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鐵道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古代社會處于大變革階段,群雄逐鹿,時局動蕩,社會變遷。各諸侯國都在尋求適合本國的治國方略,以期達到富國強兵、在兼并戰(zhàn)爭中求生存的目的,這種政治需求催生了各種思想學派的繁榮發(fā)展。這一時期成為我國古代各種思想最活躍的時期,各學派的思想家紛紛獻計獻策,社會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諸子著書立說,思想碰撞,辯論激烈。其中關于法律思想的論爭,以儒法兩家最具代表性。
儒家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學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點是服務于統(tǒng)治者建立的貴族政權,維護宗法等級秩序,要求老百姓安分守己。在繼承西周“禮治”和“明德慎刑”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禮治”“德治”“人治”的法律觀點??鬃釉唬骸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痹诳鬃涌磥?,法律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其地位次于禮樂教化,因為法律只是客觀地約束人們的言行,并未觸及人們的內(nèi)心,以致不知犯罪的可恥;而道德與禮教不但可以規(guī)制人們的言行,而且可以教化內(nèi)心,使人們自覺地守法。孔子認為,法的核心要旨應當是“人之常情”,亦即孔子所言:“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狈杀仨氻樅跞饲?,才能使民風淳樸,社會長治久安。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法律思想,認為情是檢驗一切的標準,為了合情,可以變禮,法更是在可變之例。在人與法的關系中,孔子認為人的作用是首要的,提出“為政在人”,認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笨鬃铀傅摹叭恕敝荒苁恰坝械馈敝?,其極力夸大當權者個人的作用,認為國家的興亡,取決于當權者是否賢明,而不在于法律的善惡有無。
荀子將孔子的“為政在人”思想系統(tǒng)化,提出著名的“有治人,無治法”的論斷,進一步說明國家的興衰存亡,在人不在法,認為“君子者,治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迸c孔、孟不同的是荀子主張“隆禮重法”,但是又認為“隆禮重法”的前提是道德教化。在儒家的法律思想體系中,禮與法雖不可分割,但卻有明顯主次之分。禮是法律的目的和靈魂,處于明顯主導地位,不可隨意改變,為了維護禮,甚至可以屈法為代價。[1](P58-59)
戰(zhàn)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學派,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最重視法律及其強制作用,主張“以法治國”?!妒酚洝ぬ饭孕颉分杏涊d,“法家不別親疏,不疏貴賤,一斷于法?!狈业拇砣宋锎蠖嗍歉髦T侯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對各國的變法運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力。從時間上看,法家分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韓非和李斯。商鞅認為,“好利惡害”是人的本性,不可改變,只有刑賞才能統(tǒng)一人們的言行,并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治國理論,認為“仁者能仁與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相愛。是以知仁義只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此乃由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因此,仁義道德不能治理天下,只有“法治”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另外,申不害的尚法重“術”以及慎到的尚法重“勢”思想為“以法治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路徑。到了戰(zhàn)國后期,法家理論集大成者韓非對“法治”理論進行了概括和總結,認為“法治”優(yōu)于“人治”,在“以法為本”的前提下,要將法、術、勢三者結合,才能達到治國的效果。韓非認為,“抱法處勢則治”“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p>
一言以蔽之,儒家主張以倫理道德的教化方式實現(xiàn)“王道”,而法家主張依靠法律制度的刑罰方式實現(xiàn)“霸道”。需要明確的是,儒法之爭只是形式上的分歧,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為了維護君主的專制統(tǒng)治。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隨后的儒法合流具備了可能性。
從秦國到秦王朝,法家功不可沒;從統(tǒng)一到覆滅,法家思想中的極端因素亦難辭其咎。戰(zhàn)國中后期,井田制全面瓦解,奴隸制度逐漸失去經(jīng)濟基礎,私田制逐步建立,代表新生力量的地主階級逐步壯大。有了強大后盾的法家開始與沒落奴隸主貴族的代言人儒家展開論戰(zhàn),故此,這一時期的儒法之爭異常激烈。最終商鞅攜《法經(jīng)》入秦,秦國厲行法治,一躍成為七國之首,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法家思想也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的治國理論。
