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杭州,30053) 金孟靈 陳明顯 傅 睿
痛泄一詞最早見于《丹溪心法》中,并有“丹溪治痛泄方”的記載[1],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方劑學》依據(jù)《醫(yī)方考》所記載的“痛瀉要方”沿用其名[2]。對于該方的出處和源流至今仍有混淆和不明之處,且存在一定的爭議。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探究該方源流與應用如下。
1.關于丹溪治痛泄方
痛泄是泄瀉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歷代醫(yī)家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其中最經典的莫過于痛瀉要方。該方由白術、白芍、防風、陳皮四藥組成,臨床上用于治療痛泄,可謂屢用屢效。據(jù)目前可查文獻,關于治痛泄方的記載最早見于《丹溪心法·泄瀉十》,原文曰:“治痛泄,炒白術(三兩)、炒芍藥(二兩)、炒陳皮(兩半)、防風(一兩),久瀉,加升麻六錢,上銼,分八帖,水煎或丸服。”書中藥味、藥量、炮制、加減法、煎服法、劑型均交代明確,并直接指出用于“治痛泄”,但并沒有記載明確的方名及出處,因其首見于《丹溪心法》,故稱其為丹溪“治痛泄方”[1]。
2.丹溪治痛泄方源流之疑
《丹溪心法》首載“治痛泄方”,而在之后虞摶《醫(yī)學正傳·泄瀉》中記載:“治痛泄要方(劉草窗),白術(二兩,炒),白芍藥(二兩,炒),陳皮(一兩五錢,炒),防風(一兩),上細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久瀉,加升麻六錢?!盵3]此處備注為劉草窗方,這也是“劉草窗治痛泄要方”的首次記載。該方與“丹溪治痛泄方”不同之處僅在于白術的劑量,前者為二兩,后者為三兩。其后吳昆《醫(yī)方考·泄瀉門》中也有記載:“劉草窗痛瀉要方,炒白術(三兩)、炒芍藥(二兩)、防風(一兩)、炒陳皮(一兩半),痛瀉不止者,此方主之?!贝颂庉d為劉草窗方,而其用藥、組方、劑量又與“丹溪治痛泄方”相同[2]。至此,“痛瀉要方”之名為后世廣知。此外,在《蒼生司命》(治痛瀉方[4]112、痛瀉要方[4]114),《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白術芍藥散)[5],《景岳全書》(白術芍藥散)[6],《醫(yī)方集解》(痛瀉要方)[7],《不知醫(yī)必要》(防風芍藥湯)[8],《竹林女科證治》(白術防風湯)[9]等著作中均載有相類之方。自虞摶《醫(yī)學正傳》稱其為劉草窗方后,其后醫(yī)學著作中所載之方,雖然方名有所改變,藥物劑量有所增減,但出處大多記錄為劉草窗方。據(jù)此可認定痛瀉要方是劉草窗之方,但又不能解釋為何在《丹溪心法》中首載其方。為此我們通過探究丹溪治痛泄方的源流,縷析古人在應用該方時的臨證思路,以啟發(fā)今用。
丹溪治痛泄方與劉草窗治痛泄要方分別記載于《丹溪心法》和《醫(yī)學正傳》,兩者在藥物的種類、炮制、劑型和加減法方面均相同,僅在炒白術的用量上有所差別??赏ㄟ^探究這兩方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來分析丹溪治痛泄方的源流和古人的臨證思路。筆者提出以下三種假設:第一,可能丹溪首創(chuàng)治痛泄方,劉草窗借鑒使用,但后世不明,記載混亂;第二,可能前人已有其方,丹溪和劉草窗同時參考了李東垣的方藥,但是都沒有說明,而使后人不明;第三,可能丹溪和劉草窗各自創(chuàng)制了方子,但是由于當時的傳播受限,導致兩方在不同地域流傳,至虞摶匯總收錄,吳昆詳述方義。上述假設可能內容有所交錯,試探析如下。
1.丹溪首創(chuàng),草窗借鑒從之,后世記載混亂
