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隋唐五代的古畫真跡,屈指可數(sh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代《五牛圖》就是其中之一?!段迮D》的作者韓曾任宰相,封晉國公。《五牛圖》是他的傳世孤本,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古畫。
古代畫卷的打開方式,是從左向右,逐漸展開,所以,按古法看畫,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最右邊(見本頁底部圖)的那頭牛。它的頸背后面畫了一叢矮灌木,看上去,它正在灌木上蹭癢。請你務必注意它的神情,真舒服啊,舒服得舌頭都耷拉出來,似乎發(fā)出愜意的哞哞聲。第二頭牛,是黑白花的毛色,它仰頭側(cè)臉,眼向后視,搖擺尾巴,似乎在側(cè)耳傾聽身后蹭癢牛的哼鳴。第三頭牛正面而立,使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牛的面部,請注意,這頭牛嘴巴大張,雙目圓睜,露出哀戚(甚至有些驚懼)的神色。位于畫卷中部的這頭牛,也像是一道“分水嶺”,分隔出左右兩種境遇,它的左側(cè)是“閑適”,而右側(cè)——我們接著看。它右側(cè)的黃牛舌頭吐出,似在喘息;它止步不前,扭頭回顧,可惜,因為中間牛的阻隔,它看不見、也聽不見什么了。最后一牛,重點來了,它的牛鼻子,穿上了金屬環(huán)。牛鼻環(huán)用紅繩牽系,活像貴族佩戴的瓔珞。然而,再華貴的牛鼻環(huán),也不過是控制牛的器件,牛的鼻中隔布滿神經(jīng),一扯鼻環(huán)它就疼,因此再犟的牛也得乖乖聽話。此牛神情凝重,若有所思。
《五牛圖》的寓意,傳統(tǒng)上先后有過兩種解讀。早先,以元代大畫家趙孟為代表,他在題跋中寫道:“昔梁武欲用陶弘景,弘景畫二牛,一以金絡首,一自放于水草之際。梁武嘆其高致,不復強之,此圖殆寫其意云?!碧蘸刖埃?52—536),著名隱士,曾仕南齊,南梁時隱居勾曲山。陶弘景以畫牛來婉拒皇帝征召,這個故事北宋以前的士人都熟知,其寓意不必明說,大家都懂。韓畫《五牛圖》,大概就是受陶弘景《二牛圖》的啟發(fā)而再創(chuàng)作。韓貴為宰相,地位顯赫,為何畫隱逸之意呢?這應與他所處的兇險政治環(huán)境有關。在中晚唐的亂局中,韓平定一方,功高震主,《新唐書》載,時“人頗言有窺望意,雖帝亦惑之”。在這種危局中,韓必須做出政治表態(tài),而《五牛圖》就表達了他向往隱逸而又甘受套牢的心跡。后來,《五牛圖》到了清乾隆帝手里,被賦予了新意。1753年,乾隆在畫心題詩中寫道:“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龁(h é,用牙咬)詎(j ù,難道)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薄皢柎闭f的是,西漢宰相丙吉外出巡訪,見一牛喘氣異常,詢問農(nóng)夫是否因氣候冷熱異常而起,借以關心農(nóng)事民生。自乾隆題跋之后,《五牛圖》的含義逐漸從隱逸轉(zhuǎn)向農(nóng)耕,其臣子跟進的數(shù)段題跋,強化了皇帝重農(nóng)愛民的形象。
唐代真跡《五牛圖》就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