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袁志平
我國惡性腫瘤疾病中肝癌死亡率居第三位,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自然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左右[1]。手術切除肝癌病灶是臨床常用治療早期肝癌的方法,中晚期患者多不具有手術適應證,一般接受放化療,其中經導管動脈栓塞化療(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臨床應用較多[2]。但單純使用TACE的療效不高,魏嵬等[3]研究表示單純TACE治療后巨大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約10個月。因此考慮將TACE與其他方法聯合使用,更好地控制腫瘤發(fā)展。三維適形放療是現代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高精度放射治療方法,它能通過CT三維重建的方式,通過劑量分布精確計算,達到最大程度照射腫瘤組織[4]。本研究對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TACE與三維適形放療聯合法,觀察其療效。
回顧性選擇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124例肝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病理組織學檢查TNM分期II~IV期;②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5];③未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不具有肝癌切除術適應證;⑤入組前未接受過系統抗癌治療。排除標準:①患者及家屬不接受TACE、三維適形放療;②伴有明顯黃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礙、腫瘤發(fā)生遠處轉移;③肝功能分級Child C級;④門靜脈高壓、全身器官衰竭、肝膿腫。按照接受的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聯合組56例與單純TACE組68例。聯合組平均年齡(54.08±4.17)歲,男31例,女25例;單純TACE組平均年齡(55.16±4.23)歲,男38例,女30例。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聯合組接受TACE與三維適形放療聯合治療,具體方法為:先行TACE,使用Seldinger技術[6],經股動脈穿刺插管,于肝總動脈處造影,觀察病灶大小、血供等,選擇合適插管部位,將導管插入超選擇性血供動脈內行藥物栓塞治療,栓塞前通過靜脈滴注鹽酸雷莫司瓊0.3 mg(辰欣藥業(yè),國藥準字H20090061,2 mL:0.3 mg)。栓塞藥物主要包括:20~60 mL奧沙利鉑(Solarbio)、4~8 mg的絲裂霉素(浙江海正藥業(yè),國藥準字H19999025,10 mg)、10~20 mg的鹽酸表柔比星(輝瑞制藥,國藥準字H20000496)、20~30 mg羥喜樹堿(深圳萬樂,國藥準字20064458),將以上藥物與液態(tài)碘化油5~20 mL混合制成混懸乳劑(碘化油及所有藥物具體用量根據患者腫瘤大小而定),在X線透視下,將乳劑經導管緩慢注入,密切觀察腫瘤病灶區(qū)域乳劑沉積情況。在TACE術3 d后復查病灶區(qū)域乳劑沉積情況是否良好,4周后再次進行TACE治療,每位患者接受2次TACE。第二次TACE完成3周后,行三維適形放療。方法:采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與離體定向放療計劃系統,患者取平臥位,固定于定向體架中,腹帶固定腹部,行CT掃描,記錄相關數據后導入計算機進行三維重建,根據患者腫瘤直徑、體積、位置,制定放射計劃,確定放射時的照射體積、角度、放射線劑量及放射計劃完成時間,以保證照射到全部腫瘤病灶、盡量少照射到正常組織。放射線劑量:2 Gy/次,1次/d,1周5次,放療過程中患者無任何不良癥狀則可酌情增加劑量,若出現遠處轉移或不良癥狀則減少劑量,照射面積不超過120 cm2,總劑量到50~64 Gy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結束治療。
單純TACE組僅接受TACE治療,方法同聯合組。兩組進行了為期1年術后隨訪,在治療后每3個月來院復查一次,另對治療1個月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
