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正波,湯繼宏,陳日金,王成中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江蘇 鹽城 224000)
癲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病率約為0.3%~0.9%,其中BECT是癲癇的一種類型,特點是癲癇局限性發(fā)作,多在夜間睡眠中發(fā)生[1]。目前治療BECT的藥物種類繁多,臨床實踐證實病情發(fā)作和腦電圖預后良好,但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沒有明確結論。因此,選擇藥物時不僅要控制臨床癥狀,還要注意保護患兒的認知功能?;诖?,文中選取70例患兒作為對象,對比了奧卡西平和丙戊酸鈉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資料總結報告如下。
在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收治的BECT患兒中選取70例,起止時間是2013年6月~2014年6月。以用藥情況為準,分成2個小組:36例對照組中,包括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位于4~13歲,平均(8.5±3.5)歲;病程7天~6個月,平均(2.4±0.5)個月。34例試驗組中,包括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位于4~14歲,平均(8.3±3.1)歲;病程9天~6個月,平均(2.7±0.8)個月。2組資料信息差異不大(P>0.05),可進行以下比較研究,且經(jīng)倫理學機構批準。
(1)診斷標準[2]:有明確的癲癇發(fā)作病史,經(jīng)腦電圖檢查確診。(2)納入要求:年齡≤14歲,癲癇發(fā)作頻繁,近6個月內發(fā)作3次以上;家長知曉本次研究,依從性良好。(3)排除的患兒有:不典型BECT,心腦肝腎及血液疾病,神經(jīng)和遺傳代謝疾病,藥物過敏或禁忌等。
1.3.1 對照組
使用丙戊酸鈉(由湖南湘中制藥公司生產(chǎn),批號H43020874),口服用藥,起始劑量為每天5~10 mg/kg,隨后每周增加5~10 mg/kg,維持劑量為20~30 mg/kg。治療時間為2年。
1.3.2 試驗組
使用奧卡西平(由瑞士諾華制藥公司生產(chǎn),批號H20140098),口服用藥,起始劑量為每天5~10 mg/kg,每隔1周增加5~10 mg/kg,維持劑量為20~30 mg/kg,最高不超過900 mg,分2次服用。治療時間為2年。
(1)觀察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如下[3]: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癲癇發(fā)作減少75%以上;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癲癇發(fā)作減少50%~75%;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癲癇發(fā)作減少50%以下。(2)分別在治療前、后,利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評估患兒的認知功能,包括總智商(FIQ)、語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3個項目,得分越高代表認知功能越好。(3)用藥期間,觀察記錄不良反應情況,常見如頭痛、皮疹、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情緒異常等。
利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shù)類資料以[n(%)]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類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可知,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2%,略高于對照組的83.3%,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2組FIQ、VIQ、PIQ評分均明顯增高,且試驗組增高幅度更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和治療前比較,aP<0.05;和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時間 FIQ VIQ PIQ試驗組(n=34)治療前 96.7±8.0 95.8±4.8 97.1±9.3治療后 103.5±8.1a 101.2±4.4a 103.9±8.0a治療前 97.9±8.2 97.0±4.2 100.9±8.2治療后 107.9±8.3a b 107.1±4.6a b 109.2±10.1a b對照組(n=36)
用藥期間,試驗組出現(xiàn)頭痛2例、皮疹1例,共計發(fā)生率為8.8%。對照組出現(xiàn)皮疹2例、惡心嘔吐3例、肝功能損害2例、情緒異常3例,共計發(fā)生率為27.8%。分析可知,相比于對照組,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顯著(x2=4.154,P=0.041)。
良性癲癇發(fā)生在小兒的特定時期,發(fā)作時腦電圖異常,但解剖學正常,BECT就是一種典型代表。研究顯示,BECT多發(fā)生在7~10歲兒童中,入睡后和睡醒前容易發(fā)作,一般從一側口面部開始發(fā)病,表現(xiàn)為面肌抽搐、流涎、口齒不清,少數(shù)伴有意識喪失。在癲癇樣放電的影響下,患兒睡眠的潛伏期延長、覺醒次數(shù)增加,導致睡眠質量降低,易引起認知行為障礙,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
文中以70例患兒為對象,對照組、試驗組分別使用丙戊酸鈉、奧卡西平治療。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差異不大,但試驗組治療后的FIQ、VIQ、PIQ評分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和李婕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可知,丙戊酸鈉是傳統(tǒng)抗癲癇藥物,作用機制包括:①有利于大腦合成γ氨基丁酸,該物質濃度增高,能增強突觸的反應性;②阻止鈣離子進入神經(jīng)元;③抑制相應酶,提高大腦內氨基酸水平,從而穩(wěn)定神經(jīng)膜。但是,該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多,不僅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而且會降低用藥依從性,因此必須尋找一種更安全有效的藥物。
奧卡西平是治療BECT的新型藥物,屬于卡馬西平的衍生物,具有較強的藥理活性,可以穿透血腦屏障。由于臨床應用時間短,該藥物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晰,已有研究認為,患兒使用奧卡西平后,可以阻斷鈉通道,抑制神經(jīng)膜的過度興奮狀態(tài),減弱突觸傳導興奮和沖動的能力,避免神經(jīng)反復放電,從而抑制癲癇癥狀,實現(xiàn)治療目標。結合研究數(shù)據(jù),可見奧卡西平的應用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