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嬌 鐘廣英
摘要:目的:探究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中醫(yī)康復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間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人數為70例,采用不同康復治療方法,通過對比分析探究中醫(yī)康復治療的效果。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各項癥狀評分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的各項評分更低,效果更好。結論:將中醫(yī)康復治療方法應用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中,其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不良癥狀,提高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
關鍵詞:腦卒中;肩手綜合征;中醫(yī)康復治療;效果
就腦卒中來說,患者發(fā)病后,其很容易并發(fā)肩手綜合征,主要是指患者的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不良綜合征,在這一情況下,發(fā)生在腦卒中后的3天到半年之間,發(fā)病率高達30%左右[1]。腦卒中肩手綜合征患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上肢水腫、皮膚溫度升高和后期關節(jié)萎縮的情況,甚至部分患者表現為畸形,對患者的健康影響較大。本研究則在此基礎上,將中醫(yī)康復治療方法進行應用,探究其在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分析和研究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之間,選取7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其中,男性人數為34例,女性人數為36例,患者的最大年齡值和最小年齡值分別為78歲和47歲,對應的年齡均值為(65.45±3.92)歲。本研究以對照形式開展,將70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命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人數為3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表示為P>0.05,符合比較標準。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聯合溫針灸,西藥主要將醋酸潑尼松片進行應用,主要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藥物進行應用,對應的國藥準字為:H12020123,干預劑量為每次10mg,每天干預3次。溫針灸則選擇患者的曲池穴、肩前穴、外關穴、三里穴、血海穴和膻中穴等,進針方式以飛針法為主,進針后,留針時間為30min,在得氣后,給予艾條點燃,在與患者皮膚3cm左右的位置套入針柄,每天干預1次,給予患者連續(xù)三周的治療。
實驗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醫(yī)康復治療。首先采用冰水療法,將患者的患側手臂伸入冰水混合物中進行浸泡處理,其水冰比例控制在3:1,以患者耐受性為主,給予患者連續(xù)5次干預。其次,給予患者冷熱交替浸泡法,將患者患肢放置在溫度在0攝氏度和溫度在60攝氏度的水中進行交替浸泡,持續(xù)交替干預20分鐘。最后,推拿療法,在患者的患側的上下肢和背骶部進行干預,干預手法分別為點、按、揉等,實現推拿干預。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主要將SPSS20.0軟件進行應用,其中,對計量資料的計算,結果表示以( )為主,驗證以t值為主,而計數資料的統(tǒng)計,比較結果采用(n,%)進行計數,進行驗證,則用x2值表示,在結果顯示數據比0.05小時,表示此次研究計算存在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水腫、關節(jié)活動度和VAS評分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在臨床發(fā)展中,腦卒中發(fā)病后,患者還會并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中肩手綜合征是較為常見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可能與患者交感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早期不正常運動和肩關節(jié)結構功能改變等因素相關[2]。臨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通常是將西醫(yī)治療方法進行應用,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實現對患者炎性細胞的有效控制,將炎性機制的形成進行阻擋,從而改善患者癥狀。從中醫(yī)學角度出發(fā),其認為腦卒中患者表現為氣滯血瘀癥,在風寒痰濕的情況下發(fā)病,導致經絡受到阻塞,表現出肩手綜合征。在此基礎上,將溫針灸方法進行應用,可將膻中穴調和,血海穴則升血化瘀,效果顯著,中醫(yī)康復療法中的冰水療法和冷熱交替法等,可促進患者感覺功能的增強,進行不斷刺激,提高運動能力[3]。而推拿法則可舒經活絡,活血行氣。在將多種方法進行聯合使用時,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意義顯著。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中應用中醫(yī)康復治療方法,其臨床效果顯著,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水腫,提高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臨床應用意義價值高,可推廣。
參考文獻
[1]盧明香,劉蘭英,王培霞,等.醒腦開竅針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40例[J].中醫(yī)研究,2020,33(07):55-58.
[2]張嚴嚴.火針陽性反應點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20.
[3]方培培.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中醫(yī)藥聯合康復治療效果觀察探討[J].糖尿病天地,2019,16(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