在這一階段,法家思想之所以在與儒家思想的對決中取勝,完全是因為其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潮流,滿足了歷史的需求。戰(zhàn)國中后期,奴隸主階級逐漸被歷史所淘汰,作為新生力量的地主階級,勢必要奪取政權,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集權專制國家。法家所主張的“法治”,建立在人性“好利惡害”的基礎上,“刑無等級”,賞罰分明,在“定分止爭”“興功禁暴”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這是“德治”與“人治”所不能媲美的。因此,這一時期實行法家的“以法治國”是歷史的必然。其間,商鞅攜《法經(jīng)》入秦,先后主持兩次變法,改革措施卓有成效,使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依《法經(jīng)》為藍本制定的《秦律》,對于秦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致使秦漢以后的傳統(tǒng)法典皆以“律”為名。雖然商鞅慘遭車裂,但“秦法未敗”,其法家思想對秦有著深刻影響,“緣法而治”、重刑主義貫穿秦律的始終。商鞅之后,秦始皇重用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李斯,同時又極其崇拜韓非之學,對法家的法治主張深信不疑,身體力行。因此,秦統(tǒng)一之后,國家法網(wǎng)日益嚴密。
這一時期的法家法治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影響利弊兼有。有利的方面:“以法治國”“事皆決于法”,對于否定先秦以來等級特權思想有重大意義,也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商鞅在“緣法而治”的前提下,提出了實施法治的方法,在《商君書·修權》中提道:“國家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笔紫龋J為治國不僅要有法,而且要守法。守法問題,不僅包括百姓的守法,更涉及到君主的守法,且君主守法問題是法治的根本問題。商鞅認識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這一點體現(xiàn)了商鞅法治思想的深刻?!渡叹龝ぎ嫴摺分兄赋觯骸皣杂袧摲?,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比绻鞑皇胤?,則毫無辦法。其次,認為實行法治的關鍵是要取信于民,執(zhí)法守信,必須做到“信賞必罰”?!妒酚洝ど叹袀鳌酚涊d了商鞅徙木賞金的事件,這一做法盡管有使用權術之嫌,但執(zhí)法守信以貫徹“法治”的思想,即使在當代依然有可借鑒的價值。再者,關于法家的“刑無等級”思想,《商君書·賞刑》記載:“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者,罪死不赦?!表n非繼承并發(fā)展這一思想,《韓非子·有度》記載:“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边@種“刑無等級”的思想,針對貴族特權,旨在批判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做法,成為后世反抗特權的理論基礎,意義重大,值得肯定。
不利的方面:盡管法家的理論滿足了歷史發(fā)展的需求,但是其局限性亦非常明顯。首先是“法治”與君主專制的矛盾。法家思想中“緣法而治”的“法”,強調(diào)的是“法自君出”,并且必須君權獨制。因此,法家推行“法治”的前提是君主專制,而過度的君主集權專制,反過來又會嚴重地破壞“法治”。其次是“刑無等級”的局限。法家的“刑無等級”思想,在反抗舊貴族特權方面具有極大的歷史進步性,但是其與近代資產(chǎn)階級的“刑無等級”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有著本質區(qū)別。法家的“刑無等級”是將君主排除在外,將法律視為君主的御用工具,強調(diào)君主在用刑時,對于“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的臣民,都要“罪死不赦”。再次,重刑主義,以刑去刑,最終導致血腥殘暴的統(tǒng)治。商鞅的輕罪重罰、以刑去刑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于秦律中,加之秦王朝統(tǒng)一之后身為丞相的李斯形成了極端君主專制主義思想,強調(diào)君主對臣下的“督責”與“重罰”、專任刑罰的治理政策,[2](P249)主張以法為教,禁絕百家之言,最后以“焚書坑儒”踐行了極端的文化專制主義??梢姡狈Φ赖陆袒纳鐣?,國力雖強,但并不安定。這種棄禮任法,專任刑罰,絕對專制,最終導致法制畸變以及秦王朝二世而亡。
綜上,法家的“法治”思想既有順應歷史潮流的一面,又有過于極端畸變的一面。但是,其嚴密法網(wǎng)、追求法律體系完備的做法,對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建立是功不可沒的。
漢代自漢武帝之后,從表面上看是儒家獨尊,而實質上卻是儒法交融。
1.儒法合流的內(nèi)在基礎
秦亡漢興,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與民休息,約法省禁。這實質上是一種以道家思想為本、儒法融合的思想體系。一方面,雖然“專任刑罰”是秦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但這并不能抹煞法家“法治”思想的合理因素。因此,無論是漢初的黃老思想,還是漢武帝之后的“獨尊儒術”,在根本上都未摒棄法家“法治”的內(nèi)核,這就成為儒法合流的基礎之一。另一方面,即使秦王朝推行重刑主義,但儒家的忠孝思想以及對老幼、廢疾的恤刑思想均在“云夢秦簡”中有所體現(xiàn),不僅規(guī)定有維護皇權的謀反罪,還有維護父權的“不孝”罪,以及維護宗法倫理觀的強奸、通奸罪。在恤刑方面,以身高為標準來判斷刑事責任能力,未成年人(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以下)犯罪則不負刑事責任或者減輕刑罰;對于老人,秦律則規(guī)定有“免老制度”“無爵為士伍,年六十乃免老”。[3](P313)
這種儒法合流的趨勢甚至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況的思想之中。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一直抑法重儒,推崇孔子為儒家的典型代表,荀況的思想不被重視,但事實上荀況的思想?yún)s是儒法合流的理論根源。盡管荀況詳細闡述了“有治人,無治法”的“人治”思想,但是亦主張“隆禮重法”、禮法結合,“王”“霸”并舉,并從性惡論出發(fā),論證了法律在矯治人性、維持社會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荀況為儒法合流的出現(xiàn)開了先河。
