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靜 鄭遠方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常德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呼吸科,湖南常德 415000
咳嗽變異型哮喘(CVA)被稱為隱匿性哮喘,主要以刺激性咳嗽為主癥,清晨及夜間加重,灰塵、冷空氣及油煙等刺激可誘發(fā),無明顯喘息氣促等癥狀[1]。近年來研究表明,咳嗽變異型哮喘的發(fā)生與氣道炎癥、氣道高反應性、神經源性炎癥、氣道重塑、遺傳等因素相關[2]。因其臨床癥狀不典型,極易被誤診漏診,治療上易濫用鎮(zhèn)咳藥物及抗生素,致使其中1/3 的咳嗽變異型哮喘轉變?yōu)榈湫椭夤芟?。指南推薦小劑量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支氣管舒張劑(β2-受體激動劑或氨茶堿等)吸入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必要時可短期口服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癥狀緩解迅速,但易復發(fā),導致患者經濟及心理負擔加重,甚至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中醫(y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有顯著優(yōu)勢[3],效高價廉。本研究探討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聯(lián)合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治療痰濕蘊肺型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3~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痰濕蘊肺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中,女14例,男16例;年齡18~65歲,平均(44.30±12.88)歲;病程2~15個月,平均(8.13±3.24)個月。試驗組中,女14例,男16例;年齡22~70歲,平均(45.37±14.65)歲;病程1~13個月,平均(7.30±3.03)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內科學》第9版[4],咳嗽為主要癥狀,具備以下的任一條:①支氣管激發(fā)或舒張試驗呈陽性;②峰值呼氣流速(PEF)周變異率>20%;③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有效,且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第“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痰濕蘊肺型的診斷標準:咳嗽,痰多,色白或灰,胸悶脘痞,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5],具有主癥且次癥≥2項,同時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1.1.3 納入標準 ①患者年齡18~70歲;②患者符合咳嗽變異型哮喘的中西醫(yī)臨床診斷標準;③患者身體無其他嚴重器質性疾??;④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1.4 排除標準 ①腫瘤、結核、支氣管擴張等肺部疾病患者;②年齡>70歲或<18歲患者;③拒絕中藥治療的患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⑤有嚴重心血管等內科疾病患者。
1.1.5 剔除及脫落標準 ①不能堅持按要求完成規(guī)定療程,依從性差者;②服藥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或其他嚴重并發(fā)癥者。
對照組患者使用復方甲氧那明膠囊[第一三共制藥(上海)有限公司;生產批號:SP168AA]口服治療,2粒/次,3次/d。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治療。三子養(yǎng)親湯具體藥物:白芥子10 g,萊菔子15 g,蘇子15 g,姜厚樸12 g,半夏10 g,茯苓12 g,炙甘草8 g,1 劑/d,800 ml 水煎煮,分2次溫服,每次100 ml,餐后30 min 服用。中藥湯劑由我院門診中藥房供應。
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日間、夜間咳嗽評分及中醫(yī)癥狀積分。①臨床療效評價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將主癥咳嗽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記0、3、6、9分;將次癥咳痰、胸痞脘悶、大便溏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記0、1、2、3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痊愈: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率≥90%;顯效:70%≤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率<90%;有效:30%≤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率<70%;無效: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率<30%。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率=(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總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日間、夜間咳嗽評分參照咳嗽評分表(表1),包括日間積分、夜間積分及咳嗽總積分。
表1 咳嗽評分表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換為正態(tài)分布后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3%)高于對照組(7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日間積分、夜間積分、咳嗽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日間積分、夜間積分、咳嗽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日間積分、夜間積分、咳嗽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者患者治療前后日間積分、夜間積分、咳嗽總積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者患者治療前后日間積分、夜間積分、咳嗽總積分的比較(分,±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③P<0.05
組別例數(shù)日間積分 夜間積分 咳嗽總積分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治療前治療后30 4.10±0.96 2.33±1.52②4.00±0.91 2.37±1.59②4.05±0.93 2.35±1.54②30 3.67±1.03 1.07±0.83②③3.90±1.00 1.23±1.01②③3.78±1.01 1.15±0.92②③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脘痞、大便溏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脘痞、大便溏中醫(y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脘痞、大便溏中醫(yī)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的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的比較(分,±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③P<0.05
組別例數(shù) 咳嗽 咳痰 胸悶脘痞 大便溏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治療前治療后30 6.70±2.32 3.80±2.48②2.30±0.79 1.27±1.08②2.27±0.74 1.17±1.05②2.27±0.83 1.13±0.97②30 6.20±2.48 2.70±1.82②③2.40±0.68 0.53±0.37②③2.40±0.81 0.67±0.21②③2.40±0.77 0.83±0.54②③
咳嗽變異型哮喘中醫(yī)病名歸屬于“咳嗽”,《素問·宣明五氣》中載“五氣所病......肺為咳”,提出咳嗽病位在肺。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咳嗽》中指出咳嗽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方面。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邪犯于肺,肺氣上逆而致咳嗽。痰濕蘊肺型咳嗽屬于內傷咳嗽,中焦受濕邪困阻,水谷難以化為精微物質上養(yǎng)于肺,反而聚生痰濁,上干于肺,肺氣宣發(fā)肅降失司,引起咳嗽。三子養(yǎng)親湯出自《皆效方》“高年咳嗽,氣逆痰痞”,對于老年痰濕蘊肺型咳嗽療效顯著。方中白芥子辛溫燥烈,功善溫化痰飲;紫蘇子降氣消痰,止咳平喘,并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肺與大腸相表里”,更益于肺氣肅降之功;萊菔子消食導滯,降氣祛痰,三味相合,既可祛痰消食,又可利氣寬胸,再加厚樸下氣消痰,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諸藥合用,消痰降氣,兼以化食,溫肺通腸,尤能止咳?,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三子養(yǎng)親湯具有明顯的止咳、化痰、抗菌等功效[8]。白芥子[9-10]、紫蘇子[11]鎮(zhèn)咳、化痰,兩藥合同更具協(xié)同作用;萊菔子[12]、姜厚樸[13]能鎮(zhèn)咳、祛痰、抗菌;半夏[14]提取物半夏酸能降低小鼠肺泡灌洗液中IgE 抗體滴度及氣道黏液分泌;茯苓[15]具有抗炎、調節(jié)免疫等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3%)高于對照組(7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日間、夜間咳嗽評分及中醫(yī)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咳痰、脘腹痞滿、大便溏等中醫(yī)癥狀較治療前好轉,可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采用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聯(lián)合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治療痰濕蘊肺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的效果理想,不僅能快速緩解咳嗽癥狀,更能改善全身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