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涵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南京 210023)
讀書也能療愈心傷、建設心理嗎?由法國學者邁克爾·于哈斯所著的《閱讀療愈師》(鄭詩詩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1]給予了肯定的回答。當“我”——名叫亞歷克斯的閱讀療愈師,再次說起“我不會對任何人冷漠”時,又一位新的患者將遇見屬于他的那本書,獲得救贖。
據其心病癥結,亞歷克斯會選擇一本適合的文學讀物并陪伴對方完成閱讀,以之療愈其心中傷痛,而作為施援者的療愈師本人,也在不斷審視外在世界的同時,以閱讀彌合了自己缺失的愛。他的所見所感暗示出作者邁克爾·于哈斯的閱讀療愈觀:讀書也是治療一些心理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是自醫(yī)良藥,亦能成為“度人之金針”。
《閱讀療愈師》全書共二十二萬字,分為三十四章,講述現(xiàn)代社會一群心理亞健康的人,通過閱讀重新認識“自我”的故事。令人遺憾的是,事實上在中國內地需求心理建設的社會人群在不斷增加,可是本書的中譯本及其所內涵的“閱讀療愈”概念,卻不常受到關注與推廣。如對本書,中文網絡僅有寥寥十余字的介紹,則其讀者知曉率及閱讀接受度之少而小可知。筆者有鑒于此,即作此文,試圖為《閱讀療愈師》一書在我國的推廣而努力,期待更多人可以通過了解“閱讀療愈”的知識與方法,選擇以閱讀來撫慰自己內心的傷痛。
開卷之前,面對《閱讀療愈師》這一標題,讀者往往存在四點疑慮:“什么是閱讀療愈師?看書也能治療心病嗎?看什么書能療愈?為什么不直接去咨詢心理醫(yī)生,反而選擇這個迂回溫吞的手段呢?”而這四個問題正是《閱讀療愈師》全文徐徐鋪展的核心內容。亞歷克斯輾轉于數位患者之間,他的視角串聯(lián)起人們塵封的心事,這些故事與患者在閱讀療程后的改變帶給亞歷克斯內心持續(xù)的波動,觸發(fā)回憶的隱疾。他的經歷是對前兩個問題的解答。四問中的后兩問,如何以及為何選擇閱讀來療愈內心,則需從亞歷克斯“度人以金針”的經驗中找尋答案。書海浩淼,人心復雜,這是橫亙在閱讀療愈路上的兩座大山,而通過集中在三位患者身上的議題描述,作者開辟了這條“旁門左道”的另一番天地。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閱讀指向的曲徑通幽處,三位患者該何以在糾纏繁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中求得心靈解脫。
在小說中,閱讀療愈師是借助書籍療愈心傷的“讀書醫(yī)生”,熱情善良、全能全知。在系統(tǒng)化地進行學習之前,主角亞歷克斯并未將“療愈”作為他明確追求的讀書目的,但潛移默化之間,文學名著的真實、銳利與慈悲已融入他的為人處世之中,并在大學時期影響他,使之選擇將“閱讀療愈”作為專業(yè)方向。對具體患者,他會書寫明確的治療方案,對自己,他通過積攢大量的閱讀經驗,將其中適宜的部分融入自己的內心。而作者對閱讀療法的理解與運用,更多基于其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出身的視角,更接近于實際生活中對閱讀療愈知之有限的讀者及隨緣擇書、以之為樂的讀者。通過讀書,他完成潤物細無聲的“自愈”,或是憑閱讀經驗入手,幫助他人擇書。