《丹溪心法》在記載丹溪治痛泄方時只寫“治痛泄”點明其功效,沒有明確指出是自創(chuàng)之方抑或古人之方。但縱觀全書,書中使用的方子可分為四類:第一種是雖無明確指出,但為丹溪首創(chuàng)且有方名的方子,比如左金丸、越鞠丸、保和丸等;第二種是有方名卻沒有記載出處,書中大多數(shù)方子都是如此,例如二陳湯、四君子湯、活血潤燥丸等;第三種是既有方名又寫有出處,如術附湯備注《和劑》,椒附丸備注《微義》等;第四種就是像丹溪治痛泄方一樣,有方無名,只注明功效,例如“一老人奉養(yǎng)太過,飲食傷脾,常常泄瀉,亦是脾泄。黃芩(炒,半兩),白術(炒,二兩),白芍(酒拌炒)……研丸如梧子大。食前白湯下”。《丹溪心法》是朱丹溪的門人弟子總結丹溪先生的醫(yī)學經驗編纂而成,該方可能為丹溪先生首創(chuàng),而其門人弟子在整理編纂時也沒有將其命名,這或許是丹溪治痛泄方在《丹溪心法》中有方無名的原因。
劉草窗(約1390—1460年),為明朝宣德到景泰年間人。明代李梴的《醫(yī)學入門》(1575年刊行)中記載:“劉溥,字原博,吳郡人。博學善吟,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號?!盵10]《明史·列傳》中寫道:“劉溥,字原博,長洲人。祖彥,父士賓,皆以醫(yī)得官。溥八歲賦《溝水詩》,時目為圣童。長侍祖父游兩京,研究經史,兼通天文、歷數(shù)。宣德時,以文學征。有言溥善醫(yī)者,授惠民局副使,調太醫(yī)院吏目?!盵11]由上述記載可大致推知劉草窗的生活年代。劉草窗原名劉溥,在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年)因長于詩文被征召,又因善于醫(yī)道而被授予惠民局副使,任太醫(yī)院吏目。而劉草窗之祖父劉毅曾經是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期的府醫(yī),因在諸王削藩時受牽連而獲罪,被貶謫戍邊、沒收家產。其父劉觀則因朱棣念及舊臣,在永樂元年(1403年)時被征召為御醫(yī),回京后不久去世[12]。
朱丹溪(1281—1358年)為元代著名醫(yī)家,早于劉草窗近百年。二人看似無關,細究之下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朱丹溪嫡傳弟子戴思恭(1324—1405年)在年少時即隨父親、弟弟一同拜其為師,跟隨朱丹溪潛心學習醫(yī)術。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戴思恭被征為正八品御醫(yī),先后歷經洪武、建文、永樂三代,卒于永樂三年(1405年)。劉草窗自祖父以后世代行醫(yī)且多有被征召為御醫(yī)者,劉草窗父親劉觀于永樂元年(1403年)被征召為御醫(yī),劉草窗本人也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入朝成為御醫(yī)。戴思恭深得朱丹溪真?zhèn)?,撰著有《推求師意》,并校補了朱丹溪著作《金匱鉤玄》,其治瀉之法與朱丹溪應是一脈相承。戴思恭是劉草窗的前輩,不能排除劉草窗學習朱丹溪之方或法,借鑒運用丹溪治痛泄方且療效突出的可能。然而丹溪治痛泄方有方無名,后人誤以為是草窗之方。
2.前人有方,丹溪草窗從之,可能同參東垣
朱丹溪師從羅知悌,羅知悌為劉河間的再傳弟子,又旁參張從正、李東垣,集金元醫(yī)學之大成。丹溪十分尊崇東垣先生,在《格致余論》剛問世時,為求流傳廣泛,他曾假借東垣先生之名,將其命名為《東垣先生格致余論》,可見丹溪對東垣之推崇。而劉草窗亦效法李東垣,李梴在《醫(yī)學入門》中評價劉草窗“用藥惟主東垣,守而不攻”[10]。丹溪治痛泄方與劉草窗治痛泄要方十分相似,可能是參考了同一方子化裁而來。而在李東垣的《脾胃論》中記載一方,“升陽除濕防風湯,蒼術(泔浸,去皮凈,四兩),防風(二錢),白術、白茯苓、白芍藥(以上各一錢),上咀……空心食前”,能升陽除濕止瀉,方中也用到了白術、白芍、防風等藥[13]17。
李東垣認為,脾胃為滋養(yǎng)元氣的源泉,人體諸氣皆由胃氣所化。李東垣升發(fā)脾胃陽氣,以益氣升陽為首要,尤喜用風藥。丹溪治痛泄方中,用防風可升陽散肝、勝濕止瀉,如《脾胃論》云“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13]5,用白芍以柔肝止痛兼有升陽,如《脾胃論》載“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13]3,重用白術可健脾勝濕、強胃氣,如《脾胃論》載“白術者……但令人胃氣強,不復傷也”[13]27,此三藥正是東垣常用之特色藥。
