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迷奸犯罪屬于相對新型的性侵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在對“中國裁判文書網”收錄的88起迷奸犯罪相關刑事裁判文書進行梳理,并歸納迷奸犯罪中被害人年齡分布、被害人和行為人關系以及被害人和行為人同處的空間環(huán)境等特點的基礎上,重點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對迷奸犯罪被害性的構成因素進行了分析。預防迷奸犯罪,個人層面應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掌握自救技能;家庭層面應重視家庭教育,監(jiān)護人要充分履行監(jiān)護職責;社會層面公安機關應加強針對性宣傳,構建迷奸犯罪的常態(tài)化預防機制。
關鍵詞:迷奸犯罪;被害性;被害性因素;被害預防
中圖分類號:D92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3-0084-04
最近兩年發(fā)生的迷奸犯罪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20年7月4日,深圳某女孩在自助餐廳遭男性同伴下藥①,所幸被店員發(fā)現(xiàn)并及時提醒才避免了悲劇發(fā)生;2021年1月23日,廣東佛山某23歲女孩與同事聚餐,被迷暈遭到性侵后死亡,尸檢報告顯示體內含有用于全身麻醉的七氟烷成分②。迷奸犯罪給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同時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安全隱患。
不少學者對性侵犯罪的被害性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但是迷奸犯罪作為相對新型的性侵犯罪,作案模式有其特殊性,因此有關研究結論并不完全適用于迷奸犯罪。筆者對“中國裁判文書網”收錄的88起迷奸犯罪相關刑事裁判文書梳理后進行了被害性分析,重點關注此類犯罪與其他性侵犯罪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提出的被害預防對策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從被害人的角度出發(fā),也能夠避免學者以往過分強調對犯罪人、潛在犯罪人進行犯罪預防的局限性和滯后性。
一、概念界定
(一)迷奸犯罪的概念
在國外,迷奸(drug-facilitated sexual assault)主要指行為人利用他人在酒精、毒品或藥物等物質的作用下陷入無意識狀態(tài)而對其實施性侵的行為。我國尚未有學者對迷奸犯罪的概念進行界定,但是作為強奸犯罪的一種,根據(jù)強奸罪的概念結合迷奸犯罪自身特點,筆者傾向于將迷奸犯罪定義為“違背婦女意志,使用迷奸藥的方式使婦女陷入不知反抗、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強行與之發(fā)生性關系的犯罪行為”。
(二)被害性的概念
犯罪被害人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門德爾松將被害性定義為“由于某些社會因素所造成的某些損害的所有被害人的共同特征”[1]。我國學者王剛[2]提出,被害性是指自然人或社會組織自身存在的主客觀因素具有誘發(fā)或刺激犯罪行為發(fā)生的作用,從而使自己容易成為或者已經成為犯罪被害人的特性,同時提出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為因素以及社會因素都屬于被害性的討論范疇。隨著學科理論的發(fā)展,被害性內涵與外延的爭議從未停止,但是基本都圍繞兩個核心特征展開:①被害人自身,即被害人自身具有誘使、推動犯罪發(fā)生的作用;②主客觀因素,即被害人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犯罪。對迷奸犯罪的被害性分析也重點圍繞被害人自身存在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展開。
二、迷奸犯罪相關刑事裁判文書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以“強奸”“迷藥”等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100篇刑事裁判文書,排除不符合條件的文書,最后梳理出88起迷奸犯罪相關刑事裁判文書,判決時間從2013年到2020年,跨度是8年;涉及27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121名被害人,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被害人年齡分布
在迷奸犯罪相關刑事裁判文書統(tǒng)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裁判文書都明確記錄了被害人的年齡情況,部分文書雖然未記錄被害人年齡,基于合理推測也納入了相關數(shù)據(jù),比如迷奸犯罪被害人與行為人是高中同學,那么根據(jù)行為人年齡,可以推測出被害人的年齡范圍。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見圖1),有年齡記錄或可推測年齡范圍的被害人共41人。年齡范圍最集中的是26歲至30歲,占樣本總數(shù)的39%,其次是16歲至20歲之間,占到樣本總數(shù)的27%;21歲至25歲的女性占樣本總數(shù)的7%;15歲以下及31歲以上的女性分別占樣本總數(shù)的10%和17%,其中31歲以上女性成為迷奸犯罪被害人的比例較高多與職業(yè)選擇有關。