在我國,“閱讀療法師”雖未成為正式的職業(yè),卻已被多次提出并有了相應的職業(yè)標準?!堕喿x療愈師》中的療愈模式為一對一的輔助治療,與泰山醫(yī)學院宮梅玲教授提出的大學生閱讀療愈實踐模式類似,需要具有專業(yè)心理知識與技能的中級療法師才能勝任[2]。小說中強調了亞歷克斯經歷的閱讀與選書訓練,而現(xiàn)實中的閱讀療愈師則需要多學科的知識與練習,并在臨床反饋中不斷補充自身,進行療效的評估與反思。
超脫于閱讀療愈師的身份,小說提供了亞歷克斯的第一人稱視角,用以全面提供讀者對閱讀療愈的理解。作為心理受創(chuàng)的個人,書籍以長期陪伴的形態(tài)給予亞歷克斯支撐與安慰,治療他的創(chuàng)傷,正是基于閱讀對其心病的影響,他選擇推廣這種方法,將它傳遞給更多人。
在遇見書中出現(xiàn)的第一位患者之前,女友梅拉妮向亞歷克斯提出分手,失戀后的孤獨困頓為引,點燃了原生家庭的一地雞毛。記憶隨著時間退回到童年,順著幼時亞歷克斯的目光,看到的是冷淡博識、不可逼視的母親,以及對他充滿嫌惡的、大男子主義的父親。他們時刻在爭吵,相互無底線地攻擊,將脾性溫和的亞歷克斯作為他們的發(fā)泄口,一切痛苦被歸因于“令人失望的兒子”身上。亞歷克斯原名亞歷山大,為逃避母親試圖控制他時“亞歷山大”的呼叫聲,他改變了名字,也拒絕順從母親的期待去成為一名從事文學研究的教授,同時,承受父親“娘娘腔”的謾罵之時,保持自己的柔軟,不為此自卑。他完成了一些了不起的抗爭,但心靈的創(chuàng)傷無可避免地留下疤印,亞歷克斯開始受控于陰郁與孤獨,甚至閱讀快樂輕松的書本時也會自覺格格不入。
冷漠的淵藪催生對溫情的渴求,亞歷克斯童年見到的每一束光都被他視若珍寶,比如親近他的祖母、女傭,比如書籍。他們的沉靜和柔和影響了亞歷克斯的一生,往后他的人生選擇都是為了從外界獲得類似的溫度,以及向外界傳遞這樣的溫度。這份為母親所不齒的“閱讀療愈師”職業(yè),實質上是亞歷克斯在傳遞他的溫暖,是一次經年累月的自愈之旅。
同時,《閱讀療愈師》在回答閱讀療愈的作用時,強調了這種輔助療法的局限性。小說的后半部,性情活躍的先鋒女性、亞歷克斯的女友梅拉妮在一次為同性戀呼吁人權的游行中被反對者襲擊,重傷入院,其后在亞歷克斯悉心陪侍下,災難中的兩人再次擁抱在一起。由于梅拉妮的歸來,亞歷克斯的恐懼感與孤寂感漸漸被削弱,他反復審視自己的心理,最終推翻早先的病歷,為自己寫下一句新的病情描述:“書不是萬能的,但是它能陪伴那些需要一劑想象良藥的人,以幫助他們從現(xiàn)實中擺脫出來?!痹谥委煼桨干?,他增加了“親近母親,重覓溫情”一則,回歸現(xiàn)實生活。
對于閱讀能否治療心病,作者最后給出的答案是:能,但不是全能。在被現(xiàn)實療愈后,熱愛閱讀的亞歷克斯玩笑一般地在自己的治療方案上寫道“音樂療法也可以試試”,調侃中的幾分認真之處,是承認了閱讀療愈同音樂等諸多輔助手段一樣,在家庭、工作等現(xiàn)實力量下只得屈居二線。通過閱讀療愈,人的觀念可以被改變,但更關鍵的是觀念改變后的行動,行動的成敗決定所有前期治療的結果。這聽起來像是悲觀的認識,可無論是閱讀、心理咨詢,乃至藥物,都無法作為矛盾的主要中心存在,作為真正的療愈的主體,“我”的痊愈才是影響大局的“翻云覆雨手”。
