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臥龍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2010年以來,高校題材電影中以大學生情感為敘事主線的電影占據(jù)著一定的比例,如《女生日記》(2011)、《男生日記》(2012)、《青春的你》(2014)、《匆匆那年》(2014)、《微微一笑很傾城》(2016),這類電影中“情感懷舊”已成為基本的類型話語,尤其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將情感敘事、懷舊空間與青春期的小情緒做到了完美融合。
借助格雷馬斯關于行動范疇的概念,影片第一個敘事序列是女大學生對愛情的追求,主體是以鄭薇為代表的女大學生,客體是愛情,在鄭薇與陳孝正的愛情中,發(fā)出者是鄭薇,接受者是鄭薇與男生雙方,幫手是以老張為代表的同學,反對者是代表著財富誘惑的富少許開陽與代表地位誘惑的副院長女兒曾毓。鄭薇與陳孝正確立了男女朋友的“契約”關系,并且在愛情之初經(jīng)受住了來自“財富”和“地位”的考驗,但是在畢業(yè)季的壓力下,陳孝正在“公派留學”和“愛情”面前選擇了“公派留學”,鄭薇的愛情再一次沒能經(jīng)過現(xiàn)實的考驗,最終形成愛情的悲劇。
第二個主要敘事序列是陳孝正對成功的追求,在此敘事序列中,陳孝正作為主體,“人生的樓房”作為客體,發(fā)出者是陳的家庭及自己,接受者也是自己,幫手是曾毓等權貴,反對者是鄭薇的愛情,兩個序列在交叉中形成整部電影的敘事主干。
從這兩個序列可以看出鄭薇與陳孝正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有著結構化的悲劇:女人需要的是愛情,而草根男人需要的是事業(yè)有成后的愛情。隨著后來陳孝正功成名就回來表明要重新追求鄭薇,鄭薇從愛情的主體作為愛情的客體,然而青春已經(jīng)不在,作為青春中的無疾而終的愛情也已成記憶中永恒的傷痕。不同序列的敘事之間呈現(xiàn)了對立關系,這個對立是作為草根個人的情感與理智之間造成的。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強調大學空間的青春懷舊意義,綠皮火車、大學中人潮涌動的林蔭道、成排的自行車、貼滿報紙和海報的舊宿舍、上百號人的教室、充滿飯盒的食堂、公共電話等空間和物件都充滿了年代感,共同構建了一個觀眾記憶中的青春校園,“在這些電影的懷舊空間里,表示過去時間信息的若干空間元素的拼貼,以整體撲面而來的往昔氣氛,以直擊個人記憶的細節(jié)力量,迅速定位了時間,召喚著七八十年代觀眾的集體記憶與鄉(xiāng)愁?!盵1]。且這些空間設定都緊緊圍繞著愛情的追逐和玩樂活動,比如林蔭道中的男生在一開場都注視著最漂亮的女生,社團招新是為了戀愛,情感廣播解答的也是戀愛困惑,即使作為學習功能的教室空間里,學習也是一筆帶過,而聚焦于遲到和情侶間的交流。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著眼于普通高校學生的情感生活,細膩地刻畫了大學時代的愛情與友情,影片停留在個人情感領域的表達,隨著情感敘事的泛濫和社會意義的缺乏,以情感敘事為主線,將高校作為愛情、友情的懷舊樂園的高校題材影片在最初驚艷觀眾后再難以有新的突破。
以《中國合伙人》(2013)、《星空日記》(2014)為代表的高校題材逐漸以大學生為夢想奮斗為敘事主線,將高??坍嫗榇髮W生精英拼搏的舞臺,在延續(xù)懷舊青春風格的同時強化了青春成長勵志的話語,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國與國際接軌的大潮中大學生的奮斗文化。
《中國合伙人》以俞敏洪等人創(chuàng)辦新東方的事跡為原型,以勵志片的敘事路線將高校學生刻畫為市場經(jīng)濟浪潮中奮斗成功的弄潮兒,影片講述了草根成東青、孟曉駿、王陽三個頂尖大學的年輕人追逐美國夢不得反而在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中實現(xiàn)創(chuàng)富神話的故事。
從敘事上看,影片的前一部分敘事序列是年輕人追逐美國留學夢的序列,主體是成東青、孟曉駿、王陽等有留學夢想的頂流學生,客體是美國簽證,發(fā)送者包括家庭和校園,受益者與主體重合,幫手是留學考試書本,反對者是現(xiàn)實生活與愛情。三個主體中只有孟曉駿一人獲取簽證的欲望客體,王陽因為愛情放棄,成東青因為疾病和現(xiàn)實素質未達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則從追求留學走向了創(chuàng)業(yè)者追求財富的新敘事序列,主體仍然是成、孟、王三人等,但這一次他們是作為社會中不得志的草根,客體變成了財富、尊嚴和社會的認可,發(fā)送者是艱難生存的社會現(xiàn)實,受益者是創(chuàng)業(yè)者個人與客戶學生,幫手是客戶資金、反對者是國內外現(xiàn)行體制中的阻力部分,三人最終在實現(xiàn)創(chuàng)富神話的過程中找到了真正的夢想與尊嚴。
