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稅區(qū)空港學校(天津一中分校)齊 珣
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制定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框架,引發(fā)了全國教育理論研究者與一線教師的關注與討論。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基于語文課程性質將其概括為:“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積累和建構的語言能力和素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綜合表現(xiàn)?!?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采用了這一表述,此后成為眾多研究者討論的理論起點。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語言能力、個人審美、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出了更加具體而廣泛的要求。課文《回延安》是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教師通過精讀文本和巧妙設計,力求打造“共生、開放、高效”的課堂生態(tài),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回延安》的文本特點突出,是一首帶有陜北“信天游”風格的現(xiàn)代詩。
首先,其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陜北的地方風物盡收眼底,“寶塔山”“紅窗花”“黃米飯”“羊羔羔”等民俗文化符號建構了一個完整的詩境。學生由此可以了解地方民俗魅力,感受革命情懷。其次,“信天游”的語言形式生動直接,是一篇適合展開朗誦教學的誦讀型文本。最后,就詩篇本身而言,運用了比喻、夸張等手法,結構上層次鮮明,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意識。
在充分進行文本細讀后,筆者設計了“小組合作式朗讀”環(huán)節(jié),五個小組的代表抽取對應編號,決定小組的朗誦段落,并回到組內進行這一段落的排練設計。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三個優(yōu)勢:一是各組學生有了合作的明確任務;二是在設計重讀、停頓、語速的時候,勢必會關注到語言本身,如動詞的巧妙使用(摟、抓、貼、撲……)等;三是“合作式朗誦”克服了單人朗誦的單調、尷尬,同時文本洋溢出的熱情喜悅也與合作展示相契合。
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中,“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層面顯然是語文教學的深層需要。學生能夠通過對《回延安》的初步理解和討論,展開“合作式朗誦”,讓他們在其中感受詩歌的美,并創(chuàng)造排練出美的朗誦,可以說達到了審美層面的提升。生生互評環(huán)節(jié)也讓學生置身于鑒賞美、追求美的課堂,生成更有操作性的朗讀意見,品味語言之趣。
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曾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本汀痘匮影病范裕爬ㄗ髌返膬热輰Α坝行娜恕倍越^非難事,甚至主題情感也可以一步到位地概括為“對延安及百姓的愛,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愛”。但關于“形式的奧秘”則需要有意識地關注和討論,這也是深入探究文本的重要入口。
在課堂上,筆者首先提出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作者用到了哪些出彩的寫作手法?接下來又提出:大家關注作者在詞語的使用上有什么特殊之處嗎?學生關注到疊詞的出現(xiàn),如羊羔羔、樹根根、幾回回。找到這些疊詞則可以歸納出“信天游”的用詞特點。同時借助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朗讀,學生能讀出一種親切質樸的口吻。
最后,讓學生思考“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前后兩句之間的關聯(lián)。為什么寫完“羊羔”就寫“我”呢?學生由此能看出延安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猶如母親一樣。這也引出了全文的知識點——比興手法的運用。比興的“比”即比喻。回到例句來看,用“小羊羔吃奶”比喻“我”在延安的成長。而比興的“興”,引自朱熹的觀點“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前一個句子擔當著引出后一個句子的作用。這一傳統(tǒng)上溯至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今天,它依然是民間小調中常見的表達形式。比如“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這里稍作停頓,由學生填出“山”字,意在關注到前后的比興關系,從而更加直觀地理解這一手法的寫作規(guī)律。