作為一名閱讀療愈師,亞歷克斯的任務在于了解病人、確定書目、引導閱讀、收集反饋。在對第一位病人雅恩的書目推介中,他分別選擇了《騙子湯馬斯》與《麥田里的守望者》,前者是一部喜劇表象的悲劇,戲謔地講述了湯馬斯一生自欺欺人,最終在混沌中不明就里死去的故事,通過代入式閱讀,雅恩以湯馬斯為鏡,重新認識了內在的自己,一樣的高傲與自卑,一樣的逃避與自欺。后者的主角霍爾頓是一位憤怒而焦慮的少年,通過感受其天馬行空的內心世界里痛快的轟鳴,雅恩的隱痛得以發(fā)泄。在第一次療愈書目的選擇上,亞歷克斯運用書中人物與病人的共鳴,給予雅恩精神力量,并通過人物之口呼喊出病人雅恩的愿望,以達到情感共振的效果[3]。
第二與第三位病人分別是著名足球運動員安東尼與商人夏普曼,成功的事業(yè)與成熟的入世態(tài)度使兩者的需求具有大體相似性,即脫離現(xiàn)有禁錮,找尋生活意義。相似的伊始,兩人卻走向迥乎不同的結局,他們的故事予《閱讀療愈師》以微妙的命運感,同時給閱讀療愈中的讀者以反思與警醒。
亞歷克斯為安東尼推薦了史詩級文學作品《奧德賽》,用以療愈他“我無法接受我和別人不一樣”、高處不勝寒的憂愁。不同于邊緣少年雅恩自省的閱讀,安東尼的療愈過程是自我認識與自我和解。尤利西斯在與大風大浪、魑魅魍魎的戰(zhàn)斗中,一路上有失去有痛苦,卻為了妻子與部落始終堅守,最后退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一家團聚。亞歷克斯告訴安東尼,“您就是這樣的英雄”,“您是英雄,您不應該懼怕自己的弱點,弱點造就您的力量和美麗……”借由書中人物的英雄故事,引導讀者安東尼做出選擇。
安東尼的故事中,亞歷克斯承擔了指路人的責任,指路人無需輸出太多,只在療愈過程中的幾處十字路口為讀者辨明方向。在選擇療愈書目上,基于安東尼的年齡、認知力、理解力等,療愈師以英雄史詩向其施以暗示,用態(tài)度積極的作品使之于無形中被影響,這在心理學上與催眠效果有相似之處[3]。
而另一位,從事手表生意的夏普曼,有一個并不單純的“療愈目的”——出于一位已婚男人對閱讀療愈師的年輕女友的覬覦。在不知道亞歷克斯與女友梅拉妮之間關系的情況下,為了討好舞會上驚鴻一瞥的小女孩,他欣然聯(lián)系了梅拉妮推薦的閱讀療愈師。
自然,夏普曼并非典型的病人,他是世俗意義上略有小成的人,辛勤工作,家庭圓滿,人生從不“走歪”,他本人也自得于現(xiàn)狀。在進入閱讀前,他向亞歷克斯提出的訴求是“把大部分時間奉獻給工作讓生活消耗殆盡,我真的希望能重新浸潤到閱讀中去?!眮啔v克斯推薦的書,名為《奧勃洛莫夫》,一本專諷“懶人”的小說,運用閱讀療法“平衡說”的原理,以期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從容面對壓力[3]。
兩人在分別地閱讀之后,皆在書中有所悟。安東尼艱難地讀完了《奧德賽》,最終選擇在萬人矚目下退役,與家人定居國外。夏普曼勤奮地讀完了《奧勃洛莫夫》,積極配合療愈師所期待的,陪妻子出游,買家電,儼然做回了過去的“好丈夫”,但一次捕鼠的意外,使他滑倒在浴室地上——為妻子購置的高級洗衣機旁,頭部重創(chuàng),不治身亡。兩個結局對比,略顯荒誕,以至讀者不得不追問,閱讀療愈的經歷是否間接導致了夏普曼的悲劇。但細細體察,夏普曼真的悟出了書中要義嗎?答案是否定的。同樣是回歸家庭,他并不像安東尼般拋卻一切,而是世俗利益不脫手,家庭和睦也須有,這成為一種變相的、喬張做致的“賣命工作”;他沒能從奧勃洛莫夫身上學到生活的閑散態(tài)度,反而為了證明自己讀書認真,花時間去營造關愛家人的假象。夏普曼死在了為表決心而購買的洗衣機旁,恰是對他與妻子虛偽愛情的諷刺,是他深入骨髓的“對任何人都冷漠”指向的必然結局。即使他能向亞歷克斯交出漂亮的讀后感,卻沒能認識一個淺之又淺的道理:面對自己的心時,真誠為先。