包括:①兩組基礎資料;②兩組治療后早期臨床療效。參照王征夏等[7]評價肝癌治療后早期(1個月)療效方法:CT顯示病灶完全消除、無新病灶為完全緩解,腫瘤直徑縮小30%、無新病灶為部分緩解,直徑增大<20%、無新病灶為穩(wěn)定,直徑增大>20%、出現新病灶為進展。緩解即為治療有效。③兩組治療后早期不良反應。放療毒副反應參照美國NCI肝臟毒性標準[8]、RTOG的急性胃腸道反應評價標準[9]進行評價。④兩組1年后存活情況。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TNM分期、肝功能分級、腫瘤直徑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1。
聯合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單純TACE組(P<0.05),見表2。聯合組13例完全緩解患者中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1例,28例部分緩解患者中TNM分期II期9例,Ⅲ期15例,Ⅳ期4例。
聯合組中放療期間總放療毒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93%(19/56),其中發(fā)生急性放射性胃炎、急性放射性肝損傷各1例(1.79%,1/56),1例白細胞計數低于2.5×109/L,見表3。放療期間出現食欲降低、乏力、惡心、胃灼燒感患者在放療結束后1周左右癥狀自行消失,發(fā)生急性放射性胃炎的患者在給予相應藥物后緩解,急性放射性肝損傷患者為1級肝損傷,給予相應處理后逐漸恢復,并未惡化為放射性肝病,白細胞計數過低的再給予升白細胞后恢復。
表1 兩組基礎信息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后早期臨床療效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后早期不良反應比較(例)
聯合組治療1年后總存活率76.79%(43/56),TACE組總存活率66.18%(45/68),兩組存活率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肝癌中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病率最高[10],肝炎、肝硬化患者至少6個月需檢查一次甲胎蛋白、超聲影像,以便于在早期發(fā)現肝癌病灶。但實際臨床早期肝癌確診率與中晚期比較而言較低,給臨床治療增加了一定難度。手術切除病灶是根治早期肝癌的最好方式[11],中晚期患者往往不具有手術指征[12]。
癌組織血供幾乎都來自肝動脈,TACE通過栓塞肝動脈,引起腫瘤病灶缺血壞死[13]。但TACE無法阻斷所有血供,部分體積較大的腫瘤組織側支循環(huán)較豐富。三維適形放療具有明顯的放射劑量、照射范圍可控性,可按照腫瘤形狀制定適合不同患者的放射計劃[14]。
本研究比較了TACE與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單純TACE方法的早期療效,結果顯示,聯合組早期治療有效率73.21%與單純TACE組的52.94%相比明顯更高。與張健等[15]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提示在治療后短期內聯合治療法緩解患者腫瘤發(fā)展的療效更好。另外,聯合組中完全緩解患者均為Ⅱ期,部分緩解患者中Ⅲ期17例65.38%、Ⅱ期9例42.86%、Ⅳ期4例44.44%,這一結果表明對于本研究中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治療后整體早期有效率較高,并且這一有效率在不同TNM分期患者中均有較好體現。雖然TNM分期越高腫瘤直徑越大,甚至超過10 cm,但聯合組增加三維適形放療,有效加強了TACE控制腫瘤生長的效果。治療期間,對于接受了放療的聯合組患者,放療毒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93%,其中多數不良癥狀無需干預即可自行消失,相對嚴重的不良反應中急性放射性胃炎、急性放射性肝損傷患者各1例,且均為輕度損傷,在給予相應干預措施后癥狀均緩解。TACE治療期間,兩組均有不良反應發(fā)生,但發(fā)生率比較差異不大,提示TACE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時具有一定安全性。在增加三維適形放療后,嚴重放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不高,表示聯合治療不會給中晚期肝癌患者造成明顯不良影響,安全性良好。隨訪1年后聯合組存活率稍高,但兩組差異不大,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接受聯合治療患者較少,結果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TACE聯合三維適形放療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早期療效,并且不會產生嚴重放療毒副反應,能較好地保障治療安全性。由于本研究是回顧性分析,納入的患者僅接受了1年術后隨訪,未能分析聯合法治療后患者的遠期療效,后續(xù)可進行前瞻性研究,以探究聯合法的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