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我國發(fā)布了關于“制定實施中國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要求促進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與振興,特制定本計劃。計劃中所稱傳統(tǒng)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在這些傳統(tǒng)技藝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老輩手藝人們一份特殊情感的延續(xù)。
挑花
挑花是抽紗工種的一種,亦指刺繡的一種針法,也稱“挑織”“十字花繡”“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種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刺繡工藝。在棉布或麻布的經緯線上用彩色的線挑出許多很小的十字,構成各種圖案,一般挑在枕頭、桌布、服裝等上面,作為裝飾。挑花的手法多種多樣,有單面挑、雙面挑;有素色挑花、彩色絲線挑花,也有在同一產品上有挑有繡有補。在我國,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挑花技藝包括苗族挑花、望江挑花、黃梅挑花、巫溪嫁花、花瑤挑花等。2006年,挑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蠟染
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印染工藝之一,早在秦漢時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其中,珙縣苗族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清光緒《珙縣志》記載:羅渡苗民取蠟熔而繪于布,染后煮布洗蠟,成蠟染 裙。珙縣苗族蠟染以藍白兩色為主調,也常與挑花、補花相結合,一般是先染后繡,色調豐富,層次分明,既樸實也艷麗。蠟染圖紋中自然紋與幾何紋居多,有的繼承于傳統(tǒng),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紋多義。在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tǒng)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剪紙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其傳承賡續(xù)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2006年,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有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之分,單色主要用于窗花裝飾和刺繡的底樣,彩色剪紙則有點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噴繪、勾繪和彩編等。
皮影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