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高有錢,司紹忠,楊新龍
(固原市六盤山林業(yè)局, 寧夏 固原 756000)
寧夏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寧夏三大林區(qū)之一,森林資源面積大,林區(qū)內動植物種類豐富,林業(yè)有害生物種類繁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六盤山林區(qū)栽植了大面積的華北落葉松人工純林,目前該地區(qū)華北落葉松人工林面積達1.6萬余公頃,但是,大面積的華北落葉松純林為各類病蟲害的危害蔓延甚至暴發(fā)成災提供了有利條件。經調查,目前華北落葉松的主要害蟲有落葉松紅腹葉蜂、西北槌緣葉蜂、松線小卷蛾、落葉松鞘蛾等,上述蟲害常年發(fā)生并伴隨氣候等因素間歇性爆發(fā)成災,嚴重影響林區(qū)華北落葉松的生長,造成較大損失。近年來,六盤山自然保護區(qū)根據(jù)其危害特點,通過加強預防檢測,病蟲害檢疫,采用營林措施及化學、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1998年至今落葉松葉蜂在六盤山林區(qū)爆發(fā)成災累計面積12萬余公頃,累計防治面積9萬余公頃,有效的控制了蟲害的爆發(fā)和蔓延,保護了六盤山自然保護區(qū)森林資源和生態(tài)安全。
1.1.1 生物學特性 落葉松紅腹葉蜂屬膜翅目葉蜂科槌緣葉峰屬。該蟲在六盤山1 a發(fā)生1代,屬全變態(tài)昆蟲,以預蛹在枯枝落葉層下越冬,4月下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為化蛹盛期,蛹期7~10 d,5月下旬為羽化盛期,成蟲羽化后2~3 h即產卵,卵期19~21 d,6月上旬卵開始孵化,成蟲營孤雌生殖,初孵幼蟲集群危害新梢嫩葉,3齡后開始分散取食老葉片。6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下樹結繭,7月上旬以預蛹在林內枯枝落葉層下越夏越冬[1]。
1.1.2 分布 六盤山自然保護區(qū)15個保護站均發(fā)生落葉松紅腹葉蜂。蟲口密度受立地條件、林分狀況影響較大,立地條件好,郁閉度小的林分受害重,郁閉度大的受害輕;山梁重于坡面,林緣重于林內,陽坡重于陰坡,純林重于混交林。
1.1.3 危害特點 六盤山紅腹葉峰是危害華北落葉松人工林的主要害蟲,曾在六盤山林區(qū)爆發(fā)成災。幼蟲取食落葉松針葉,嚴重時可將落葉松針葉食光,使林木生長減緩、衰弱或瀕臨死亡。成蟲產卵時刺傷嫩梢皮層,致使枝梢彎曲枯萎,嚴重影響樹木生長。
1.2.1 生物學特性 西北槌緣葉蜂屬膜翅目葉峰科槌緣葉峰屬。該蟲在六盤山1 a 發(fā)生1代,以預蛹越冬,預蛹在歷年4月下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為化蛹盛期,蛹期4~7 d,成蟲從5月上旬開始羽化,成蟲歷期3~5 d ,成蟲營孤雌生殖,產卵于針葉組織,1針葉只產1卵。6月上旬卵開始孵化,卵歷期7~11 d,幼蟲共5齡,歷期19~24 d,7月上旬老熟幼蟲下樹,在落葉層或草叢中吐絲結繭[2]。
1.2.2 分布 2012年首次在六盤山林區(qū)被發(fā)現(xiàn),經調查六盤山自然保護區(qū)15個保護站林區(qū)均有發(fā)生[3]。
1.2.3 危害特點 西北槌緣葉蜂成蟲產卵于嫩枝針葉組織內,幼蟲卵孵化后爬上附近針葉,由針葉頂端向下取食。3齡后食量增加,4齡幼蟲將整個嫩枝針葉食光,5齡幼蟲食光嫩枝新葉后取食老枝針葉,嚴重影響林木生長。西北槌緣葉蜂相對于紅腹葉蜂蟲口密度較小,危害較輕。
1.3.1 生物學特性 落葉松鞘蛾為鱗翅目鞘蛾科鞘蛾屬害蟲,1 a發(fā)生1代,以3齡幼蟲在鞘內越冬。 越冬場所主要在芽苞上、短枝基部、樹皮縫處。于第二年4月下旬開始出蟄,越冬幼蟲負鞘爬芽苞上危害嫩葉。5月下旬進入蛹期,老熟幼蟲將幾枚針葉綴在一起于其中間在蛹鞘內化蛹,蛹期15~18 d,6月上旬出現(xiàn)成蟲,成蟲平均壽命5~8 d,6月中旬為產卵盛期,卵期長10~20 d左右,6月下旬開始孵化,7月中旬大量孵化,幼蟲第一、二齡期一般無鞘,3齡時開始制鞘,并在鞘內越冬,幼蟲歷期長達10個月[4]。
1.3.2 分布 2020年5月在六盤山個林區(qū)發(fā)現(xiàn),六盤山自然保護區(qū)15個保護站林區(qū)均有發(fā)生,其中和商鋪保護站危害較重。
1.3.3 危害特點 幼蟲孵化后直接潛入葉內取食葉肉,受害葉片外表呈銹褐色條痕。大發(fā)生時針葉被蠶食70%以上,林分一片枯黃,嚴重影響林木生長和種實產量,受害林分陽坡重于陰坡,林緣重于林內。