(二)被害人和行為人的關系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見圖2),迷奸犯罪的被害人和行為人最常見為網友關系,占樣本總數(shù)的30%。被害人和行為人屬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同事、同學或朋友關系的情況也較為常見,占樣本總數(shù)的23%。消費者與服務者的關系(被害人作為酒吧、KTV等場所的服務人員為行為人提供陪侍服務的過程中形成的關系)占比16%。被害人和行為人屬于搭訕認識的情形占到樣本總數(shù)的12%,說明被害人的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犯罪動機,促使犯罪發(fā)生。其他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師生關系、醫(yī)患關系、業(yè)務關系、朋友的朋友等關系,占樣本總數(shù)的19%。
(三)被害人和行為人同處的空間環(huán)境
迷奸犯罪具有空間分離的特點,即投放迷奸藥和實施性侵的行為通常分處不同空間,且投放迷奸藥的行為對能否完成迷奸犯罪起到關鍵性作用。因此,本文重點討論投放迷奸藥時被害人和行為人同處的空間環(huán)境。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見圖3),被害人和行為人同處的空間環(huán)境中,最多的是酒吧、KTV等環(huán)境比較復雜的開放性場所,占樣本總數(shù)的39%,飯店、咖啡店或電影院等開放性場所也分別占到了樣本總數(shù)的9%和7%,這說明開放性、人員流動量大的環(huán)境并不能避免迷奸犯罪的發(fā)生。被害人和行為人同處在賓館房間、車內、行為人或被害人住處等封閉空間的情形也比較常見,分別占樣本總數(shù)的23%、8%和11%。
三、迷奸犯罪的被害性分析
被害性作為一個抽象的集合概念,通過其構成因素可以加深對被害性的認識[3]。迷奸犯罪被害性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性別。女性由于生理結構的特征,通過性行為或與性相關的行為可以實現(xiàn)男性生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往往成為男性性侵害的對象,極易于成為性犯罪的被害人[3]。性別不同也決定了體型差異,女性體型一般瘦弱且體力較小,面對犯罪侵害時的自我防衛(wèi)能力相對薄弱,對女性實施迷奸犯罪的難度低,即使失敗,行為人也能憑借身體優(yōu)勢制服欲害女性或者順利逃脫,降低犯罪風險,出于安全性考慮,女性往往成為迷奸犯罪的被害人[4]。
2.年齡。人的社會活動能力與年齡因素相關。一般而言,21歲至30歲的女性正在讀書或已經工作,脫離了父母監(jiān)管,經濟上、生活上相對獨立,社會活動限制少,進出酒吧等場所或網友見面更為方便,這就增加了該年齡段的女性成為被害人的風險。相反,15歲以下女性多與父母同住且社會關系、日?;顒邮艿奖O(jiān)管,經濟上、生活上無法完全獨立,社會活動限制多反而使她們不易成為被害對象。16歲至20歲的女性處于叛逆階段且社會閱歷淺,如果沉溺網絡或頻繁進出酒吧、KTV等場所會增加被害風險。31歲以上的女性成熟理智,基本已經結婚生子并有穩(wěn)定的工作,人際交往相對較少且對象固定,因此除了從事具有風險職業(yè)的女性,31歲以上的女性成為迷奸犯罪被害人的幾率較小。
(二)心理因素
1.疏忽心理。暴力、脅迫型強奸犯罪中,行為人可能是臨時起意對獨行女性實施性侵,這種情況下被害人根本無法預見,不存在疏忽心理。但是,迷奸犯罪基本都是有預謀犯罪,行為人會提前準備迷奸藥,編造各種借口,行為表現(xiàn)異常,只要稍加留意就能預見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并采取應對措施。相當多的女性以為自己和行為人是多年的朋友關系或者是網絡上相聊甚歡的“知己”,而且在飯店、電影院等開放性場所對方不會對自己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因而放松了警惕。正是這種疏忽心理,使她們成為迷奸犯罪的被害人。部分女性與行為人是搭訕認識,第一次見面時就將飲料、酒水長時間完全脫離自己的視線,給了行為人投放迷奸藥的機會,導致自己遭受性侵,這都是疏忽心理造成的危害后果。
2.僥幸心理。迷奸犯罪中,相當多的女性應當預見或已經預見到自己可能面臨的風險,但是仍然心存僥幸,對行為人的品行和自我保護能力過于樂觀,不相信犯罪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因而成為了被害人。部分女性經常進出酒吧、KTV等“有色場所”,貿然與網友見面,隨意搭訕陌生男性、搭乘陌生人車輛……這些女性心存僥幸、盲目自信,對可能發(fā)生的危險視而不見,使自己一步步陷入被害風險。“陳某強奸案”③中,行為人多次向被害人提出包養(yǎng)她并與之發(fā)生性關系的想法,被害人雖然拒絕,但是當行為人再次以交朋友的名義邀請其喝酒時,被害人仍獨自赴約,遭到行為人迷奸。該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對方明顯有想要與其發(fā)生性關系的想法后,應當預見獨自赴約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卻置之不理,屬于典型的僥幸心理。