朱丹溪和劉草窗均受李東垣的影響,尤重脾胃,或因時移世易,在用藥上有所不同。朱丹溪地處南方,氣候較為濕熱,治痛泄時更需增強健脾化濕之功。又因元代時期,時人也多驕奢恣意不重脾胃,故而在丹溪治痛泄方中,白術用量大于白芍。而劉草窗常年生活在北方,相較于南方氣候干燥,又正值明代中期,國力鼎盛,政治清明,時人不似元代時期脾胃虛弱不甚,故在劉草窗治痛瀉方中白術與白芍用量相同。這或許能解釋丹溪治痛泄方與劉草窗治痛泄要方用藥種類相同,但用藥劑量不同的原因。
3.丹溪草窗各創(chuàng)其方,虞摶匯總收錄,吳昆詳述方義
《丹溪心法》成書時間為1347年,現(xiàn)行流通版本(徽版)出版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程充根據(jù)楊楚玉的陜版《丹溪心法》、王季嗽的蜀版《丹溪心法》為底本,并參考丹溪其他弟子和丹溪曾孫的家藏資料刊刻而成?!夺t(yī)學正傳》成書于1515年,首次記載治痛泄要方為劉草窗方,直至虞摶所著《蒼生司命》中才出現(xiàn)丹溪治痛泄方和劉草窗治痛泄要方并見的現(xiàn)象。一般認為《蒼生司命》成書晚于《醫(yī)學正傳》[14],書中記載“劉草窗痛瀉要方,痛瀉不止,此方主之。白術(炒)三兩,白芍(炒)、防風各二兩,陳皮(炒)半兩”[4]114,并見“治痛瀉方,白術(炒)、白芍(炒)各二錢,陳皮一錢二分,防風一錢”。雖然這兩個方子與《丹溪心法》及《醫(yī)學正傳》中所記載的略有不同,但兩方分別在《蒼生司命》前后文中出現(xiàn),似乎表明兩方的來源不同,自虞摶開始兩個方子的流傳出現(xiàn)了交融。虞摶為朱丹溪的私淑弟子、丹溪學派主要傳承人,其曾祖父虞誠齋為丹溪門下弟子,《醫(yī)學正傳》中所列諸證方法均首選朱丹溪之論。但虞摶在著作中并沒有說明兩方來源不同,僅備注為劉草窗方,這可能是后人只知劉草窗治痛泄要方而不明丹溪治痛泄方的原因。至明代醫(yī)家吳昆的《醫(yī)方考》中將其記載為“痛瀉要方”,出自劉草窗。由于《醫(yī)方考》流傳甚廣,并詳細地闡釋了痛泄的病機和方義,所以“痛瀉要方”一名被廣泛接受和流傳,并沿用至今。
1.痛瀉方的傳承創(chuàng)新
歷代醫(yī)家在傳承應用古方時尤重臨床,許多醫(yī)家在記載治痛泄方時都對方中的藥量進行了增減,并不拘泥于原方的劑量(詳見表1)。這些變化既體現(xiàn)了古人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而調整藥量的靈活性,又反映了古代醫(yī)家傳承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對我們學習古人的臨床經驗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也正因歷代醫(yī)家的反復運用以證其效,這些良方才不會被埋沒于世,醫(yī)學精華才得以代代相傳。
表1 丹溪治痛泄方源流總結表
2.肝脾失調各有偏重
治療痛泄必責之于肝脾,如《醫(yī)方考》中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治痛泄方中炒白術為脾藥,炒白芍為肝藥,兩者分別為君臣之藥。從歷代著作中所記載白術、白芍不同的用藥比例上可以看出,不同的醫(yī)家在痛泄責之于肝脾程度的認識上有所差別,其中以術芍用藥劑量比例為3∶2的最為多見,其次則是2∶2。從方藥劑量及其比例之間的差別可知,治療痛泄,雖從肝脾論治,但又有肝脾并重、肝郁脾虛、肝旺脾不甚虛的區(qū)別?!督饏T鉤玄·泄瀉從濕治有多法》認為:“泄瀉者,水濕所為也。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盵15]可見丹溪治痛泄尤重脾土,即使肝脾并重也以脾為本,在炒白術、炒白芍兩藥相伍以柔肝和脾的基礎上,重用白術以加強健脾化濕之功。術芍用藥比例為3∶2當是丹溪治療肝脾并重之痛泄的最佳比例,余者可在此基礎上隨證加減,不可拘泥。
綜上,丹溪治痛泄方首載于《丹溪心法》,劉草窗、虞摶、吳昆、張景岳等歷代醫(yī)家都為其流傳作出了貢獻。通過研究丹溪治痛泄方的歷史沿革,探究歷代醫(yī)家對其傳承和發(fā)展的影響,總結相關方藥物劑量及其比例之間的差別,認識到了痛泄當責之于肝脾,以脾土為本,又有肝脾并重、肝郁脾虛、肝旺脾不甚虛之別,明確了藥味之間的最佳比例,使臨床運用可以有的放矢,靈活變通,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