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呂思龍,黃 倩,韓瑩琰
(北京農(nóng)學(xué)院植物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北京 102206)
西葫蘆(CucurbitapepoL.),又稱美洲南瓜、茭瓜、白瓜等,屬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蔓生草本,果實為食用部位。西葫蘆原產(chǎn)于北美洲南部,于19世紀中葉開始從歐洲引入中國栽培,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歐洲、美洲最為普遍[1]。西葫蘆果實呈圓筒形,果形較小,果面較為光滑,呈淡綠色,以采摘嫩果供菜用。西葫蘆生長勢較強,適合在溫暖氣候生長,抗寒性強,對栽培條件要求不高,種植技術(shù)簡單,適宜運輸,春季種植早上市,供應(yīng)期長,產(chǎn)量較高。西葫蘆皮薄,肉厚,汁多,營養(yǎng)豐富,近些年逐漸受到消費者偏愛,是中國北方地區(qū)重要的蔬菜栽培品種。其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葡萄糖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尤其是鈣含量極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葫蘆栽培發(fā)展十分迅速,種植面積顯著增加,基本實現(xiàn)全年生產(chǎn),生產(chǎn)中對品種的豐產(chǎn)性和商品性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學(xué)者紛紛開展育種工作[2]。中國西葫蘆育種基礎(chǔ)差,從事育種研究的機構(gòu)少,以至于中國優(yōu)良的西葫蘆品種較少?!缜嘁淮?983年由中國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培育的品種,直到現(xiàn)在依舊是中國許多地區(qū)的主栽品種,其早熟性好,長勢適中,產(chǎn)量穩(wěn)定,但抗病性較差,后期容易出現(xiàn)早衰的情況,影響果實的商品性[3]。許多種子企業(yè)逐漸開始進入西葫蘆新品種的選育領(lǐng)域,推出一系列的西葫蘆新品種,主要是針對‘早青一號’的缺點進行育種,如長青王系列、中葫系列等。這些新品種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中國西葫蘆品種資源,推動西葫蘆品種選育工作,但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青一代’的問題。法國的冬玉品種、美國的碧玉品種是溫室西葫蘆的主導(dǎo)產(chǎn)品,其生長勢好、耐低溫、品種質(zhì)量好,依然在保護地栽培中占主要市場。中國目前西葫蘆新品種的選育工作大多是國外優(yōu)良品種的雜交育種。美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很重視西葫蘆商品性的提高及特色品種的研發(fā),而中國目前西葫蘆品種比較少,生產(chǎn)中缺乏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蟲害,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急需開發(fā)新品種應(yīng)用于生產(chǎn)[4]。
該試驗以6個西葫蘆新品種為試驗材料,設(shè)置京珠F1和京玉翠綠F1為對照組,分別栽種試驗,最后成熟采收后分別對水分、有機酸、可溶性糖、粗纖維、維生素C和鈣含量進行測定,進而評價西葫蘆的營養(yǎng)價值,為西葫蘆新品種選育提供依據(jù)。
共選擇6個西葫蘆新品種,2個市場品種材料進行試驗。
試驗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有6個西葫蘆品種,分別為17011、17012、17013、17014、17015以及17016;對照組有2個市場品種,分別為京珠F1(CK1)、京玉翠綠F1(CK2)。
該試驗于2018年3月21日在北京農(nóng)學(xué)院實驗室進行種子浸種催芽,待種子萌發(fā)后于2018年3月24日在北京農(nóng)學(xué)院教學(xué)溫室2號棚內(nèi)育苗。2018年4月22日在北京市昌平區(qū)北京農(nóng)學(xué)院校內(nèi)東大地大棚,翻地整畦施加基肥后進行定植,株距0.5 m,行距0.8 m。3 d澆水1次,并于開花期間9:00前進行人工授粉。
采收時使用隨機取樣選取各品種成熟樣本,分袋盛裝并進行標記帶回實驗室準備試驗。于2018年6月13日當日測定樣本含水量、維生素C含量,剩余樣本制成勻漿,-80 ℃保存便于后續(xù)檢測。
含水量使用烘干法測定[5],有機酸含量使用NaOH中和滴定法測定[6],可溶性糖含量使用蒽酮比色法測定[7],粗纖維含量使用粗纖維測定法測定[8],維生素C含量使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測定[9],鈣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光譜分光光度計法測定[10]。均重復(fù)3次。