在練筆環(huán)節(jié),為了避免課堂氣氛凝滯尷尬,筆者采取做好詩就主動展示的方式。采取展示可為小組加分的機制,既避免了時間上的統(tǒng)一限定,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桌課件課程表,早睡早起學習好?!薄扒Ш羧f喚起床慢,爭先恐后把題算,狼吞虎咽吃午飯?!甭氏葘懞玫膶W生就以題詩的形式書寫在黑板上。就上面兩句而言,筆者肯定了押韻、句式整齊的優(yōu)點,并提出優(yōu)化的方向,比如第一句用到了“興”,但“比”的關系不明顯。同輩的現(xiàn)有成果會給他們自信,這種交流方式讓現(xiàn)場的創(chuàng)作熱情逐漸高漲,寫作質量也有所提高。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和首要內容,也是語文學科所特有的素質要求?!痘匮影病贰八住⑶?、真”的創(chuàng)作特點為學生動筆操練寫詩降低了門檻,激勵學生去參與一場詩歌語言的游戲。在這一層面進行聽、說、讀、寫的多重訓練,能夠讓學生提升語言運用的敏感度,將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寫作中,在規(guī)定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在名著《紅星照耀中國》中,學生從美國記者斯諾的視角認識了延安。根據(jù)這一認知背景,筆者借助課件準備了詩歌中提到的相關圖片,如寶塔山、白羊肚手巾、窯洞窗花、窯洞土炕等。此外,班上有兩個學生來自山西和陜西,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他們分別用方言朗讀了作品,還原了原汁原味的陜北風韻。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詩作的細節(jié),這兩個學生也做了意料之外的補充。他們指出,疊詞在他們的家鄉(xiāng)是常用的表達方式,可以看出作者對延安地域文化的真實還原。方言里含有很多關于漢語特點的知識,對他們二人來說,用方言朗誦的過程,既是地方文化的輸出,又是批判思維的訓練。在此之前,這兩個學生對用方言朗誦有些抵觸,覺得很“土”,大家“聽不懂”,但當大家投以羨慕的眼神和熱烈的掌聲時,他們內心對家鄉(xiāng)方言是充滿自豪感的,大家都實現(xiàn)了審美能力的提升。顯然,班級同學的肯定也包含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與理解。
為進一步營造有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課堂氛圍,筆者選取了“陜北歌王”王向榮老師的一段《白馬調》,向學生播放了這段演唱視頻。在授課的主體探究環(huán)節(jié),我們已經明確詩作中的比興、夸張、押韻、字數(shù)規(guī)律等陜北特有的“信天游”元素。在這里通過一首真正的“信天游”讓學生對照閱讀,進一步認識到作者賀敬之借鑒了什么,又進行了哪些創(chuàng)作。我們熟知的《東方紅》旋律本叫“白馬調”,只因為歌詞“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廣為傳誦,才改名為《東方紅》。在戰(zhàn)時,曾有“騎白馬,跨洋槍,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的填詞被流傳收錄。由此可見,學生的大膽創(chuàng)作正與“信天游”的創(chuàng)作本質不謀而合,在這節(jié)課上,每個動筆創(chuàng)作的學生都是對“信天游”文化的一種感受與傳承。
2017年的“新課標”中指出了“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重素養(yǎng),強化了“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素養(yǎng)要求。
那么,如何在《回延安》的教學中強化思維的訓練呢?在欣賞唱段之外,筆者將歌詞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找出學過的寫作手法在“白馬調”中的體現(xiàn)?!鞍遵R調”的歌詞被視為一個新的文本,學生唯有閱讀新材料,與《回延安》作比較,通過知識的遷移才能獲得探究成果。“東方紅,太陽升”比喻毛主席的領導像紅太陽,又用自然界的太陽引出人民領袖毛澤東,這是較為標準的比興手法。將兩則材料對比閱讀,推導出自己的結論,可以有效地檢驗他們對比興手法的理解,進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中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回延安》這堂課上,筆者欣慰地感受到學生自信的朗讀、認真的聆聽、大膽的寫作和有條理的發(fā)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包括了四個方面,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深切體會到這四點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這也意味著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踐中要有更加開放的視野和行之有效的方案,把學生個人的全面成長放在首位,在課堂中教會學生準確自如地運用好語言工具,在比較、推理、概括中強化思維在言語層面的運用,建構感受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鑒賞空間,投入到對地域文化、對大自然和對生活的熱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