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皖北文化適應與認同:“準傳教士”賽珍珠跨文化書寫探源

        2021-01-15 19:59:14趙麗莉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跨文化文化

        趙麗莉

        (蚌埠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美國諾獎作家賽珍珠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橋梁, 早期主要以中國題材書寫為跨文化傳播媒介,在文學作品中向西方世界展現出不一樣的真實中國。皖北宿州是賽珍珠中國農村題材作品《大地》和《母親》的主要背景地,這里被認為是賽珍珠文學事業(yè)的發(fā)軔之地。 與賽珍珠成長地鎮(zhèn)江、工作地南京相比,學界對宿州的關注較少,研究方向較為單一。 以往研究者多是本地學者,如原宿州學院邵體忠和鄢化志教授, 多從宿州的地理和文化本位出發(fā),探討宿州厚重的文化底蘊、樸實善良的皖北農民和最具代表性的皖北農村現實如何影響和成就了賽珍珠的寫作之路。 “賽珍珠的代表作《大地》與宿州文化的淵源已經是有目共睹”[1], 已得到學界認同。姚君偉教授斷言,“在宿州的數年生活給賽珍珠后來創(chuàng)作《大地》三部曲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2]?!顿愓渲閭鳌?作者彼得·康也認為是宿州給賽珍珠提供了素材,“提供了使《大地》廣為流傳的人物和他們活動的背景。 ”[3](P62)過去研究中賽珍珠大多作為突然闖入皖北城鄉(xiāng)社會的“異鄉(xiāng)人”,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其“他者”主體的內在情感和主觀能動性被忽略,這也割裂了賽珍珠的諾獎書寫與皖北社會現實的互動影響關系,進而遮蔽了賽珍珠早期跨文化創(chuàng)作中的某些關鍵因素。

        賽珍珠在中國輾轉多地,生活了近40 年,又旅居過亞歐多國,有著豐富的中西文化生活經歷。 百年前,這位金發(fā)碧眼的異鄉(xiāng)客僅在偏僻落后的皖北宿州呆了兩年半,為何能從這塊寂寥之地發(fā)掘出中國鄉(xiāng)村書寫的靈感呢? 1938 年, 賽珍珠榮獲諾獎后,作品風靡世界,國人也開始關注其人其作??墒潜藭r皖北宿州卻沒有條件和能力對此做出任何正面回應, 只有個別好事者街頭巷議,戲言賽珍珠的宿州寓所風水好[4](P5)。 圉于種種原因,一直以來,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地學者都把賽珍珠農村書寫與皖北宿州的地緣淵源看成是自然而然、 理所當然的,似乎無需多說或無話可說。本文嘗試從賽珍珠寓居皖北宿州的美國“準傳教士”身份入手,回溯她在皖北城鄉(xiāng)的傳教士生活和工作經歷,運用跨文化傳播中“文化適應”理論探尋賽珍珠農村書寫意識和跨文化創(chuàng)作意愿形成的根源,嘗試從新的視角解讀賽珍珠早期的跨文化創(chuàng)作。隨著賽珍珠在中國大地生活印記的逐漸消失,這段暫居宿州城鄉(xiāng)的歷史珍貴記憶永遠值得我們時刻探尋、回望和銘記。

        一、跨文化適應的特殊群體:來華傳教士

        “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 是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重要理論,也是跨文化傳播學的核心問題之一。 跨文化傳播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國內的傳播學領域指“跨文化傳播”,外語界稱之為“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傳播正式創(chuàng)建于20 世紀50 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的出版標志著該學科的誕生。 我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起步較晚,20 世紀末國內學者才開始陸續(xù)關注。 “從宏觀上看,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核心問題涉及我們與他者如何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誤解如何形成,以及交流如何跨越性別、國籍、種族、民族、語言與文化的鴻溝等多個層面。 ”[5]

