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羅爾夫·多貝里
稟賦效應是說,我們感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我們沒有擁有的更有價值。換句話說:當我們出售某物時,我們要求的錢多于我們自己愿意為它支付的錢。
心理學家丹·艾瑞里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抽簽分給他的學生們一場重要的籃球比賽的門票,隨后問每個沒有得到票的學生,他愿意花多少錢買一張票。大多數(shù)人的出價在170美元左右。然后他問那些抽到了票的學生,愿意以多少錢出售他們的票,學生們平均要價為2400美元。我們擁有某種東西的事實,顯然賦予了這樣東西額外的價值。就像在賣房子時,房主總會為他們的房子要一個高于市場的價格。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對房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并認為買方應該一同支付這份情感的價值——這自然是荒謬的。
讓我們放棄要比讓我們囤積難得多。這不僅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會在房子里堆滿廢物,也說明了為什么郵票、手表或藝術(shù)品的愛好者很少將他們的收藏拿出來交換或出售。
令人吃驚的是,稟賦效應不僅神化了我們已經(jīng)擁有的財產(chǎn),甚至神化了我們可能會擁有的財產(chǎn)。佳士得和蘇富比這樣的拍賣公司就以此為生。誰參與出價到最后,誰就感覺這件藝術(shù)品可能會屬于他了。相應地,該物品對買主就具有了額外的價值。他突然愿意支付比他原打算出的更高的價格了,退出競價則會被當成損失——這有違所有理性。因此,在大型拍賣時,經(jīng)常會導致“贏家的詛咒”:拍賣的贏家反而是經(jīng)濟上的輸家,因為他出價過高。
你應聘一份工作卻沒有成功,你會很失望。如果你知道,你一直堅持到了最終環(huán)節(jié),然后被拒絕了,你的失望還要大得多——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你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其他的一切都無關(guān)緊要。
所以,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將你擁有的視作“宇宙”臨時留給你的某種東西。要知道你擁有的一切,其實隨時又會被拿走。
//摘自《清醒思考的藝術(shù)》,中信出版社,攝圖網(wǎng)/圖