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陽
細想,我們生活中潛藏著一種恐慌,或至少是擔(dān)憂。這就是,害怕一不小心上當(dāng)受騙、“被套牢”。這種謹(jǐn)小慎微的戒備心理,總讓人面對一事或一人時選擇逃避或躲閃,甚至該做善事的時候也不敢去做。
這種“唯恐避之不及”的心理后頭,其實藏著一個對周圍人的看法,即把周圍的人看得很壞,特別是面對陌生人,在不知底細的情況下。這種心理,我把它叫做“寧可信其惡”。
這話,我是借用了“寧可信其無”或“寧可信其有”的句套子。信還是不信,半信半疑中,寧愿做個賭注式的主觀選擇,這“賭注”里,其實也帶著一定的傾向性,這傾向性則來源于平素的經(jīng)驗?!皩幙尚牌鋹骸币彩且粯?。寧愿把人想得壞些,其實包含著平素形成的“人性惡”的印象。
我相信,這世界上好人總是多數(shù)。過于提防的心理,將多數(shù)人“草木皆兵”地誤判為壞人,應(yīng)當(dāng)說與事實不符。但我們不能責(zé)怪這種錯覺,因為人有個近乎本能的意識,就是自我保護。這種警覺很自然地會讓人規(guī)避可能的壞結(jié)果,哪怕壞結(jié)果只有萬分之一的比例,這正是常說的“以防萬一”。該譴責(zé)的,倒是屢屢作惡并在人際制造不安全感的那些人。打個比方,走在森林里,不一定會遭蛇咬,但人們還是小心翼翼,我們不能因此嘲笑人們膽小,是毒蛇的存在造成了心靈的恐慌。
人們的過分小心往往跟“先例”有關(guān)?!跋壤?,在史學(xué)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匆粋€民族的文化可以發(fā)現(xiàn),眼前許多現(xiàn)象的存在往往是古代曾有的先例的延續(xù)。某人做“寧可信其惡”之想,也跟他知曉的“先例”有關(guān)。舉例說,因為頭腦里有了外賣盒飯出自骯臟廚房的印象,就可能對送到家門口的盒飯心存疑慮;路遇一老婦突然倒地不敢上前救助,是因為曾經(jīng)聽說過倒地人訛住救助人的事例;有人專干“碰瓷”的勾當(dāng),在行駛的汽車邊即興演戲,假作受傷,以此訛錢,假使駕車人真的撞了人,他也可能一臉疑惑,難做判斷,只因他曾聽說過“碰瓷”的先例。
人們的小心翼翼還跟制造先例者的行為的“強度”有關(guān)。強度,啥意思?就是這些人的行為之惡劣總是超出人們的想象,或說,人們想不到他們會那么壞。于是,人們就總往最壞的方面想。某男子陳述,說他做了骨盆檢查后被診斷出子宮瘤,這奇事,照我分析,大概不是檢查人員太低能,就是此男子檢查結(jié)果跟另外一位婦女的檢查結(jié)果混淆了。出此笑話,還如何讓患者相信“白衣天使”呢?這方面的例子不用我多舉。
不用說,這種總是傾向于把周圍的人看得很壞的心理,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的氛圍。因為“寧可信其惡”,人們總是把警惕性設(shè)定在“橙色預(yù)警”或“紅色預(yù)警”的水平上。雖然是在大白天,十幾歲的中學(xué)生被壞人劫持的可能性極低,他們上學(xué),家長還是接接送送。不必說,學(xué)校也戒備森嚴(yán),在下曾見,在校外等待放學(xué)孩子的家長手扶柵欄鐵門的樣子活像探監(jiān)。家長還警告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這警告,甚至上了公交車的宣傳牌。公交車或火車上,人們并肩而坐然而絕對“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您或許有意打破這人間的冷漠,主動與人搭話,但我提醒您,您大半會被疑為別有用心,那人甚至?xí)乱庾R地摸摸自己的錢包,還是不要以您的熱心腸去換取對方冷若冰霜的目光。
當(dāng)然,一個社會的道德面貌也并非只取決于少數(shù)惡行者的存在,正所謂“一條臭魚腥一鍋湯”。跟道德面貌相關(guān)的因素,還有很多。個人行為與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還是由倫理學(xué)家去說。
“寧可信其惡”,是一種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心理。把眼前的人看得如狼似虎,才會產(chǎn)生各種過度的戒備和提防。要克服這種心理,除改善社會道德的大環(huán)境外,別無他途。什么時候人們都相互把對方看得“慈眉善目”而非“兇神惡煞”,各位就可獲得安全感而不是活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了。而且我勸各位,不要以為社會本來就是個“人人自危”的樣子,在我國大西南的一個小鎮(zhèn)上,就有“無人售菜”的場面。人們把自己種的菜裝在籃子里,放在街邊,就回家去了。而后,“買”菜的人取走菜,一定如數(shù)將錢放下,沒有例外,可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guān)系。這大概就是幾千年前《禮記》中所述的社會局面——“天下為公”;“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當(dāng)一個社會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候,不光鎖頭退了休,電子眼也沒了用場,這時還會有“寧可信其惡”的惴惴不安的心理嗎?
且不說這理想化的大同境界罷,當(dāng)下,哪怕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另一種思維——“寧可信其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