試驗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WPS EXCEL、SPSS等軟件進行處理。
西葫蘆各品種含水量較大,試驗組含水量平均96.20%,對照組含水量平均95.40%,見圖1。西葫蘆品種17011、17013、17014與對照組含水量差異不顯著,而西葫蘆品種17012、17015及17016的含水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含水量。其中西葫蘆17016比對照組含水量高1.77%,與對照組相比最為顯著。
品種17012、17014與對照組京玉翠綠F1的有機酸含量差異不顯著。品種17013和17016有機酸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2個品種,分別比京珠F1低0.24%和0.19%,比京玉翠綠F1低0.37%和0.32%。而品種17011和17015有機酸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2個品種,分別比京珠F1高0.34%和0.26%,比京玉翠綠F1高0.31%和0.13%。不同品種西葫蘆之間有機酸含量差距明顯,試驗組西葫蘆品種間有機酸含量最大差距達到0.68%,品種間差異大,見圖2。
各品種可溶性糖含量均處于2.40%~2.90%之間,其中試驗組品種17012、17013及17014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含量為2.56%~2.77%之間,而品種17015的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比對照組京珠F1和京玉翠綠F1高0.30%和0.13%。品種17011和17016的可溶性糖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分別比京珠F1低0.14%和0.33%,比京玉翠綠F1低0.31%和0.50%。
西葫蘆中粗纖維含量較低,其中西葫蘆品種17012及17014與對照組京玉翠綠F1的粗纖維含量無明顯差異,粗纖維含量處于0.40%~0.44%之間,與對照組京珠F1差異顯著,均比京珠F1低約0.16%。品種17013及17015的粗纖維含量顯著低于京珠F1,顯著高于京玉翠綠F1,比京珠F1約低0.07%,比京玉翠綠F1高0.06%。試驗組品種中,品種17016的粗纖維含量最低,分別比京珠F1及京玉翠綠F1低0.24%及0.11%,見圖3。
各品種維生素C含量差距較大,含量范圍91~166 mg/kg。品種17013、17014與京玉翠綠F1的維生素C含量無顯著差異,含量處于78~101 mg/kg,其中品種17014的維生素C含量最低,為78 mg/kg。品種17013、17016與對照組京珠F1的維生素C含量無顯著差異,含量處于101~121 mg/kg。品種17011、17012及17015的維生素C含量之間無顯著差異,且顯著高于對照組,約比對照組高出63 mg/kg,高出63%,見圖3。
各品種鈣含量均處于217~374 mg/kg,西葫蘆的鈣含量較高于其他瓜類。其中品種17012及17015與對照組京珠F1的鈣含量差異不顯著,其余各品種間鈣含量差距顯著,鈣含量最大品種為17014與鈣含量最小的品種17016間的最大差距為157 mg/kg,其中品種17014鈣含量高于對照組2個品種,品種17016的鈣含量低于對照組(對照組京珠F1鈣含量為244 mg/kg,京玉翠綠F1鈣含量為358 mg/kg),見圖4。
各品種之間不同營養(yǎng)指標數(shù)值有顯著差異。其中,6個西葫蘆品種的含水量均在95%以上,且品種17016含水量顯著高于其他品種。不同品種之間有機酸含量差異顯著,有機酸含量最高的品種為17011,而有機酸含量最低的為17013,兩品種差距為0.68%,所有試驗組品種的有機酸含量均小于1.00%,可見西葫蘆中有機酸含量較低。各品種可溶性糖含量均處于2.40%~2.80%,在試驗品種中粗纖維含量均低于0.70%,含量較低。維生素C在西葫蘆中的含量較高,且各品種間差距較為顯著,其中品種17012的維生素C含量最高。各品種鈣含量處于217~374 mg/kg,且品種17014鈣含量最高。
戚春章等[11]的研究表明,中國入庫保存的西葫蘆資源共398份,這些資源中51.6%集中在中國華北地區(qū)、23.5%分布在西北地區(qū),其他地區(qū)的品種較少。相對于其他種植作物,西葫蘆的資源相對欠缺,入庫資源有些是異地馴化結(jié)果,有些是同種異名,遺傳特性十分相近。隨著中國開放水平的提高,許多國外西葫蘆雜交種進入中國市場,如韓城早熟、美國碧玉、法國纖手等,種子公司及科研機構(gòu)的研究人員充分利用雜種優(yōu)勢,選擇出更多的雜交品種[12]。
西葫蘆是鈣含量十分豐富的蔬菜,該試驗中將6個品種的鈣含量進行比較,為鈣含量豐富的西葫蘆品種選擇提供參考。6個品種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3%,相較于其他瓜類,西葫蘆的糖含量較低。有機酸含量處于0.09%~0.8%之間,不同品種間差距較大。西葫蘆的粗纖維含量均處于0.6%以下,而一般的瓜類蔬菜,其粗纖維含量約在0.5%~1.5%之間。西葫蘆中維生素C及鈣含量較高,且不同品種間相差較大。西葫蘆中維生素C含量,相比于一般瓜類100 mg/kg較高。一般瓜類的鈣含量為200 mg/kg,而試驗中西葫蘆的鈣含量為217~374 mg/kg,可見西葫蘆含有豐富的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