1.4.1 生物學特性 松線小卷蛾,在該地1 a發(fā)生1代,以卵在落葉松枝、桿裂皮下及老球果內越冬。歷年在5月下旬開始孵化,并潛入針葉叢中取食,幼蟲4~6齡,1~2齡是頭朝下蛀食落葉松新葉基部葉肉一般每芽1條幼蟲,3齡開始在芽心內做喇叭筒狀巢,4齡進入暴食期,5齡是將巢口全部或半圈嗑齊,從附近嗑斷葉片拖至巢口取食。6月下旬老熟幼蟲吐絲下垂開始下樹,在枯枝落葉層結繭化蛹,蛹期13~20 d,7月下旬成蟲羽化,成蟲歷期15~22 d,產卵越冬越夏[5]。
1.4.2 分布 主要分布在峰臺、水溝和商鋪保護站。
1.4.3 危害特點 幼蟲孵化后潛入針葉叢中取食,吐絲粘綴針葉呈圓筒狀巢,棲息其中,取食時頭伸出巢外取食附近針葉。以后將圓筒狀巢取食至不能隱身時另轉入其他葉簇中,枝條上針葉食光時吐絲下垂隨風飄至其他枝條上危害,幼蟲4~6齡,4齡后老熟幼蟲不再粘綴針葉簇,而是在枝條上吐絲結網,暴食針葉。3~5 d將大片林木受害后一片枯黃,枝梢干枯,6月下旬至7月旬可再萌新葉,但針葉短小黃綠或畸形,嚴重影響林木生長。
適地適樹營造針闊混交林,對現(xiàn)有華北落葉松人工純林進行撫育間伐,保留林內闊葉樹種,促進林下灌木樹種生長,朝近自然林發(fā)展;加強撫育管理,創(chuàng)造有利于林木健壯生長而不利于害蟲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發(fā)展。
2.2.1 釋放六盤山翠金小蜂 8月上旬落葉松紅腹葉蜂下樹結繭后,在野外落葉松林間采集六盤山翠金小蜂,帶回室內用健康的落葉松蟲繭在養(yǎng)蟲管內接種繁殖,8月中旬將養(yǎng)蟲管均勻投放到林間,六盤山翠金小蜂寄生蟲繭吸食害蟲營養(yǎng)致葉蜂蛹死亡[6]。
2.2.2 噴灑真菌殺蟲劑 7月下旬在落葉松葉蜂下樹結繭期,在林下噴霧和噴灑白僵菌或粉擬青酶菌粉孢子懸浮液致使蛹感病致死,防治效果可達70%~80%[7]。
2.2.3 無公害防治 據(jù)調查林內有捕食性鳥類天敵15種,通過保護鳥類以達到“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來維護生態(tài)平衡。
2.3.1 人工捕殺 松線小卷蛾和兩種落葉松葉蜂害蟲都有下樹結繭化蛹的習性,可在7月上旬和8-9月分別組織群眾到被害落葉松林內摟除林下枯枝落葉層,集中運出處理或深埋。
2.3.2 誘殺 利用落葉松葉蜂的趨色性,5月下旬成蟲羽化前在林內每株樹木胸徑處纏繞綠色粘蟲板誘殺成蟲[8];7月下旬松線小卷蛾成蟲羽化期在林內和林緣間隔一定距離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2.4.1 成蟲防治 在落葉松葉蜂或松線小卷蛾羽化初期,在預測重災區(qū)林下地面噴林丹粉或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封閉、觸殺和熏殺防治成蟲。
2.4.2 幼蟲防治 于落葉松葉蜂、落葉松鞘額或松線小卷蛾幼蟲1~3齡期,使用煙堿、苦參堿煙劑、敵敵畏煙劑、林丹粉煙劑、敵馬煙劑等熏殺樹冠上取食幼蟲,根據(jù)害蟲的孵化和蟲口密度可每隔7 d施藥2~3次,達到消滅害蟲。
寧夏六盤山自然保護區(qū)是涇河、清水河和葫蘆河三大河流的發(fā)源地,也是林區(qū)周邊群眾人畜飲水水源地,在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加強森林病蟲害的監(jiān)測預報,落實責任,加強監(jiān)管,使用無公害防治技術,盡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采取營林措施,對現(xiàn)有落葉松人工純林加強撫育間伐和衛(wèi)生伐,提高林木抗病蟲害能力,充分保護和利用各種天敵,力爭有蟲不成災,以防為主,以達到森林自我修復為目的;加大對防治工作的科研投入,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有效控制蟲害蔓延,把害蟲對林木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總之,森林蟲害對林木生長影響極大,是無煙的森林火災,蟲害發(fā)生致使森林枯萎死亡,因此,防治森林蟲害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防治。同時積極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探討與研究工作,盡量減少和避免環(huán)境污染,保護好六盤山的綠水青山,實現(xiàn)林業(yè)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