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小文,倪曉蘇
(泰州人民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病變引發(fā)冠脈血流和心肌需求失衡,從而導致心肌損害,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目前,臨床對于冠心病的治療主要包括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其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因具有治療效果佳、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成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但術后患者可能出現生理、心理等不良反應,從而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而影響臨床治療效果[2]。因此,針對該類患者給予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100 例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進行研究,對比不同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100例,均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排除急性腦梗死者、認知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患者、精神失常者及近1 個月接受外科手術者,且入組對象均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入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 例。觀察組:男29 例,女21例;年齡37~72 歲,平均年齡(51.29±7.46)歲;疾病類型:心絞痛27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無癥狀性心肌缺血4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1例;年齡35~74 歲,平均年齡(52.34±6.27)歲;疾病類型:心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無癥狀性心肌缺血5 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兩組均給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結合患者自身的接受理解能力、情緒狀態(tài)、文化程度及性格習慣等方面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1)認知干預:向患者講解冠心病相關知識,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方法、護理方案及注意事項,使患者加深對該疾病護理的了解,以打消患者的疑慮,使其保持積極配合術后護理的良好心態(tài)。(2)心理干預: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是否有焦慮、恐懼心理,從而給予有針對性地干預,通過傾聽、開導等方式為患者提供心理幫助,還可以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展開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緩解其不良心理情緒;注重患者家屬的參與與支持。(3)藥物干預: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告知患者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向其解釋藥物使用的注意點,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加強服藥效果和對不良反應的觀察,定期復查肝腎功能、血脂、出凝血指標等。(4)生活干預:首先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并注意飲食的多樣化,避免辛辣、高脂飲食;其次指導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以保證充足的精力與體力;再次指導患者合理進行鍛煉,以改善冠脈循環(huán)供血。(5)社會支持:及時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加強溝通交流并幫助其答疑解惑,與患者建立良好的紐帶關系,鼓勵患者與病友進行溝通、交流,積極面對疾病。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生存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生存質量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3]進行評價,共包括六個維度,累計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高。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服務態(tài)度、專業(yè)水平等10 項內容,總分為100分。非常滿意(累計得分超過90分),基本滿意(累計得分為60~90分),不滿意(累計得分小于60分)。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均為護理滿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操作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于實施護理干預3 個月后進行評價,觀察組心理狀態(tài)、生理功能、社會關系、獨立性及環(huán)境五個維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表2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分)
表3 干預后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由于冠心病患者長期處于帶病狀態(tài),其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而介入治療屬于有創(chuàng)治療,如果術后護理不當可能發(fā)生并發(fā)癥。個性化護理干預是針對患者自身需求而制定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模式。董燕萍[4]通過對480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個性化護理干預可降低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另有學者研究報道,給予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個性化護理干預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本研究通過制定并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使患者冠脈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大大降低,觀察組為12%,遠遠低于對照組的28%,從而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從內心愿意積極配合相應的治療及護理,進而使患者的滿意度也大大提高,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達1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呂艷等[6]學者研究報道,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高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護理滿意度,并有利于減少介入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患者生存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疾病治療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冠脈介入手術的成功是治療冠心病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個性化護理措施,手術并發(fā)癥明顯減少,癥狀得到改善,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功能等都產生了正面影響,從而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改善。本研究發(fā)現,通過系統(tǒng)干預,患者觀察組生存質量中心理狀態(tài)、生理功能、社會關系、獨立性及環(huán)境五個維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結果提示,個性化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的生存質量。劉學英[7]研究報道,個性化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生存質量,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干預為冠心病患者量身定制護理計劃,針對性強,關注了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等各方面,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改善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