        跨文化適應的重點是“跨”,當個體進入陌生的異質文化世界,要跨越不同的種族、地域、文化、語言等多方面障礙,促成與“他者”的順利交流和溝通。文化適應研究關注的就是個體或群體在適應異質文化世界時的互動過程。跨文化適應研究對象一般分為兩類: 一是長期居留在異質文化世界的群體,如移民和難民;二是短期居留者,即“旅居者”,如留學生、外派人員和旅行者等[6]。 西方來華傳教士作為短期的旅居者,是跨文化適應研究的特殊群體。 傳教士來華是以傳播基督教義為主,實現中華歸主的偉大目標,帶有明顯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印記?!皬娜祟惵L歷史長河來看,基督教的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過程,對整個人類的跨文化交流進程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7]。 隨著對近現代來華傳教士們文化身份和文化交流作用的認識加深, 上世紀80 年代占主導地位的殖民侵略范式略顯片面化,過于凸顯研究的政治化視角。 從上世紀80 年代后期,研究范式發(fā)生了根本轉變。 目前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教士與中國社會的近現代化進程及中西文化交流上[8](P7)。 來華傳教士在中國社會的跨文化適應行為和調整策略,對當下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借鑒意義。

        據統(tǒng)計,“1920 年,在華外國傳教士共有6 636人,其中來自美國的就有 3 305 人”[9],居歐美各國傳教士人數之首。 在美國來華傳教士中,女傳教士約占三分之二,賽珍珠即是其中一員。長久以來,賽珍珠并不認同自己的傳教士身份,她一直對來華傳教持反對態(tài)度,后期又公開與教會決裂。 賽珍珠即使不是一位正統(tǒng)的美國傳教士,但無疑是位教會人士。 她一直生活在中國的來華傳教士群體里,從事與來華傳教相關的活動, 曾多次在教會學校任教、在教會醫(yī)院協(xié)助工作等。 因此,本文借用楊慧林教授的“準傳教士”賽珍珠的說法[8](P2)。 賽珍珠的一生與美國傳教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張春蕾所言, 傳教活動像是賽珍珠身上無法磨滅的胎記[10],使她形成了獨特的多元文化觀和多元宗教立場。劉麗霞認為,在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中,賽珍珠是占有特殊地位的傳播媒介,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學的熱愛和傳播,充當了中西文化交流層面“之間人”角色[11]。最重要的是,由于和美國農業(yè)傳教士布克的第一次婚姻,賽珍珠才突然闖入了皖北大地的農民世界,正是傳教活動使賽珍珠有機會踏入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鮮為外人熟知的皖北社會,找到了摹寫皖北乃至全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絕佳藍本。

        1915 年, 出身美國農民家庭的約翰·洛森·布克畢業(yè)于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不久主動向長老會海外傳教協(xié)會申請, 想以農業(yè)傳教士身份去中國,被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委派到皖北宿州。 因宿州距南京僅二百英里,是種植小麥的窮地方,那里有一條剛竣工的鐵路[3](P62),這里才會成為布克在中國的農業(yè)試驗區(qū)。美國南北長老會是美國基督教在江蘇傳教的主要差會,從臨近上海的蘇州開始,在蘇南、蘇北地區(qū)逐漸發(fā)展傳教事業(yè),主要是沿大運河方向、在鐵路建成的城市推進[12]。 賽珍珠之父賽兆祥便是其中一員, 是南長老會在蘇北傳教的先行者,先后在淮陰、宿遷、徐州等地傳教,幼兒時期的賽珍珠和全家人隨父親多地輾轉。皖北的傳教活動最早可追溯到1894 年, 駐南京的基督會和長老會派傳教士到皖北地區(qū)考察,后選定渦、淮兩水交會的懷遠為皖北傳教中心[13]。 1901、1902 年,柯德仁、柯德義兄弟先后來到懷遠傳教。 1907 年,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派遣美籍人羅炳生(Robistine)至宿城傳播基督教[14](P7-8)。 美國傳教士賈德(Cater)夫婦在宿州大河南街東段出資興建了基督教堂(福音堂)。 賈德是柯氏兄弟的表兄弟, 在宿州還創(chuàng)辦了含光初級中學。 1916 年,賽珍珠在傳教士云集的廬山牯嶺小鎮(zhèn)度假時,結識了從事農業(yè)傳教的美國青年布克。二人成婚后, 賽珍珠向教會申請以傳教士妻子身份協(xié)助丈夫工作。 布克和賽珍珠便成為賈德牧師負責的宿州教會成員,暫住在大河南街福音堂教會大院內。