車禍使病人雅恩喪失了語言功能與常人的容貌,成為一個受人鄙夷或同情的“異類”。更麻煩的是,外在殘缺的少年雅恩在情感上也難以治愈:復雜的家庭,母親隨時的關注、控制與愛,不尋常的早慧。種種因素在他心理崩潰的路上推波助瀾。
將他的痛苦拆解,存在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痛苦衍生出不同的心理困境。父親出軌,少年時就開始敏感噤聲;遭遇車禍一朝成為“異類”;母親受到打擊,與心態(tài)畸化的雅恩彼此壓迫。在雅恩的病情陳述上,亞歷克斯做出了“置身于世界之外”和“為別人而活”兩個判斷,這是經歷三層次的痛苦之后自我封閉的結果。母親請到閱讀療愈師亞歷克斯來為兒子治療時并不抱希望,只是姑且一試這個未被證明無效的法子。出軌的父親留下了可觀的贍養(yǎng)費與決絕離去的背影,空洞與空虛使這可憐的女人全身心附著在兒子身上,情感重壓之下,兩人互成唯一的依托。
他與閱讀療愈師通過紙張對話,由于毀容而對他人情緒敏銳異常,由于失語而被激發(fā)了高閱讀力。無法宣之于口的情感反而更接近真實。此時,閱讀療愈的獨特性得以彰顯:在患者雅恩的身上,閱讀是唯一可行的療愈手段。
在對這一個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找到三個與傳統(tǒng)心理治療相沖突的方面。第一,失聲與毀容。失聲導致他無法將痛苦傾之于口,傳統(tǒng)心理咨詢所必要的交談對于雅恩是種諷刺,同時,破碎的相貌作為雅恩的病源之一,業(yè)已成為一處永不愈合的瘡口,面對面的觀察會加深這種傷害。第二,患者的抗拒、機警及無聲造成的壁壘。亞歷克斯對雅恩的描述如是:“他的大腦為了自保時不時會進入暫停狀態(tài),就像一臺過熱的機器?!薄安灰粫汗Ψ?,雅恩就從能夠聽取我建議的認真型讀者發(fā)展到挑釁型讀者了?!鄙倌暄哦魈幵谧员芭c自負之間,他慣于通過虛偽迎合抵觸外界的冒犯,敏銳察覺他人心理的天賦和熟稔的讀寫本事更是他反過來壓制心理醫(yī)生的借力。對于此類患者,談話形式更像是一場拉鋸,難以直擊內心。第三,母親的干涉。如上文所言,母親是個可憐人,也是一位心理受過重創(chuàng)的病人,但她從不自知。她近乎瘋狂地想要保護、拯救兒子,乃至每一次治療時都悄悄守在門外,監(jiān)聽外人與雅恩交流的全過程,如此這般,完全斷絕了雅恩通過交流敞開心扉的可能。
面對這樣一位易碎、聰敏、潛藏敵意的邊緣人群患者以及他身邊內憂外患的治療環(huán)境,自我調試導向的“閱讀療愈”顯出不同于別法的優(yōu)越性,它以無劍勝有劍的姿態(tài),幾乎化解了雅恩身上所有矛盾。書籍不對讀它的人下判斷,不規(guī)定對方的閱讀方式,不泄露讀者的所想,它塑造了對于雅恩來說真正安全且隱秘的療愈空間,這是藥物治療或心理咨詢難以達到的效果。
安東尼與夏普曼在“病情”上與邊緣少年雅恩有極大的差異,甚至他們的情況無法稱為“病情”,僅僅是生活的煩惱,這再一次豐富了“為何不選擇傳統(tǒng)心理咨詢,而選擇閱讀療愈”的答案,即閱讀對于輕微的煩悶與困惑的紓解能力。如夏普曼所言,他不希望進入醫(yī)療程序,因為一直害怕醫(yī)生,這樣的想法并不少見,許多人在生活中有擾心的事情,自覺不嚴重,便不會選擇耗時耗力的咨詢方式。而“讀書”的外在形象輕巧,準入門檻低,既可治病,也可只作放松身心、愉悅自我之用,所用范圍比傳統(tǒng)的咨詢方式更廣且更易用。