3.虛榮心理。有些女性在虛榮心理的驅使下忽視實際情況過度追求奢侈生活,好逸惡勞卻貪圖享樂、貪慕虛榮,當正當收入無法滿足其高額消費時,她們便將自己的年齡、長相作為資本,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芜M行交易,常見為KTV、夜總會等場所從事有償陪侍的女性服務人員。這些女性為得到更多收入而討好前來消費的男性顧客,她們衣著暴露、濃妝艷抹,給人留下唯利是從的印象并產生這些女性對自己性自主權的處分十分隨意的主觀判斷,導致其更容易成為迷奸犯罪的被害人。還有些女性享受自己被不同男性追求的樂趣,接受不同男性的贈予以體現(xiàn)自己的魅力,滿足虛榮心。但是,有些男性在付出了時間和金錢卻沒有得到結果的情況下,可能會出于報復心理將這些女性作為迷奸犯罪的對象。
(三)行為因素
根據(jù)犯罪學的生活方式暴露理論,被害人的生活習性、家庭背景、文化差異等特征會影響到被害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日常活動,他們一旦將其暴露于危險的時間、地點,就增加了他們自身成為犯罪被害人的可能性[5]。部分女性的行為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譴責性,她們以積極的方式強化了迷奸犯罪行為人的犯罪動機,推動自己成為被害人?,F(xiàn)實中有些女性生活作風存在問題,道德觀念淡薄、人際關系混亂,喜歡結識不同男性且關系過于親密,甚至存在挑逗、勾引等輕佻行為;日常生活中無原則、無底線,衣著袒胸露背、妖嬈性感,故意激起男性欲望,增加了成為迷奸犯罪被害人的風險?!叭~某某強奸案”④中,被害人與行為人是網友關系,行為人向被害人表明希望與其發(fā)生性關系的想法后,被害人雖然不同意但是表示可以幫助行為人“打飛機”(自慰),見面后遭到行為人迷奸。
(四)環(huán)境因素
女性與男性同處的空間環(huán)境能對犯罪產生影響。一般而言,女性與男性在氣氛比較曖昧的封閉環(huán)境中更容易導致性侵犯罪的發(fā)生,因此有些女性與網友見面時出于自我保護意識,選擇在飯店、咖啡店或電影院等人流量大的開放性場所,這些場所的確可以防止性侵犯罪的發(fā)生,但不能避免投放迷奸藥的行為。相反,開放性場所更容易投放迷奸藥。首先,女性在人員流動大的開放性場所容易放松警惕,加上投放迷奸藥的行為只需要幾秒鐘,很難引起別人注意,給行為人帶來了可乘之機。其次,誤飲含有迷奸藥的飲料或酒水會使人陷入神志不清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與醉酒存在相同之處,因此,在飯店、酒吧等場所投放迷奸藥后可以借助女性喝醉送其回家的理由將其帶離,導致迷奸犯罪的發(fā)生。
四、迷奸犯罪的被害預防
輕視被害人預防的可能性,特別是忽視它,這標志著同犯罪的斗爭只做了一半的工作[8]。通過被害性分析可以看出女性混亂的社會交往、輕浮的日常行為等都可能使自己成為迷奸犯罪的被害人。因此,從女性自身出發(fā)是被害預防的關鍵。同時,家庭監(jiān)管和社會宣傳共同發(fā)揮作用,也能實現(xiàn)最佳的預防效果。
(一)被害預防之個人預防
一是提高安全防范意識,規(guī)范日常行為。首先,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從思想上對迷奸犯罪加以重視,避免出現(xiàn)疏忽心理或僥幸心理,克服虛榮心理,擺脫貪圖享樂、好逸惡勞的陋習,約會聚餐時自己的酒水、飲料不要脫離視線,不隨意接受他人的飲料,始終保持清醒與警惕。其次,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拒絕不正當男女關系、出軌等有損社會風化的行為。第三,要規(guī)范日常行為,遵守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注意言行舉止,不隨意與陌生男性搭訕,更不與網友貿然見面,減少進出酒吧、KTV等復雜場所的頻率,通過減少被害因素以降低被害風險。
二是掌握自救技能。女性如果在約會聚餐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飲料、酒水顏色或味道異常,應當立即停止飲用并轉移至安全環(huán)境尋求幫助。迷奸犯罪的手段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即使安分保守的女性也可能由于疏忽心理或僥幸心理誤服迷奸藥,因此有必要主動了解迷奸藥相關知識以及誤服迷奸藥后的身體反應以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比如當女性在約會聚餐時出現(xiàn)口齒不清、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異常疲倦等癥狀時,需要提高警惕并保持冷靜,對有求助條件的應當及時向別人尋求幫助;如果不具備向外界求助的條件,應當充分利用迷奸藥在體內發(fā)生作用前的黃金時間大量喝水并采取催吐等自救措施。
(二)被害預防之家庭預防
