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叢妍 ,何克林 ,馬睿杰 *
小兒腦癱指一組由于發(fā)育中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而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發(fā)育持續(xù)性障礙綜合征,可導致活動受限及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及繼發(fā)性肌肉骨骼等問題[1-2]。有研究表明,44%的腦癱患兒存在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包括難以入睡、睡眠持續(xù)時間短、易醒、睡眠過度等,其中以難以入睡、睡眠持續(xù)時間短最常見[3-4]。此外,腦癱患兒睡眠障礙引發(fā)的焦慮、煩躁也嚴重影響著患兒生長發(fā)育、喂養(yǎng)及自身康復[5-6]。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鎮(zhèn)靜、安眠藥物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但長期服用鎮(zhèn)靜、安眠藥物會引發(fā)一系列不良反應[7-8]。研究表明,頭皮針等中醫(yī)針灸療法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具有獨特優(yōu)勢[9];筆者所在課題組前期研究已證實和胃針法對睡眠障礙療效明確[10],但和胃針法用于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的臨床效果尚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和胃針法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12月在義烏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就診的腦癱患兒共80例,年齡3~6歲。納入標準:(1)符合腦癱及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并由專業(yè)醫(yī)生負責診斷和鑒別診斷;(2)兒童睡眠習慣問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總分>45分;(3)年齡>2周歲但<7周歲。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全身重要臟器器質性疾??;(2)伴有精神疾病或嚴重癲癇。本研究經義烏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審查決議編號:A000038),所有患兒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腦癱的診斷參照《腦癱指南及定義、分型、診斷標準修訂》[1],其中必備條件包括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障礙、運動及姿勢發(fā)育異常、反射發(fā)育異常、肌張力及肌力異常;參考(非必備)條件包括具備引起腦癱的病因學依據(jù)、顱腦影像學(包括MRI、CT、B超)檢查佐證。睡眠障礙的診斷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11]:(1)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fā)于睡眠障礙,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且持續(xù)時間> 1個月;(3)存在睡眠障礙引起的明顯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4)無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
1.3 分組方法 按照患兒入院順序,先采用計算機產生由80個數(shù)字組成的隨機序列,再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按照1:1比例隨機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與和胃針法組,每組40例;隨機序列及分組信息由項目組負責人采用信封進行保存并保密、不得提前拆啟;確定入組病例后由指定人員依照信封編號、升次順序對信封進行拆封,獲得分組信息后該信封立即失效并不得再次使用。
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
(1)采用經絡辨證理論指導針灸選穴處方,重視針灸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的核心理論和相關學說;(2)針對腦癱患兒睡眠障礙,在經驗取穴基礎上加用和胃針法進行輔助治療,強調足陽明胃經與神志病癥的關系,與以往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取穴涉及多條經絡有所不同;(3)本研究為首次開展的和胃針法輔助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的臨床研究。
1.4 治療方法
1.4.1 常規(guī)治療組 常規(guī)治療組患兒接受頭皮針配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頭皮針治療:選用0.25 mm×25.00 mm 針灸針,取“靳三針”中的“智三針”(神庭及左、右本神)、“四神針”(百會穴前、后、左、右旁開1.5寸)、“腦三針”(腦戶及左、右腦空)、“顳三針”(耳尖直上發(fā)際2.0寸及前、后旁開1.0寸),其中“智三針”由前向后平刺0.5~0.8寸;“四神針”針尖向外平刺0.5~0.8寸;“腦三針”“顳三針”向下沿皮平刺0.5~0.8寸。間隔15 min行針1次,頻率為200次/min,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無明顯虛實者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年齡偏小或不能配合者不留針);1次/d,5 d/周,30次為1療程。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Bobath技術、Rood技術、Vojat療法等,30 min/次,1次/d,5 d/周,30次為1療程。