        賽珍珠到皖北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塵土漫天的泥土地和灰頭土臉的當地人[15](P144),這與她從小生活的秀美江南和學成歸來的現代美國截然不同,對她來說是一片陌生到丑陋的景象。當時宿州教會的傳教士們大多難以接受此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貧困落后的社會現實,紛紛離去?!坝幸粯訓|西總是把賽珍珠和傳教使團的其他人區(qū)分開”[16](P86)。 第二年開春時,“所有景物忽然在一夜間變得美麗了”[15](P145)。只是春天美景吸引了她的眼球和季節(jié)轉換改變她的看法嗎? 正如賽珍珠坦言,她頗費了些時間來適應這灰蒙蒙的丑陋景象[15](P145)。 賽珍珠不僅能坦然接受這個陌生到無法想象的世界,還在作品中真實地展現了皖北農村的生活現狀,把這方積貧積弱的土地變成全世界讀者心目中魅力無窮的“Good Earth”——“福地”。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從事文學活動,采用文字傳教策略由來已久,特別是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多方創(chuàng)新。如1919 年《官話和合本圣經》的漢譯成功,促進了基督教教義在中國民眾中更大范圍的廣泛傳播,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起了催化作用[8](P106)。 此外還翻譯了基督教的圣歌、圣詩,創(chuàng)辦了多種教會期刊,特別是極有影響力的《教務雜志》,譯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刊發(fā)傳教士們的文章,賽珍珠早期曾在這類刊物發(fā)表過多篇短篇小說。很多傳教士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而且作品“帶有豐富的感情、旺盛的想象力和感人的力量”[17], 有些還頗具影響。 總體上看,西方傳教士的文學創(chuàng)作大都以漢語為載體,為在華傳教事業(yè)服務,作品帶有明確的宗教教化作用。賽珍珠的寫作完全不同,她是以英文為載體、以西方讀者為受眾群體的, 向西方世界展現她所看到的真實中國。 賽珍珠與眾不同的跨文化創(chuàng)作意愿和書寫方式與她在皖北宿州的文化適應經歷是分不開的。

        二、賽珍珠的漢語優(yōu)勢和交流意愿

        跨文化適應是個復雜問題,也是個長期、動態(tài)的過程,沒有什么恒定不變的萬能模式。 要想很好地融入異質文化環(huán)境,個體最好先具備基本的適應性條件。 單波教授提出,社會文化適應首先需要的是互惠性的文化知識和積極的 跨 群 體 態(tài)度[18](P132)。這里互惠性的文化知識一般指跨文化適應中必備的語言文化知識和交往技能??缥幕m應必須通過交往才能實現,交往本身就是文化的交流?!斑m應者與東道國成員的交往實際上是文化與文化的對話?!保?9]在文化交流中,語言的作用首當其沖。當文化交流轉向更深層次時,可能關注的就不僅僅是表象的語言溝通,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