以普及閱讀療愈為導向的圖書館學視角,它是現(xiàn)今極少見的將閱讀療愈作為主題的小說讀本,尤其在閱讀療法起步晚、閱讀治療領域尚且少人駐足的我國內地,《閱讀療愈師》如能被更多人閱讀,不失為一種好的閱讀療愈推廣策略。
在寫作方式上,作者采用多線并行的手法,以時順記錄幾位患者的故事,借由他們遇到的新的事件,牽扯出療愈師亞歷克斯的家庭記憶。影像不斷切換,每一段故事都鎖定在讀者的腦海中,緊湊的節(jié)奏挑起不斷閱讀的欲望。以夏普曼之死為例,葬禮單獨成章,包含夏普曼死后留下的所有信息及遺孀開始通過閱讀自愈的故事,原已有始有終,讀者逐漸將這一人物淡忘,作者卻很快在不久后某一章的開頭放出那封寫給梅拉妮的情書,再度掀起高潮,制造謎團。全書常常出現(xiàn)難以預料的類似情節(jié),是作者的巧思,亦是野心,不甘于陳詞濫調話療愈,偏要用好看的故事來招攬讀者。對于以學術專著為主要成分的閱讀治療作品領域,《閱讀療愈師》具有受眾廣、更易讀的特殊價值。
在圖書館學意義上,本書有更多可供挖掘的地方?!伴喿x療愈”在中文里不是一個常見的組詞,在尋求心理治療時,大多數人很難想到這一方式,前文幾個問題的提出,同樣屬于閱讀療愈及閱讀療法工作者不為大眾普遍認知的表現(xiàn)。于是《閱讀療愈師》引導更多人“聽說閱讀療愈”的效用初步得以展現(xiàn)。樸實直敘的書名很不客氣地引起讀者目光的注意,無論是否選擇開卷閱讀,概念先行留下印象,同時引起讀者對這一陌生概念的興趣。
知曉過后,其中的一些人開始走進書中世界。深入《閱讀療愈師》的核心之前,讀者更多看到的是小說情節(jié)之起承轉合,作品通過強故事性,輔以抽絲剝繭的人物側寫及不斷急轉的情節(jié)走向,給予讀者閱讀推理小說時撥云見日的快感。邁克爾·于哈斯作為現(xiàn)代文教授與法語小說家,對文學研究之縱深,使他在小說寫作上得心應手,對于故事的排篇布局具有良好的知覺。這本書在閱讀治療領域異于許多學術著作的一大特質,即題材的向下兼容性,面向對閱讀療愈一無所知的大眾讀者,用有趣的故事吸引更多人接觸,顯現(xiàn)出作品在這一領域的獨特的優(yōu)勢與價值。被告知、被吸引,而后開始主動了解《閱讀療愈師》,主動了解書中談論的閱讀療法,讀者對于這部小說的體會也將漸入佳境。
在小說第四章中間部分,療愈師亞歷克斯有一段關系全書的內心獨白:“直到有一天,我明白閱讀可以建立一種平衡,可以安撫和幫助受苦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閱讀治療’,我把它當做我的職業(yè)。文字可以讓一切消亡,地球上的每種事物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讀書即是自我拯救?!彼泄适碌陌l(fā)展、情節(jié)的推進,俱是圍繞“讀書即是自我拯救”在討論。在《閱讀療愈師》中,讀書被具象化為心藥,通過療愈師的指引,讀者選擇固定的書目,從某一角度進行閱讀,以書中人的經歷,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小說提出這樣一種新的閱讀視角以后,最終交由讀者選擇是否采納這樣的閱讀方式。同時,作者詳寫雅恩、安東尼及夏普曼等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為讀者提供“是否選擇閱讀療愈”的參考。他們身上的生理缺陷、輿論壓力、心病程度都是他們選擇閱讀療愈的重要因素,如有相似的顧慮,讀者便能從書中直接找到對應的法門。
