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峰 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院
經過30 多年的發(fā)展和探索,目前在我國,學界對科技傳播的內涵大致形成了兩種比較普遍的共識,即“科技傳播”和“科學傳播”,這兩種共識在本質上趨于一致。清華大學孫寶寅教授認為,“科技傳播是科技信息運動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實現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盵2]
科技傳播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當然遵從傳播學基本規(guī)律,對科技傳播的研究同樣有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對象分析、效果分析五大方面,同時在研究過程中,應當在上述框架的基礎上注意科技傳播本身的特征。結合媒介環(huán)境的新變化,科技傳播的特征可大致歸納為:
第一,科技傳播由過去的“高位”向“低位”傳播,變成了傳受幾乎趨于平等的傳播。這得益于新媒體尤其是社會化媒體的發(fā)展,互聯網的去中心化使傳受雙方的地位對等起來。
第二,科技傳播中傳受互動增強。隨著社會化媒介在科學傳播中的廣泛應用,傳受互動較以往更加頻繁。
第三,科學傳播廣泛走入大眾視野。要想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單憑學校的學習遠遠不夠,科技傳播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果殼網主編徐來說,“科技傳播”這個短語在結構上可以有主謂結構和偏正結構兩種理解,恰好對應科學傳播理論中的兩種模型:主謂結構對應缺失模型(主要觀點是:公眾缺少科學知識,因而需要提高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3]),重點放在“科學”上;而偏正結構對應互動模型(主要是指傳受雙方的互動),重點放在傳播上。兩種傳播模型,都體現著了傳播理念的變化,而這些都是基于傳播生態(tài)的變化而發(fā)生的。一開始科技傳播比較少借助社會化媒體,因為那個時候的知識分子,手中掌握著一定程度的媒體話語權,其觀點主張及其所體現的社會價值能夠很好地展現;而現在,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社會化媒介的言論節(jié)點逐漸形成。
基于協同論從無序走向有序的內在機制,耦合協調發(fā)展成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綜合承載力與區(qū)域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系統(tǒng)動力。由于北京、天津、河北8個城市之間土地綜合承載力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在測算耦合協調程度時,將京津冀城市群分別進行考察。根據構建的耦合協調評價模型來測算北京、天津、河北土地綜合承載力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耦合協調發(fā)展度。
1.賬號概況
據新浪微博顯示,×××雜志官微開通于2009 年8 月28日,第一條微博發(fā)布于2009 年12 月28 日。截至目前,該賬號粉絲人數接近1300 萬。
2.媒體分析
通過一段時間以來對該賬號的關注不難發(fā)現,×××雜志官微之所以能夠獲得不俗的傳播效果,與其風格化的運營密不可分,而風格化運營的本質則集中體現為媒體創(chuàng)意。
歸納起來,×××雜志官微所發(fā)布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營銷。作為雜志的官方微博,當然逃不脫營銷的話題,但發(fā)布營銷信息的微博很少涉及科技傳播的內容,本文不做論述。
第二類,答疑和科普。答疑是科學傳播在社會化媒體上常用的表達方式,通過問答這種互動性極強的形式,傳受雙方的地位變得對等,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這個過程也呈現出了極強的媒體創(chuàng)意意識。
目前,×××雜志官微已經形成了“公眾配圖提問+×××答疑解惑的固定模式”,這也是×××雜志官微的一大特色。微博網友會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如某種動植物的名稱、某種自然現象、某些謠言等)以“@博物雜志”的形式向其提出,通常情況下,×××雜志會給出詳細的解答。單純的“你問我答”模式,似乎并不能體現出其媒體創(chuàng)意,事實上,×××雜志官微的答疑并不是“中規(guī)中矩”的問答,其答疑方式(包括語體、語氣)往往是創(chuàng)意的最直接體現。
×××雜志官微這種被多數微博網友評價為“高冷”風格的答疑,恰恰是一種風格化的創(chuàng)意所在。首先,幽默的、略顯刻薄的語言,能夠迅速引起受眾的注意;其次,支撐這種看似“高冷”風格的實際上是媒體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這兩點實際上已經構成了一個好的媒體創(chuàng)意的前提,即受眾注意力和內容。粉絲主體的年齡層次決定了粉絲對這種傳播語體的偏愛,幽默、略顯刻薄的語言風格激活了當下受眾的認知圖式,消除了科學與受眾之間的屏障,受眾在受到輕微程度上的“言語刺激”之后,反而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話題的互動,進行二次傳播,這體現在微博網友大量的評論、轉發(fā)和點贊行為上。×××雜志官微運營者張辰亮表示,他們特別欣賞受眾的提問精神,并且鼓勵受眾參與到這種互動性極強的科技傳播過程中。
另外,媒體人格化也是×××雜志官微的創(chuàng)意所在。媒體的人格化一直都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新媒體的運營中,比如“主頁君”等稱呼。人格化運營的好處在于,媒體能夠在類似于廣場的微博平臺上,迅速聚攏一批有共同話語空間的用戶,形成自己的“圈子”,并且會使受眾在提及該賬號的時候能夠聯想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也決定了在面對某些事情的時候,該賬號會用一個什么樣的立場來發(fā)聲、從哪些角度進行分析。