《中國合伙人》的情感敘事序列強調了友情、減少了愛情的話語表達,而成東青與孟曉駿二人的意見不合與對立暗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立,在國際化的浪潮中二人重歸于好的關鍵在于“是否上市”,終于在尋求國際上的尊重認可面前,無論是傳統(tǒng)的中國創(chuàng)業(yè)者還是海派的中國創(chuàng)業(yè)者最終達成一致,但同時暗含了資本擴張的自發(fā)性。
影片中的大學空間也具有明顯的懷舊色彩,如校園巴士、自行車、體育館、澡堂、林蔭道、湖泊等,然而整部影片的空間圍繞著留學和辦學設定,教室是“今日美國講座”,圖書館是訓練英語交流英語的地方,走廊是看英語書復習的走廊,影片從求學到辦學的敘事轉型后早已走出了校園并圍繞辦學的空間設定,愛情在其中只是點綴。在此意義上《中國合伙人》中的大學是在友誼與愛情的支持下一起奮斗的空間。
《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被學校開除下海創(chuàng)業(yè)、廢舊工廠遭遇罰款、公司規(guī)模擴大后遭到美國罰款等情節(jié)都體現(xiàn)了處于市場化浪潮中創(chuàng)業(yè)者的奮斗與突破,影片最后向中國的一些民營企業(yè)家致敬的段落強化了影片對變革時代中奮斗文化的推崇,類似的電影還有《夢想合伙人》(2016)《中國合伙人2》(2018)等,然而值得警惕的是,這批影片本質上是利用功利主義的目標對殘酷青春的治愈化處理,治愈系文化“是資本力量逐步規(guī)訓/收編青年文化的表征”[2],《中國合伙人》中年輕人從高校出發(fā),在經(jīng)濟的壓力下走向為資本奮斗的道路,并在資本的裹挾中不斷赴更大的資本市場。
雖然成長勵志類的高校題材影片以奮斗文化和傳奇故事能夠讓青年觀眾在懷舊青春的同時受到啟發(fā),然而大多數(shù)人的青春是平凡的,功利主義的泛濫讓這類影片也參差不齊。而以《無問西東》為代表的高校題材電影延續(xù)了諸多大學短片中對高校精神的主流表達,納入了大量的社會化成長和歷史反思的話語,形成“新主流電影大片”[3]中的高校題材類型。
《無問西東》作為高校題材電影融入了大量的現(xiàn)實和歷史的元素,在表意上顯得厚重而復雜。敘事時間上,影片涉足了抗日戰(zhàn)爭、1960年代和當下三個時間段,敘事空間上主要由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和當代都市空間構成,在敘事主體是高校師生、客體是文人良知,發(fā)送者是清華大學為代表的理想社會,受益者是遭受苦難的弱者,幫手是同樣具有良心的知識分子,敵對者時代局限,整部影片的主要敘事序列是高校師生擔起家國責任、關愛弱勢群體的故事。
總之,近年來高校題材電影在敘事主體從情感意義上的個人轉向經(jīng)濟意義上的個人最終回歸到高校大學生應有的道德意義上的個人,在欲望客體上整體呈現(xiàn)由利己向利他轉變,在高??臻g意義的構建上也從情感、奮斗的場域轉化為精神信仰的殿堂。
真正將大學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的是《無問西東》,大學校園是青年人扎實科學研究,思考人生價值,鍛煉強健體魄的空間,當大學生走出校園,大學校園從思想和道德領域時刻指引著大學生在困頓的現(xiàn)實中保持著大學塑造的人文主義情懷和堅定的信仰,對于大學生而言,校園成了召喚他們到達精神彼岸的道德空間。
日軍轟炸的山谷中正常上課,大雨滂沱的操場上堅持鍛煉,冰雪中探討成績,排練廳排練戲劇演出,辦公室內師生傳道悟道,商業(yè)社會迷失的學生靜坐在“水木清華”的牌匾下尋找內心的寧靜,從而改變了人生選擇。與前兩部影片相比,《無問西東》中的大學校園不僅僅是青春成長生活的背景空間,也不僅僅是青春流逝之后的懷舊空間,而是成了塑造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殿堂,在人生的重大選擇中推動影片人物為了更加崇高的追求走上了自我犧牲和奉獻的方向,大學空間中受到的教育指引著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秉承科研探索精神,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堅守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堅守文人的風骨,堅守對于弱者的同情,在此意義上,高校題材電影才真正在主題表達和空間構建上走向成熟。
《無問西東》體現(xiàn)的是高等院校對于青年人的塑造與深遠的影響,其空間設置和敘事表達最終指向了具有家國擔當?shù)那嗄晡幕c關注弱小群體的人文精神,對傳統(tǒng)的文人精神進行了回溯與豐富,真正使得高校青年文化的影像表達在大時代中走向成熟。今年令人欣喜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和紀錄片《大學》正是高校題材電影主動適應主流文化與青年文化的融合,真正面向“何為知識青年”“何為大學”等高校精神的思考,繼而在滿足了“美學格調上的青年喜劇性和青年時尚性等,也滿足了包括國家主流文化、市民平民文化、青年文化等的多元消費需求,達成文化消費的‘共同體美學’趨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