在現(xiàn)實意義層面,中譯版《閱讀療愈師》的到來,是對閱讀治療從業(yè)者的鼓舞,是對閱讀治療未來發(fā)展的啟示。小說中,閱讀治療在西方部分國家已作為單獨的學科且具有專門的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這一信息合乎當前我國閱讀治療領域對于閱讀療愈未來發(fā)展的期待。較之于西方國家,我國市場擁有相對低廉的書價,這是我們國家發(fā)展閱讀療愈事業(yè)的一大優(yōu)勢,雖還未出現(xiàn)完整的“閱讀療愈師”職業(yè)體系,但通過閱讀實現(xiàn)自愈可行性很高。這樣低成本的心理治療,相對于一對一心理咨詢服務更適宜滲透至所有有需要的人群。
情節(jié)安排上,部分設計稱得上是龍之點睛:夏普曼死后才浮出水面的寫給梅拉妮的情書,人物一切行動的起承轉合被合理化,似深水驚雷,驟然使讀者看到這位惺惺作態(tài)的商人內心真實的一面及其無法沉浸閱讀的本質。但亦有部分設計畫蛇添足,例如雅恩父親的出軌對象與夏普曼的妻子正是同一人,巧合過于赤裸生硬,情節(jié)設置未免顯得流俗?!堕喿x療愈師》雖是虛構性的小說作品,但人物、情節(jié)等均未脫離現(xiàn)實生活,過于戲劇化的情節(jié)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讀者對小說內核的思考與閱讀療愈的理解。
如以筆者的思維線索,將“讓人們了解閱讀療愈、選擇閱讀療愈”作為推介《閱讀療愈師》的目的來審視小說文本,《閱讀療愈師》存在有一些行文不明及不足之處。
開卷首頁,亞歷克斯的第一份病歷,共二百余字,名詞引用兩處,分別為法國演員弗朗索瓦·特呂弗與丹麥哲學家索倫·阿拜·克爾凱郭爾,兩處注釋均為譯者所加,而后平均每一章十至二十余處的注釋,也大多是譯者鄭詩詩的手筆。小說以閱讀療愈師本人的第一人稱視角寫作,為證亞歷克斯的才能,表現(xiàn)其對文學藝術的理解,大量旁征博引,常有幾百字引用五位以上大家或五本以上著作的情況發(fā)生,所論及的又是西歐或南歐國家的作者作品,于東方讀者而言較為陌生。翻譯過程中,譯者如此不辭辛苦地補充加注,很大程度削減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產生的、對我國大多數讀者的閱讀難度,但在一部結構簡單、內容也并不艱深的通俗小說中,存在如此多需要查詢的注釋信息,與讀者對這部作品的預設及閱讀目的會產生一定的沖突。
誠然,《閱讀療愈師》的引用僅是生疏,并非生澀,不斷提及名家名著在邏輯上符合主角亞歷克斯的性格特質,從這一點上對小說進行苛責,畢竟是為討好讀者而挾制文學創(chuàng)作的功利主義思維。但是,即使不論引用對于讀者的閱讀體驗是否有影響,站在更客觀的視角看待,它們本身是否使用得當也需存疑。作者以“憂郁閱讀療愈”來包裝亞歷克斯的選書原則,解釋了閱讀療愈師只使用嚴肅文學讀本進行心理治療的緣由,自然而然,故事中用到的療愈書目大多是晦深的文學作品。療愈師的療愈對象形形色色,年齡跨度由少年至暮年,這樣一些人,卻不約而同地擁有足夠的閱讀接受能力與閱讀興趣,簡單的對話就能使之體悟這些晦澀難懂的文學作品的要義,并在自身上靈活作用,這是否屬于小說略有失真的部分,尚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