1.4.2 和胃針法組 和胃針法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和胃針法輔助治療,即針刺天樞穴、足三里穴,其中天樞穴位于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0寸,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0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針刺前令患兒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選穴部位皮膚后開始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其中天樞穴采用毫針直刺至腹膜壁層,以局部酸脹感明顯為度;雙側足三里穴采用毫針直刺0.3~0.5寸,以局部酸脹為度。針具、療程同常規(guī)治療組。
1.5 觀察指標
1.5.1 CSHQ評分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采用CSHQ評估患兒睡眠習慣與質量。CSHQ主要從入睡時間抵觸、入睡潛伏期、睡眠持續(xù)時間、睡眠焦慮、夜醒、異態(tài)睡眠、睡眠呼吸障礙及白天嗜睡 8個因子反映兒童睡眠狀況,由患兒家長根據(jù)近1個月內患兒睡眠行為進行填寫,并根據(jù)所描述睡眠行為發(fā)生頻率進行評分,其中偶爾計1分、有時計2分、經常計3分;CSHQ總分越高表明患兒睡眠障礙越嚴重。
1.5.2 有效率 以治療后患兒CSHQ總分<45分或較治療前降低,或伴隨癥狀減輕為有效,以治療后CSHQ總分>45分或伴隨癥狀未減輕為無效;有效率=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6]。
6.2.3 更自由地表達自我階段 患者:“我收到一個郵件,讓我不高興,我一方面不想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出來心情不好,但內心又想讓自己舒服。之前我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情緒不好,以為是在陌生環(huán)境才出現(xiàn)的焦慮,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我的情緒表現(xiàn)還是比較突出的?!?治療師:“對了,你講得很好。”患者:“我覺得我自己這個個性搞得我都沒有朋友了,沒人聊天,我希望我的問題別人幫我整理出來,不想自己來搞?!敝委煄煟骸笆堑?,你是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有些依戀的表現(xiàn)。”
1.5.3 針刺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記錄兩組患兒針刺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后、治療后1個月CSHQ各因子評分及總分與治療前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入組情況及一般資料 常規(guī)治療組、和胃針法組各有8例患兒脫落,最終各納入32例患兒。常規(guī)治療組患兒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齡為(4.5±1.2)歲;和胃針法組患兒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齡為(4.6±1.4)歲。兩組患兒性別(χ2=1.576,P=0.209)、年齡(t=0.190,P=0.8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2 CSHQ評分 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CSHQ各因子評分、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治療后1個月CSHQ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3 有效率 常規(guī)治療組患兒治療有效21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65.6%;和胃針法組患兒治療有效28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5%。和胃針法組患兒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67,P=0.039)。
2.4 針刺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兒均未發(fā)生針刺相關并發(fā)癥。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CSHQ評分比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scale and factor scores of CSHQ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one month of treatment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CSHQ評分比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scale and factor scores of CSHQ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one month of treatment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1