        漢語是來華傳教士在華傳教的必備工具,而差會早就意識到漢語能力對傳教士的重要性。 從19世紀末,開始設立語言考核制度,要求傳教士必須通過漢語考試才能留任[20](P115)。因此,學習漢語是傳教士們到中國后的必修課。大多數來華傳教士都精通漢語,他們?yōu)榱苏莆諠h語,費心盡力。賽珍珠父親賽兆祥熱衷漢語學習,來中國的輪船上還一直在研習漢語。 他的漢語水平極高,能嫻熟地用漢語布道和寫文章,還試圖把《圣經》翻譯成通俗的漢語版本。 “漢語對他來說比他的母語還母語——因為他說漢語的時間要多得多”[21](P219)。賽珍珠丈夫布克會說的漢語很有限。 作為農業(yè)傳教士,他經常要到農村做農業(yè)調查,賽珍珠必須隨行充當翻譯。 在皖北農村的田間地頭, 賽珍珠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莊稼人,和耕作的農夫談收成,和農婦們聊家常,和孩童們逗樂。 賽珍珠能和皖北農人們順暢地交流,極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漢語優(yōu)勢和宿州方言的南北雜糅性質。 賽珍珠從小生活在鎮(zhèn)江普通民眾中,接受了當地私塾老師孔秀才的多年悉心教導,對中國語言文化有很深的領悟, 她自身的語言優(yōu)勢是跨文化適應的優(yōu)越條件。雖然賽珍珠長期生活在中國南方,但不說南方的吳儂軟語, 卻說著一口北方口音的官話。 當她來到宿州后,“他們幸好也講官話 (北京方言),我只稍微糾正一下幾個發(fā)音,就能與他們順利交談了。 ”[15](P148)其實,宿州人和鎮(zhèn)江人在講話方式上有極大的不同。鎮(zhèn)江人講話時,音節(jié)在唇部和舌頭后部都可以進出, 但相對封閉落后的宿州農村生活節(jié)奏慢,農民們講話也慢騰騰的,低沉的聲音像從喉嚨里擠出來的[16](P76)。 皖北宿州位于淮河中游,“地處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的過渡地帶”“兼受南北方言的影響”[22],在這里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交錯并行。 當時皖北地區(qū)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文化教育事業(yè)幾近停滯,民眾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賽珍珠在宿州城區(qū)居住時結交了不少好友, 有的出身名門大戶卻目不識丁, 更不用說那些整日在泥土地上掙扎謀生的窮苦農民了, 他們使用的語言必然是最原生態(tài)的方言體系。 賽珍珠能夠和社會最底層的村婦農夫順暢交流,從而真正體會到農村生活的本質面貌,部分原因可以歸因于宿州方言的南北交融特征。

        賽珍珠除了具備能夠相互溝通的語言條件外,另一個優(yōu)勢就是雙方都有和對方交流的意愿。一方面, 皖北地處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之間的交融地帶, 一直處于南北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前沿陣地,當地人樂于接受外來文化。如賽珍珠所言,“他們性喜結交,又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充滿好奇”[15](P148)。 賽珍珠后來發(fā)現,這里人很風趣幽默,性格無拘無束,與江南人不一樣[15](P150)。的確,皖北人的性格兼具了南方人的柔軟細膩和北方人的粗獷豪邁。由于長期生活在災害頻發(fā)的黃淮之間,他們對于生活中發(fā)生的種種不幸,擅長用機智和玩笑化解,不失為一種難得的生活智慧,頗有老莊遺風。另一方面,賽珍珠轉變了早期“異鄉(xiāng)人”“異邦客”的心態(tài),十分樂于與當地人交往。這里賽珍珠的態(tài)度轉變是與其他來華傳教士們最大的不同。很多來華傳教士們一直對中國民眾抱有偏見,賽珍珠周圍傳教士們也是如此。 他們一直生活在與當地居民隔絕的教會大院里,抱怨當地環(huán)境的臟亂差和民眾的愚昧無知,對當地人避之不及,很少愿意與他們交往。 如賽珍珠夫婦最初居住的教會大院里,有一對美國醫(yī)生夫妻,“但那醫(yī)生的可憐的妻子憎恨中國人, 絕不愿走出家門一步”[15](P146)。 賽珍珠并不是第一個到皖北宿州的來華傳教士,卻是眾多皖北人親眼見到的第一個金發(fā)碧眼的西方人。 在跨文化交流中,旅居者自身的心理意愿嚴重影響著適應過程和適應效果?!熬恿粽咴谒枷雱訖C和心理傾向上是否愿意與新環(huán)境交流,會影響其對信息反應的敏感度、行動的持久性和對交流障礙的耐受能力。 ”[23]賽珍珠憑借自身優(yōu)勢和個人意愿, 與當地人親密交往,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三、賽珍珠的教會工作和社交能力

