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朱瞻基行樂圖》描繪了俗稱“促織天子”的明宣宗朱瞻基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景,上一期我們看了其中的射箭、蹴鞠,這一期我們看擊鞠、捶丸和投壺。
所謂擊鞠,就是打馬球。請看圖1,一名球員騎在馬上奔馳,他要在高速運動中持鞠杖運球,最終,把馬球打入球門為勝。馬球運動早在唐朝就盛行,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唐嗣虢王李邕墓壁畫以及元人繪秦王李世民與突厥頡利可汗《便橋會盟圖》中都有打馬球的畫面。唐朝風氣開放,不光男子打馬球,女子也可以打,出土唐三彩俑中就有馬球仕女俑。圖中那位明宣宗的球員,讓人想到球技高超的唐宣宗。據(jù)《唐語林》卷七,唐宣宗“運鞠于空中,連擊至數(shù)百,而馬馳不止,迅若流電”。單說運球這一項,唐宣宗就夠讓人驚嘆了,你說是吧?馬球運動危險性比較高,據(jù)唐人《教坊記》,有一次唐玄宗打球,他兒子榮王從馬上墜落,當場昏死。此畫中,明宣宗并未下場參賽,但他騎獵本領其實也還可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明宣宗馬上像》,畫他臂上架鷹、騎馬出獵的情景。
圖2 是朱瞻基捶丸的全景畫面。初見此景,很多人都會驚訝,因為捶丸太像現(xiàn)代的高爾夫球了!是的。不過,讓人驚訝的還在后頭,其實,早在宋朝,捶丸就盛行了。2002 年在山東泰安岱廟城墻修復工程中,出土6 塊石刻,其中就有“童子捶丸”。然而,捶丸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其流傳演變要從馬球(又稱“波羅球”)說起:馬球源于波斯,經(jīng)土耳其傳入中土。后來,由馬球衍生出相對簡易的步打球(也就是不騎馬,徒步奔走擊球)。唐朝的步打球競技激烈,更像曲棍球,入宋后演變成非對抗性比賽,大家依次擊球,誰以最少的擊球次數(shù)將球擊入球窩誰就贏,名稱也隨之改為“捶丸”,這時的捶丸就更像高爾夫球了。
畫卷中最后一項活動叫投壺。投壺是古代貴族宴會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因為投壺最初源于射禮,因而被視為高雅的娛樂活動。玩的時候,在固定距離向壺中投箭,由站在壺側的“司射”計分,宣告輸贏。請看圖3,宣宗坐在馬扎上,投壺距他二矢半,請注意,他手握的箭尾是紅色的,投入壺中的箭尾也都是紅色的,而落在地上的3 支都是綠色的。這說明,對手沒中,就他全中了。顯然,這是宮廷畫家在拍馬屁。
《朱瞻基行樂圖》就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