面室內(nèi)建筑環(huán)繞,上口敞開直接對天,即為天井,雨水經(jīng)過屋面的收集直接進入天井之中。從風水術(shù)的角度而言,徽州人認為水乃財也?!八乃奔粗肛敻粡乃拿姘朔骄奂鴣?,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直譯成“the water comes into the hall”,就無法體現(xiàn)聚財?shù)乃枷?,“四水歸明堂”可意譯為“nourishing water(representing wealth) from all directions gathers into the bright hall”,其承載的文化寓意被體現(xiàn)和傳遞出來。又如,“萬盛記”可譯為“Store of Everlasting Prosperity”,表達了徽州人經(jīng)商祈盼生意興??;“世孝祠”可譯為“Generations Filialness Memorial Hall”,傳遞了徽州人家重孝道的人文理念;“敦本堂”可譯為“Nature Advocating Hall”,體現(xiàn)了徽州人崇尚自然,重視根本,追求天人合一。
創(chuàng)譯,即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指譯者不拘泥于源語文本的束縛,對內(nèi)容進行調(diào)試或再創(chuàng)作,目的是克服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引發(fā)的“不可譯性”[6]。創(chuàng)譯是一種靈活的翻譯策略,創(chuàng)造的新詞既可以使源語文化意象中的物象得以呈現(xiàn),又能使其承載的文化寓意得以傳遞。創(chuàng)譯不等于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翻譯時要基于源語,挖掘深層涵義,大膽想象和拓展,加入個人創(chuàng)造。如徽派建筑中的“天井”一詞通常被翻譯成“skylight”,而該詞對應(yīng)的中文翻譯應(yīng)是“天窗”,“天井”和“天窗”無論是在外觀、結(jié)構(gòu),還是功能方面都不一樣,這樣的翻譯會造成文化意像的歪曲。筆者認為,“天井”可以創(chuàng)譯為“sky well”,獨創(chuàng)的兩個詞匯的結(jié)合可以激發(fā)目的語讀者的無限想象,如天空開一口井,該物象被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到讀者眼前,同時文化意象也得以成功傳遞。
創(chuàng)譯法中還有一種“零翻譯”的處理方式,即在目的語中采用源語語言符號,讀者進入源語語言文化去理解譯文。如徽派建筑中的“八字門樓”是一種門上有牌樓式的頂,門兩側(cè)墻壁成“八”字形的建筑,其大部分的譯文都是“archway in the shap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eight’”,不知道中國漢字“八”寫法的目的語讀者是無法想象這種建筑的外觀特征的。筆者建議采用“零翻譯”的方法,創(chuàng)譯成“‘八’shaped gate”,直觀、簡潔、易懂。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派建筑的英譯不僅要讓世人了解徽派建筑的外觀和功能,提升徽派建筑的國際影響力,更要將徽派建筑中的文化意象全面準確地傳遞出去,從而促進徽文化的對外傳播。因此,徽派建筑譯介過程中,譯者要在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靈活運用音譯、直譯、意譯,以及創(chuàng)譯等翻譯策略和方法,既要將客觀存在的物象,也要將其負載的文化寓意傳遞給目的語讀者,使讀者能夠完整準確地理解徽派建筑中的文化意象,使徽文化得到有效的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