        有了文化適應必需的語言條件和情感意愿后,接下來就要落實到具體的跨文化適應行為上了?!八蛱貐^(qū)分了兩種關于適應行為的能力: 一是技術能力,二是社交能力”[23]。技術能力就是個體承擔社會角色必備的行為能力,如技術、服務等;社交能力則是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賽珍珠作為宿州來華傳教使團的一員, 參與傳教的相關工作是職責所在,也是快速融入當地環(huán)境的有效手段。 當時來華傳教士們在中國不只是宣揚基督教義,還采取了教育、醫(yī)療、文化等多種助教傳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東西方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大門。

        賽珍珠首先加入了宿州教會學校啟秀女校的教學工作,和美國傳教士瑪麗安·加納德一起工作。她倆年歲相仿,志趣相投,無話不談。1918 年,瑪麗安結婚后返回美國,留下賽珍珠一個人負責宿州教會學校的教育工作。 她還主動招收當地的文盲婦女,教她們學習文化,私底下對學生們認真負責,和藹可親,學生們都和她相處融洽。 賽珍珠在宿州教會學校的工作正是當時來華女傳教士的普遍做法?!懊绹畟鹘淌縼砣A前約有70%的人當過教師,因此對她們來說教育傳教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24]在當時女傳教士的傳教工作中, 除了教育傳教外,還有送醫(yī)送藥、收養(yǎng)孩童等方式。 賽珍珠在自傳中提到過,她曾充當過教會醫(yī)生的助手,給中國產婦進行剖腹產手術, 還試圖挽救隔壁上吊的媳婦、收留過流浪的乞討兒童等。賽珍珠母親凱麗也一直在踐行著上述行為, 她曾收養(yǎng)過一名中國女孩做義女,是賽珍珠的義姐。 賽珍珠看似在完成當時來華傳教群體的例行工作,而正是這些教會日常工作加快了她與當地人的人際交往,加深了她對暫居地異質文化環(huán)境的了解。 在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暫居者與異質文化成員接觸越多,就越容易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越能盡快融入當地的文化環(huán)境中。

        作為宿州教會的重要成員,賽珍珠借助其傳教士身份, 還有機會接觸到當時以至于現在外人都無法深入了解的皖北社會,“走進白人不曾到過的家庭, 訪問千百年來一直住在偏遠城鎮(zhèn)的名門望族”[15](P155)。 她充分發(fā)揮了社交能力的優(yōu)勢,結識當地的不同階層,既有達官貴人,也有平民百姓。賽珍珠和兩位鄰居張?zhí)?、吳太太交往親密,走動頻繁。張?zhí)撬拗莩抢锎髴羧思业漠敿抑鲖D, 娘家姓周,知書達理,性格豪爽,本來信仰佛教,后皈依基督教。張?zhí)芰Ψ欠?,提倡女子讀書,曾創(chuàng)辦宿縣女子第一小學,支持賽珍珠教會學校的工作,是賽珍珠念念不忘的良師益友。 吳太太溫柔聰慧,見多識廣。賽珍珠開始享受這深厚純真的友情,“她們是那樣精于生活之道,我很愛聽她們說話。 ”[15](P150)賽珍珠從兩位芳鄰處見識到中國家庭相處的智慧和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原則,在小說《東風·西風》、《庭院中的女人》等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四、對皖北農民的移情和認同

        旅居者隨著與異質文化成員交往的加深,會逐漸對異質文化生活有更深刻、 更客觀的了解和評估,而不再以最初的價值體系評判他人。 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他們會逐漸淡化雙方交往中的文化差異性, 嘗試尋找雙方文化中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以期更好地交流與溝通。因此,跨文化適應發(fā)展到高級階段就產生了跨文化認同[25]。戴曉東分析了多位西方學者的跨文化適應理論,提出跨文化認同理論。 “任何形式的跨文化認同都需要地方文化的支撐?!保?6](P220)地方文化是本地區(qū)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文化積累和沉淀,有鮮明的地域差異特性。 賽珍珠在此體驗到有別于江南水鄉(xiāng)和美國社會的皖北文化語境,在跨文化適應和跨文化認同過程中培養(yǎng)了跨文化書寫的敏銳性。

