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第二中學 楊 金
在西部農村地區(qū),很多留守生在各學齡階段都會出現(xiàn)輟學現(xiàn)象,他們通常會面臨不同程度的經濟困難。而在學校中,留守生也經常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障礙,阻礙了其學業(yè)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升。這是西部農村教育工作中非常嚴峻的問題,作為學校教育者,一定要進行良性干預。
留守生的父母普遍在當地沒有穩(wěn)定工作,因此選擇外出務工。經濟困難是留守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數據顯示,多數留守生的父母在教育支出上明顯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在和同學交往時產生心理問題。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富裕,與留守生家庭貧富差距較大,再加上沒有學校、父母對于貧富觀念的正確引導,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失衡,從最初的羨慕漸漸轉變?yōu)樽员?、嫉妒的心理。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教學硬件設施都得到了提高,但也有基礎設施較差的學校,這些好學校相對優(yōu)渥的學習條件會進一步對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心理造成刺激,使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我封閉,不愿意和他人溝通。
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但西部農村地區(qū)留守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孩子缺乏應有的陪伴和家庭教育,導致孩子的內心逐漸出現(xiàn)心理問題。留守生一般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爺爺奶奶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孩子的生活,但是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空白,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教導,孩子內心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爺爺奶奶難以察覺,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會更加嚴重。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關鍵部分,當這一環(huán)節(jié)缺乏,會給學校的教育工作產生巨大的壓力,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學時期的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他們的內心最為敏感,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思緒萬千。當留守生看到其他孩子有自己的父母時常陪伴在身邊時,他們缺乏對于生活現(xiàn)狀的正確認識,開始感受到自己與周圍同伴在物質生活及家庭環(huán)境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如果這一心理沒有得到及時的排解,他們會由自卑逐漸轉變?yōu)榧刀?、憤恨的心理,無法與同學進行正常交流,有的甚至會傷害同學,從而陷入孤獨與痛苦的心境中。
社會方面,需要當地政府做好相關扶持工作,使留守生早日擺脫相對弱勢的境況。具體來說,首先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在當地創(chuàng)業(yè),參與家鄉(xiāng)建設,同時陪伴孩子的成長,讓家長有機會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其次,政府或社會有關媒體應該為西部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和宣傳環(huán)境,讓留守生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比如社會公益部門組織的活動,幫助留守學生購買生活用品、生活用具等,走進留守學生家中,和他們談心,跟他們一起做飯、做游戲,為改善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出積極貢獻。
調查發(fā)現(xiàn),西部農村地區(qū)有75%的留守學生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時間太長,而且打電話的次數也非常少。學生普遍認為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心中的不良情緒就越少。這是因為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為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感受到關心與愛護,孩子的不良情緒會因為家庭的溫馨而煙消云散。有的家長更是有以身作則的觀念,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心理和人格上的教育。對于西部農村地區(qū)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家長要摒棄錯誤的觀念,改變對于人生的認知,在努力賺錢的同時加強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在外務工時也可以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經常和孩子溝通,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及學習情況,同時和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將自己艱苦奮斗的精神傳遞給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家長身上學到對生活、對學習、對自身素質提升有用的東西,這對于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修正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
首先,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基本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提升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能力。作為農村中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多觀察他們的心理變化,如有必要需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避免留守學生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其次,教師的品德、思想及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有的學生甚至會效仿。因此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品德,在工作與生活中約束自身行為,向學生灌輸積極精神。最后,教師要關注留守生的生活。在生活中,留守生可能相對弱勢,教師不僅要做到不歧視,更要扮演起“家長”的角色,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經常詢問學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如是則盡可能地提供幫助,解決學生在生活中的難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
2.學校應積極組織心理輔導活動和聯(lián)誼活動
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室,有針對性地對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輔導。在輔導教室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單獨交流,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敞開心扉地交流。心理輔導教師可以是輪流的,也可以是固定的教師。當學生感覺自身存在心理問題時,就可以來心理輔導教室和教師進行交流,緩解心理問題。此外,還可多舉辦學校聯(lián)誼活動,不同學校的學生一起參與到活動中,讓留守學生感受和他人交流、互動產生的快樂感。
綜上,從教育公平視角來說,解決西部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心理問題十分必要,這樣能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生活中形成對自己、對家庭的正確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目標需要社會、家庭及學校的共同努力,為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學習和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注:本文為2019 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研一般規(guī)劃課題“新時期農村中學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問題及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6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