images/BZ_87_1101_2129_1122_2159.pngimages/BZ_87_1689_2129_1711_2159.png組別 例數(shù) 入睡時間抵觸 入睡潛伏期 睡眠持續(xù)時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常規(guī)治療組 32 11.50±2.08 9.81±1.33a 9.72±1.49a 2.75±0.92 2.06±0.88a 2.03±0.82 a 6.38±1.34 4.63±1.16a 4.78±1.43a和胃針法組 32 11.53±2.08 9.63±1.31a 9.63±1.50a 2.72±0.96 2.03±0.82a 1.84±0.68a 6.34±1.43 4.13±0.83a 4.31±1.23a t值 0.060 -0.567 -0.251 -0.133 -0.147 -0.996 -0.090 -1.984 -1.405 P值 0.952 0.573 0.802 0.894 0.884 0.323 0.928 0.052 0.165組別 睡眠焦慮 夜醒 異態(tài)睡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常規(guī)治療組 7.94±1.64 5.59±1.01a 5.72±1.17a 4.38±1.62 3.31±1.51a 3.13±1.43a 7.50±1.50 6.28±0.89a 6.25±1.02a和胃針法組 8.09±1.71 5.28±0.85a 5.41±1.13a 4.19±1.57 3.16±1.51a 2.97±1.36a 7.50±1.52 6.25±0.80a 6.25±1.05a t值 0.372 -1.337 -1.086 -0.469 -0.414 -0.448 0.000 -0.148 0.000 P值 0.711 0.186 0.282 0.641 0.680 0.655 1.000 0.883 1.000images/BZ_87_1016_2486_1037_2516.pngimages/BZ_87_1662_2486_1683_2516.pngimages/BZ_87_1022_2843_1043_2872.png組別 睡眠呼吸障礙 白天嗜睡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常規(guī)治療組 4.63±1.50 3.28±1.30a 3.38±1.36a 10.31±1.42 9.22±1.66a 8.84±1.35a 55.38±4.59 44.19±4.40a 43.94±3.45a和胃針法組 4.50±1.48 3.22±1.34a 3.28±1.33a 10.34±1.41 9.22±1.58a 8.94±1.19a 55.22±4.63 42.91±3.89a 42.63±3.48a t值 -0.336 -0.189 -0.279 0.088 0.000 0.295 -0.136 -1.235 -1.514 P值 0.738 0.850 0.781 0.930 1.000 0.769 0.893 0.221 0.135images/BZ_87_1646_2843_1667_2872.png
腦癱患兒發(fā)生睡眠障礙的原因除了腦發(fā)育不良外,還與家庭緊張因素、養(yǎng)育方式、睡前過量功能訓練等有關,同時腦癱患兒自身肌張力、運動模式異常等也可影響睡眠質量[12-13]。中醫(yī)學理論認為,睡眠障礙屬“不寐”“不得臥”“目不瞑”等范疇,總體病機為陽盛陰衰、陰陽失交,與心、肝、腎等密切相關[14];小兒腦癱屬“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與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和氣血盛衰等密切相關。對于小兒腦癱的治療,應從先、后天入手,以補腎健腦,健脾益氣為主要治則?!邦^為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頭,諸經皆歸于腦”,已有研究表明“靳三針”療法治療腦癱療效確切[15-17],本研究取“靳三針”中的“智三針”“四神針”“腦三針”“顳三針”進行頭皮針配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并作為對照。
谷忠悅等[18]通過對照、分析《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與心身疾病相似的證候,得出神志病癥與足陽明胃經關系密切的結論;成詞松等[19]研究認為,在確立經絡辨證整體框架及足陽明胃經的基礎上選穴至關重要。既往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穴可通過改善顳葉的葡萄糖代謝及增加顳葉的血流量而有效改善睡眠、調節(jié)情緒[20];筆者所在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以天樞穴、足三里穴為主穴的和胃針法具有調和全身陰陽、氣血,行氣解郁,和胃化痰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礙患者失眠癥狀[10]。本研究采用和胃針法(針刺足陽明胃經天樞穴和足三里穴)輔助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結果顯示兩組患兒治療后、治療后1個月CSHQ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和胃針法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表明和胃針法輔助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具有一定臨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兒睡眠習慣與質量,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天樞穴和足三里穴的健脾益氣、調理氣血功效有關。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兒均未發(fā)生針刺相關并發(fā)癥,表明和胃針法輔助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和胃針法輔助治療腦癱患兒睡眠障礙具有一定臨床效果和優(yōu)勢,可有效改善患兒睡眠習慣與質量,這為腦癱患兒睡眠障礙的針灸治療及選穴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著眼于腦癱患兒伴隨癥狀的治療可能有利于提高腦癱患兒生活質量及康復效果。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兩組患兒治療后、治療后1個月CSHQ各因子評分及總分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可能與樣本量較小等有關,后續(xù)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
作者貢獻:徐霞進行文章的構思,研究的設計、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并撰寫論文;徐霞、叢妍、何克林進行論文及英文的修訂;馬睿杰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