        雖然賽珍珠在鎮(zhèn)江生活時見過田里耕作的農夫,但她對鄉(xiāng)村生活的記憶停留于江南水鄉(xiāng)縱橫交錯的碧綠稻田或等待收割的金黃稻谷,多是以旁觀者、俯視者的視角去欣賞、贊嘆田園生活的浪漫,那只是對中國鄉(xiāng)村生活詩意化的想象,“更準確地說是西方人想象中詩意中國的土地以及生于土地死于土地的質樸勤勞的中國農民?!保?7]周寧教授認為,這體現了傳教士們代表的當時美國 “恩撫主義”的政治態(tài)度。但是賽珍珠見識過皖北宿州農民生活的真實面貌后,她對中國農村的印象不可能還只是詩意的想象了。 宿州地處黃淮大平原的南端,境內河流均屬淮河水系,河流眾多,地勢平坦,本應是地肥水美的魚米之鄉(xiāng)。 自唐宋以來,此地一直是兵家爭奪要地,飽受戰(zhàn)火之苦。 明清以來,黃河多次南泛,奪淮入海,淮水被迫改道,河床淤積,人為的因素又使此地缺乏必要的水利設施,造成了“雨多則澇,雨少則旱,十年倒有九年災”的災害現實。 近現代以來,淮河沿岸的皖北農民們幾乎遭遇了所有的天災人禍:水旱災害頻繁,軍閥連年混戰(zhàn),匪盜猖獗,地主盤剝。 賽珍珠在陪同布克到皖北鄉(xiāng)下調研時,他們到過宿州多地的鄉(xiāng)鎮(zhèn)、農村,如符離集(今宿州市埇橋區(qū)轄)、濉溪口子鎮(zhèn)(今淮北市濉溪縣轄)等,親眼見證了當地農民的困苦生活。這里到處是破舊低矮的茅草房和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農民,還有一個個泥污里滾爬、啃著沾滿灰塵的瓜果、光著身子、搞不清排行老幾的農家小兒。她和農夫討論田里的莊稼收成,和農婦們閑聊些家長里短,和渾身臟污的小孩玩樂。賽珍珠真正深入到中國農民階級的底層,了解了中國農民身上的苦難和悲情, 曾感慨:“這是在我童年之后最深入中國百姓的時刻。 ”[15](P146)。

        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旅居者一般會從工作和社會交往開始,逐步融入到異質文化體系中,而雙方情感的互通或移情是最難達到的。 “移情能力指能夠充分了解對方的立場和感受, 體會對方的需要,在思想上與他人取得認同。”[23]要想達到移情是極具難度的,這要求居留者不僅能夠深入到異質文化體系內部,親身體驗和感受,并能夠身體力行地實踐著與異文化成員的多層面交流。 更重要的是,外來者還要在了解異質文化的同時,對自己的母體文化進行反思,透過文化差異的表層現象,看到雙方文化內在隱秘的精神實質。

        賽珍珠在皖北宿州居住的時間越長,越能感受到城外村莊里窮苦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歡笑和淚水。 ”[15](P156)同樣是看待塵土滿身、土里刨食的農人們,賽珍珠不再覺得他們灰頭土臉、千面一色了,她在《大地》中滿含同情和贊美地描繪了在土地上辛苦耕作的農民。 王龍和阿蘭帶著頭生兒子在田里干農活,在晚秋依然毒辣的太陽暴曬下,“女人和孩子曬成了土壤那樣的褐色,他們坐在那里就像兩個泥塑的人。 女人的頭發(fā)上、孩子柔軟烏黑的頭頂上,都沾滿了田里的塵土。 ”[28](P38-39)這生于土、長于土、死后又歸于塵土的生活方式不正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嗎?賽珍珠開始真正理解中國最底層的農民階級,他們并非都一直良善,有時很殘忍,像《大地》中的阿蘭,在饑荒中親手掐死了剛產下的女嬰。阿蘭心里自然是悲痛萬分,“她不單是為自己的行為而悲痛,更為自己被逼到如此地步而悲痛”[15](P156), 那是災荒現實逼迫她不得不那么做,即使是女嬰留下來,在餓殍遍地、瘋傳“人吃人”的災荒年景中,根本無法存活。 《大地》中的災荒書寫十分精彩,中國農民面對災難時的堅韌不屈贏得西方讀者的感動和認同,這首先歸因于賽珍珠對皖北災害現實的親眼目睹和感同身受,才能從皖北這塊災難重重的土地上看到中華民族的脊梁——中國農民的偉大力量。