2.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
經(jīng)過漢初黃老思想的“無為而治”,西漢的政治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呈現(xiàn)出繁榮富庶景象。但是,這種過于寬松的統(tǒng)治政策使整個國家缺乏凝聚力,與統(tǒng)治者尤其是有著雄才大略積極進取精神的漢武帝劉徹的意愿相悖。武帝希望加強專制皇權,抑制離心傾向,建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政權,而黃老思想是無法實現(xiàn)這一愿望的。相反,宣揚大一統(tǒng)理論以及宗法等級理論的儒家思想,滿足了漢武帝通過統(tǒng)一思想、提高修養(yǎng),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需求。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但是,此時的“儒術”已非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而是以儒為宗,兼采各家,尤其是法家思想的新型治國理論。從此,中國開啟了法律儒家化的進程,并逐步形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正統(tǒng)法律思想。從形式上看,這一過程是法律被儒家化了,而實質卻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這對于統(tǒng)治者維持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意義非凡。大儒董仲舒的法律思想核心是“德主刑輔”,即主張在治國策略中以道德教化為主要手段,以刑罰懲治為輔助手段,借此以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在實施過程中應“大德小刑”“先德后刑”,“德”“刑”兩者缺一不可。
1.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強調(diào)以民主為前提
從先秦到秦王朝,法家所謂的“緣法而治”“以法治國”,雖強調(diào)“刑無等級”“法不阿貴”,但同時又主張“法自君出”,極力推崇極端的君主專制,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梁啟超曾指出,“法家最大的缺點,在立法權上不能正本清源?!痹诋敶袊?,民主與法治都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與基本內(nèi)容,民主為法治奠定基礎,法治為民主提供保障。只有在民主基礎上制定出的法律制度,才更能體現(xiàn)公共利益的導向,切實保障人權。否則,法治就會成為少數(shù)人的特權,淪為專制的工具。
2.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兩手都要抓
秦亡漢興,漢承秦制。盡管漢初摒棄了秦王朝的嚴刑峻法,但是從“約法三章”到《九章律》的制定,漢朝依然在踐行法家的“緣法而治”,即便是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緣法而治”的治國方式仍未改變,所以被稱為是“儒表法里”。這就意味著早在漢代,統(tǒng)治者就意識到,“以法治國”與道德教化兩者的地位雖分主輔,但卻都不容輕視,只有兩手都抓,統(tǒng)治才能穩(wěn)固。在當代中國,雖已進入文明的法治社會,但依然不能忽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應當二者統(tǒng)一,不可偏廢。我們不能把道德與法律完全對立起來,法律的實施有賴于道德的支撐,加強道德教化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基礎。
3.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做好基礎工作:嚴密法網(wǎng),做到有法可依
作為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制王朝,秦的法制可以說是相當繁密。據(jù)“云夢秦簡”可知,秦律涉及國家行政組織及吏治管理方面的問題,所有權、債權及婚姻家庭問題,各種刑罰原則及刑名、罪名,還包括內(nèi)容詳備種類繁多的經(jīng)濟管理法規(guī),等等。其中,在婚姻家庭方面,秦律規(guī)定,夫毆妻屬違法行為;在手工業(yè)管理方面,對產(chǎn)品的規(guī)格有嚴格限定;在刑罰原則方面,有區(qū)分故意過失的“端”與“不端”、共犯加重處罰等,不一而足。漢初統(tǒng)治者將秦二世而亡的教訓歸為法網(wǎng)過于繁密,然事實卻是,隨著漢的統(tǒng)治穩(wěn)固和社會發(fā)展,其法律逐漸由“約法三章”發(fā)展為《九章律》,進而又有《傍章》以及各種律令。所以,導致秦亡的是專制與暴政,而非法網(wǎng)嚴密。法律作為治理國家的工具,只有更系統(tǒng)更完備,才能適應建設現(xiàn)代法治文明的需求。我國目前除了刑法、民法、訴訟法等大的部門法仍在不斷地進行修訂增補之外,《環(huán)境保護稅法》《水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一系列涉及國民切身利益的生態(tài)安全以及國家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也在陸續(xù)出臺。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實現(xiàn)有法可依,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必備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tǒng)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yǎng)、擇善而用?!盵4]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秦漢儒法融合過程中汲取有價值的經(jīng)驗教訓,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探索更切合我國國情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