與眾多新媒體一樣,×××雜志官微在運營上無外乎是“一個人+一個群體”的模式,“一個人”就是“博物君”,網友對其有“薄霧寶寶”“博污”等若干稱謂,為了增強賬號人格屬性,運營者還開發(fā)出了許多“衍生品”——微博賬號@博物君的夾竹桃天蛾幼蟲君和博物系列玩偶;“一個群體”便是其龐大的粉絲群體。張辰亮在談到微博運營時說,用戶之所以會關注×××雜志,是因為該賬號“有用”,除了可以向博物君提問之外,單單是看別人的提問都能增長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風格化運營得到的粉絲群體具有較強的粘合性和穩(wěn)定性,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看似散落在沙漠中的珍珠一樣無序,但事實上這個群體是可控的,如果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傳播效果便會較傳統(tǒng)媒體(雜志)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這就引出媒體創(chuàng)意與媒體的議程設置的話題。媒體創(chuàng)意無論優(yōu)劣,其出發(fā)點一定是想為受眾設置議程,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雜志官微曾為其受眾設置了兩次堪稱經典的議程,一是關于夾竹桃天蛾幼蟲的話題,二是關于戴勝的話題,兩個話題均引發(fā)了網友的大討論,知乎上甚至有專門的帖子講解話題的原委。截至目前,這兩個議題已經成為周期性話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被網友提及,這個過程也是科技傳播的過程,不斷有新的受眾在話題的周期性循環(huán)中“被科普”。
根據清博指數的數據顯示,截至最近一次的數據統(tǒng)計,×××雜志官方微信號的新榜指數為838.1,文章平均閱讀數為26094[4]。
與微博的開放傳播不同,微信是基于強關系的社會化媒介,開放程度不能與微博相匹敵,微信的優(yōu)勢在于它作為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其使用頻度在不斷地提升。同時,也正是由于其即時通訊軟件的屬性,決定了微信公眾號所傳播的信息呈現出強烈的碎片化特征。針對這一特征,媒體需要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第一,將受眾細分,按照不同分眾的不同需求制定出差異化傳播策略,進行小而美的傳播;第二,化零為整,以媒體策劃意識將“碎片”整合;第三,重視傳受互動。
1.受眾細分,實現“小而美”的傳播
一方面,針對分眾群體進行主題選擇,比如博物館日、雙子座等話題,就是針對特定受眾的傳播活動。當科技傳播訴諸大眾傳播媒介,既要顧及本身所附帶的科學屬性,又要遵循大眾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萍紓鞑ケ旧砭筒贿m合“一鍋煮”的傳播模式,加之大眾傳播領域受眾細分也已經日漸成為業(yè)界和學界的主流認知,這就要求科技傳播的傳者(媒體)在選題的策劃過程中就應將細分考慮在內,這種精細化分類的做法是傳播致效理論重點強調的內容。
另一方面,選題與熱點話題結合的做法,傳統(tǒng)媒體時代便是常用的策劃手法,新媒體更是如此——抓蟲過六一、2B鉛筆、粽葉、足球場草坪的文章分別對應著兒童節(jié)、高考前夕、端午節(jié)、歐洲杯開幕。在常規(guī)的熱點事件中找到科技傳播的切入點,就是要求媒體具有極強的策劃能力,就是需要找到“傳播最近點”,科技傳播不比新聞報道,不是簡單地將事實報道出來就可以的,傳播者必須在敘事倫理中,生發(fā)出對科學知識的闡釋,同時,科技傳播過程中,切忌空對空、理論實踐脫節(jié)的信息,這樣一來,既需要將科學信息透過熱點事件傳達給受眾,又不能讓受眾感到牽強、仿佛被強迫著接受一般。
2.化零為整,以策劃意識將“碎片”整合
科學知識、科技信息的內容十分豐富,尤其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更是十分繁雜。如果是單單抓住每一個單個的事件或熱點進行科普,那么未免顯得過于瑣碎。媒體需要做的是盡量策劃出系列性自成體系的內容,將單個的“點”串聯成“線”,再將一條條“線”編織成“面”。博物雜志官方微信在進行選題策劃時,始終注意這個問題,其中星座系列是每個月份都會推送的,其微信公眾號還有類似專欄的文章(部分包含音視頻)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在盡可能地梳理碎片化的信息,使其條理化,漸漸形成集群效應,使總體的作用大于各部分作用之和。
3.加強互動,充分調動受眾主動性
相較于“廣場式”的微博,微信更像是一個客廳,公眾號運營者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博物雜志官方微信對投票功能的運用十分靈活,曾一度在每一篇科普文章后面都會附加名為“隨堂考”的投票,這是區(qū)別于其他同類微信公眾號最為顯著的一點。在評論功能被大范圍應用于新媒體之前,投票功能是最能吸引受眾注意的方式,合理利用投票功能,不僅能夠增強用戶黏性,為有效傳播提供前提條件,運營者還能夠通過系列性的投票描繪用戶畫像,實現精準傳播。
微信公眾號的評論功能已經相當成熟,“文章+評論”的形式已經成為PGC 的主要構成方式,用戶評論與公眾號圖文構成新的傳播文本,其信息量遠超簡單意義上的圖文推送。
與上述兩種互動相比,線下活動帶有一定的營銷性質,拋開其營銷屬性不談,線下活動應屬于傳受互動的最高級形式,尤其是對于科學傳播媒體而言,許多科學傳播的組織(如科學松鼠會)一直十分重視線下活動。通過策劃組織線下活動,傳受之間、受眾之間有大眾傳播變成組織傳播、人際傳播,互動關系更為親密,傳播效果更為明顯。
媒體運營離不開創(chuàng)意與策劃,科技傳播同樣如此,獨特的創(chuàng)意與策劃配合優(yōu)質的內容,為良好的傳播效果準備了條件。×××雜志借助微博、微信等平臺,以多元傳播擴大影響范圍,在科學傳播領域蔚為出色,其經驗值得同類媒體學習,希望各個致力于科學傳播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在媒介的創(chuàng)意和策劃上取長補短、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科學傳播高水平、多趣味的方向不斷發(fā)展。
由于時間倉促,本文對×××雜志官方微博、微信只進行了相對較短的跟蹤觀察,便在此基礎上成文,部分觀點尚不成熟,亦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xù)深入,不斷完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