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合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我國在無人機領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各種無人機應運而生,并被廣泛用于工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監(jiān)測、地質勘探、資源探測、文化活動、搶險救災、國防建設等領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方便。
翼龍-2H無人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款機型的發(fā)展速度非???,2012年甚至還沒有設計圖紙的它,5年之后就完成了首飛。2020年9月29日,它冒著滂沱大雨奔赴四川,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進行了實戰(zhàn)演練,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最終以優(yōu)異的成績證明了自己執(zhí)行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
2021年7月中旬,河南省連續(xù)3 天普降大暴雨,受災嚴重的鞏義市多處通信光纜被沖斷,基站基礎下沉,機柜及塔體被泥石流掩埋,部分基站電線桿倒地,全區(qū)鐵塔產權基站停電近300個。許多村鎮(zhèn)交通中斷,通信癱瘓。
正當人們焦急萬分之時,7月21日,受國家應急管理部之命,翼龍-2H無人機從貴州安順機場緊急起飛,歷時4.5小時,穿越貴州、重慶、湖北、河南4省市,飛行1200千米,迅速抵達鞏義市米河鎮(zhèn)上空,提供通信服務。作為地面無線基站的“替身”,無人機連續(xù)工作了5個小時,實現(xiàn)了50平方千米范圍長時間、高質量的移動信號覆蓋,累計接通用戶2000 多個,共提供1000多兆的通信流量,單次最大接入用戶600多個,幫助災區(qū)居民及時報告災情、報送平安,打通了應急保障“生命線”。
過去只見過農藥噴灑無人機的災民們,一邊欣喜地撥通手機通話,一邊抬頭仰望空中的飛機,暗自感嘆:“還以為它是個小不點兒,原來是飛行在天上的信號發(fā)射塔!”
由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自主研發(fā)的翼龍-2H無人機,用性能良好的復合材料制造,采用了常規(guī)氣動布局,用先進的渦輪螺旋槳發(fā)動機提供動力。從外觀看,它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全長近11米,翼展近21米, 重量相當于一輛卡車,飛行高度9千米,飛行速度與高鐵相當,一次性加滿油可連續(xù)飛行24小時,最大航程5500千米。
作為一種空中應急通信平臺,這款無人機搭載有光電吊艙、專業(yè)雷達、航拍相機、應急通信保障吊艙、物資投送艙等。不過它畢竟是無人駕駛,需要在地面控制站和保障系統(tǒng)的指揮配合下,才能正常工作。相比衛(wèi)星中繼器,它的優(yōu)勢在于機動靈活、成本低廉、容易操控、方便維護。
簡單地說,這種無人機可利用隨身攜帶的設備,連通附近一定范圍內信號中斷的通信網點,讓大片區(qū)域內的用戶能夠像以往那樣上網、打電話、看電視。翼龍-2H無人機可恢復50平方千米范圍的移動信號,建立覆蓋15000平方千米的音頻視頻通信網絡。
除應急通信保障外,翼龍-2H 無人機憑借響應速度快、續(xù)航里程遠、滯空時間長、承載能力大、空間限制小、環(huán)境適應性強等優(yōu)勢,還能在第一時間全面采集、傳回災害情報,為后方指揮部掌握災情、正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此外,它還能空投醫(yī)療用品、救生器具等應急物資,堪稱防災減災的好幫手。
7月22日,“翼龍”再次出征,為被洪水圍困的鄭州阜外華中醫(yī)院的救援工作提供了通信和物品保障,使800多名受困醫(yī)護人員、2000多名病人及800余名家屬獲得了飲水、食品和發(fā)電設備等救援物資。
再早一些的5月14日,“翼龍”奔赴四川雅安,參與國家“應急使命·2021”抗震救災演習,也獲得了圓滿成功。這次演練為河南災情的“實戰(zhàn)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F(xiàn)場指揮人員不禁回憶起2008年汶川地震的情形,并感慨道:“當年如果有這樣的裝備,就無需讓15名空降兵勇士,身負救援設備和應急物資,在無地面標識、無對空指揮、無氣象引導的情況下,從5000多米的高空冒險跳傘?!鄙裢◤V大的“翼龍”展翅翱翔,讓冒著生命危險的人工凌空救援成為過去式。
實際上,“翼龍”是軍民通用的大型無人機。從軍用角度來看,它具備中高空偵察、長航時追蹤、不間斷監(jiān)視、打擊地面目標等功能,雖然是無人機,但是它的空戰(zhàn)能力與殲擊機相比毫不遜色。“翼龍”一次可攜帶6 枚大型導彈或12 枚靈巧炸彈,能夠在反恐、邊境巡邏和空中戰(zhàn)斗等方面大顯身手。憑借著渾身的利器,“翼龍”可對恐怖分子藏身之處或碉堡、坦克等目標發(fā)起猛烈攻擊,配合空中軍事力量完成作戰(zhàn)任務。這么看來,它不僅僅是“定海神針”,還是個“神兵利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