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英
(沙縣水南國有林場,福建 三明 365500)
主題詞:杉木;楠木;混交林;生長量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是我國南方特有的速生用材樹種[1],長期的人工純林造林模式,造成地力衰退,水土流失嚴重,林地生產力降低。轉變杉木經營模式,營造針闊混交勢在必行。楠木(Phoebebourmei)是我國Ⅱ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和珍貴用材樹種[2-3]。楠木材質堅硬,紋理細致美觀,耐腐蝕,不翹裂,容易加工,是高級園林建筑和高級家具等用材。北京十三陵恩殿的楠木立柱能經歷500多年歲月的洗禮仍無損無腐,跟楠木具有特殊的香氣和具有殺滅細菌特性有關。楠木四季常青,生長周期長,枯枝落葉大量回歸林地[4-5]。為了改善林分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滿足人們生活品質提高需求,2015年起,三明市林業(yè)局大力推廣種植鄉(xiāng)土珍貴用材樹種,并提出了適應三明各縣(市、區(qū))地理和氣候條件的樹種名錄。楠木即屬于名錄內的樹種,被用作杉木伴生樹種在沙縣培育種植。本文對2016年在馬尾松采伐除治跡地造林的杉木楠木混交林的經營效果、生長效益進行調查分析,為三明市針闊混交林經營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沙縣水南國有林場水南峽管護站區(qū)域,地處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交界處,地理位置北緯26°6′~26°46′、東經117°32′~118°6′,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兼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2 ℃,年均降雨量1 780 mm,空氣相對濕度79%以上,霜期80~86 d,霜日20~25 d。試驗地面積10 hm2,海拔225~315 m,坡度24°,坡向西南,土壤為紅壤,土層深,厚度100 cm以上,立地等級Ⅱ級,中等肥力。植被有雜竹,山蒼子(Litseacubeba)、鐵芒萁(Dicranopterislinearis)、五節(jié)芒(Miscanthusfloridulus)、蕨(Pteridiumaquilinumvar.latinsculum)等。造林前為馬尾松純林。
2015年馬尾松除治采伐,當年12月底進行劈草煉山,清雜整地,挖明穴,穴規(guī)格為面寬50 cm、底寬30 cm、深30 cm,按“品”字型排列;穴間距1.7 m×1.7 m;回表土。2016年3月杉木采用1a林齡輕型基質容器苗、楠木采用2a林齡輕型基質容器苗同時造林,造林密度3300株/hm2,混交比例3杉2楠,沿等高線行狀混交。造林當年5-6月和9-10月進行塊狀鋤草撫育2次;2017年進行塊狀鋤草2次;2018年上半年塊狀鋤草+割灌,下半年割灌+除草;2019年下半年進行割灌+除草1次;2020年下半年進行割灌除草、修枝、施肥(正在進行中)。林分呈帶狀,杉木部分已郁閉,楠木分層未郁閉。
2020年8月在試驗小班同一面坡沿等高線設置標準地,分別設上、中、下三個坡位處理,標準地規(guī)格20 m×20 m。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各設3次重復。對標準地進行全面調查,每木測量樹高、胸徑,統(tǒng)計株數(shù)。楠木胸徑測量采用SYATEK83587電子卡尺。計算樹高、胸徑的平均值,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及方差分析。
從5 a林齡混交林調查結果(表1)可以看出:杉木各坡位保留密度差異不大;楠木保存密度上、中坡位分別是下坡位的91.4%、96.1%。
從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杉木楠木混交林不同坡位對杉木樹高和胸徑生長量影
表1 杉木楠木混交林生長情況
響均達到極顯著差異(表2)。下坡位最優(yōu),中坡位次之,下坡位長勢最弱。這跟杉木是淺根系,對土壤的肥力要求較高有關。
對不同坡位楠木生長情況進行方差分析得知:混交林中不同坡位楠木樹高、胸徑生長差異極顯著,下坡位楠木生長良好,中上坡位生長較差(表2)。楠木是深根系,喜陰濕,對土壤肥力要求苛刻。上坡位土層薄,土壤貧瘠,坡位造成的土壤條件差異對其生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6]。
表2 混交林不同坡位杉木生長方差分析
本文分析了在馬尾松采伐除治跡地造林的5 a林齡杉木楠木混交林分上、中、下坡位林木樹高、胸徑生長情況。不同坡位杉木、楠木的樹高、胸徑生長均達到顯著差異,總體下坡位生長最好,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此結論與以往研究人員從事同方向研究結論一致[6-7]。因此,在生產經營中應盡量避免楠木種植于上坡位和土壤貧瘠的中坡位。同時,杉木楠木同齡混交造林,兩樹種樹冠高度不同。幼林階段杉木較速生,處于林冠上層,楠木生長相對較慢,居于林冠的下層,能較好地利用林分空間。
本次調查分析的林分林齡僅為5 a,還處于林分幼樹生長時期。隨著林木的不斷生長,種間與種內競爭將逐漸顯現(xiàn),林木生長量等的變化還有待進一步跟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