        賽珍珠真正感受到皖北農民的艱難困苦和堅韌不屈,為這最特殊的群體——中國農民發(fā)聲成了她的寫作初衷,“正是為自己直到今天(1953 年)仍熱愛和景仰的中國農民和普通百姓而積郁的憤慨,驅使我寫下了這個故事”[15](P280)。賽珍珠在南京開始創(chuàng)作《大地》時,沒有把故事背景放在富裕的城市,而是選取了偏僻的皖北農村。在賽珍珠筆下,王龍之輩的皖北農民只是普普通通的人類, 沒有被美化和掩飾,他們具有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美德,也有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人性弱點。他們身上沒有偉大和崇高,只有對土地的尊崇、命運的抗爭、生活的向往和生命的熱愛,這才是人類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

        五、結語

        來華傳教士是處在中西關系中的特殊人群,尤其是在中國出生、成長、生活很長時間的這一批人,他們在中國的生活軌跡、對待中國的態(tài)度、傳播中國印象的影響、自身的民族身份認同等都是值得關注的領域。賽珍珠作為皖北宿州傳教使團的普通一員,依托宿州的短暫寓居經歷開始了跨文化創(chuàng)作之路。一方面,賽珍珠突然闖入陌生的皖北社會后,沒有被皖北大地貧瘠落后的外表嚇倒,反而借助其教會人士的特殊身份,深入皖北鄉(xiāng)村,打破原有狹隘偏見,反思和重建對中國農村生活的全面認知,帶著尊重、 欣賞、 交流的態(tài)度發(fā)現了這塊土地上獨特的魅力,培養(yǎng)了跨文化書寫的敏銳性和創(chuàng)造力,從此開啟了別樣的精彩人生。 另一方面,近現代以來,皖北一直是被遺忘、被犧牲的角落,貧困落后像是摘不掉的帽子,在“異鄉(xiāng)人”的眼里,這些苦難現實卻折射出中華文明的光芒。在多災多難的歷史時期,在本土文化集體失語的狀況下,一個“異鄉(xiāng)人”用英語向西方世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皖北農家往事,使多災多難的皖北大地成為全世界讀者心目的“福地”。

        同時, 跨文化適應是跨文化傳播中的關鍵問題,是一個從對立到統(tǒng)一的動態(tài)發(fā)展和雙向發(fā)展的過程。個體對異質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和異質文化主體對個體的接納、包容是同步進行的。 文化主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他們不可能完全孤立地產生或成長,只有通過雙方不斷地聯(lián)系才能實現全面的發(fā)展或達到一種完成的狀態(tài)。 ”[29]賽珍珠皖北文化的適應過程可能會折射出如今中國文化想要“走出去”遇到的困境和挫折。文化對外傳播并不是單純的“送出去”或“拿過來”,必須要有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互動發(fā)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雙方都要不斷做出調整和自我改變, 力求達到對異質文化的尊重、理解、適應、認同的理想狀態(tài)。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正是當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本質意義。

        猜你喜歡
        跨文化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誰遠誰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境電子商務中的跨文化思考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16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亚洲成av人无码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极品久久免费看| 北岛玲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99在线无码精品秘 入口九色| 亚洲素人日韩av中文字幕| 日本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 91九色老熟女免费资源|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欧美日韩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二区| 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妻有码av中文幕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日韩AV有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视频|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色综合天天网|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永久免费人禽av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片|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添下边视频全过程|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仙踪林|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免费看| 毛片无码国产| 国产在线不卡AV观看|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日本不卡91| 草草浮力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 欧洲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