一是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家庭教育進行正確引導是實現(xiàn)被害預防的有效手段。父母應當轉變觀念,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將性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對發(fā)生的迷奸犯罪或者典型的性侵犯罪進行探討,在交流中實現(xiàn)良好的預防效果。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及時制止盲目跟風攀比的行為,避免因為虛榮心理或貪利心理而成為迷奸犯罪的被害人。其次,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提供綠色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減少與不良信息和不良群體的接觸,降低被害風險。最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嚴于律己,注意規(guī)范自己的生活作風和行為舉止,給孩子樹立榜樣。
二是監(jiān)護人要充分履行監(jiān)護職責。首先,未成年女性社會閱歷淺且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如果社交關系過于復雜則容易成為被害人,因此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要落實好監(jiān)護職責,在尊重未成年女性隱私的前提下密切關注社會交往以及日?;顒樱S時發(fā)現(xiàn)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并加以制止。其次,要開展經常性的溝通對話活動,全面了解未成年女性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溝通疏解。最后,監(jiān)護人應當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共同保護未成年女性的人身安全。
(三)被害預防之社會預防
一是公安機關應加強預防迷奸犯罪宣傳。定期開展迷奸犯罪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工作,總結犯罪特點、作案手段和迷奸藥信息并向社會通報。充分利用自媒體優(yōu)勢,創(chuàng)新預防迷奸犯罪的宣傳形式,比如將真實案例改編成短視頻、微電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只有被更多的人了解,迷奸犯罪的社會預防工作才能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二是構建迷奸犯罪的常態(tài)化預防機制。充分發(fā)揮公安機關的職能作用,加強對轄區(qū)內重點單位和具有一定被害風險的女性群體的關注;加大科技支撐,強化迷奸犯罪預警能力。同時,迷奸犯罪多以網絡為依托,網絡運營商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配合公安機關,發(fā)現(xiàn)有關用戶的異常操作時,應當及時處理并向公安機關匯報。公安機關應當加強與寄遞物流行業(yè)以及酒店、酒吧、KTV等服務行業(yè)的合作,定期溝通聯(lián)絡,掌握相關人員動態(tài)信息,凈化行業(yè)治安環(huán)境。最終形成以公安機關為主導,網絡運營商、相關行業(yè)共同參與的防控局面,構建迷奸犯罪的常態(tài)化預防機制,切實保障女性群體的人身安全。
注釋:
①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274589.
②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305194.
③中國裁判文書網.《陳鋼強奸罪、盜竊罪等一審刑事判決書》https://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e7a25bc593f548eaa0bea73d01258513.
④中國裁判文書網.《葉鎮(zhèn)偉強奸罪一審刑事判決書》https://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d8f11d3b44954805aa87a8ef00a2ebeb.
參考文獻:
[1]趙可,周紀蘭,董新臣.一個被忽視的社會群體——犯罪被害人[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31.
[2]王剛.犯罪被害人學視閾中的被害性問題研究[J].犯罪研究,2014(6).
[3]駱群.論性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J].理論月刊,2015(12).
[4]陳和華.被害性與被害預防[J].政法論叢,2009(2).
[5]秦杏鴿.微信紅包詐騙的被害性及被害預防[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7(4).
[6]宋浩波.犯罪學新編[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209.
[7]周強威.當前我國女大學生被害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7.
[8]阿·伊·道爾戈娃.犯罪學[M].趙可,譯.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356.
作者簡介:王躍躍(1995—),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單位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研究方向為偵查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